「我想要獨處,但不要太孤單」 |如何在獨處中療愈自己

2022-04-28     九州心理

原標題:「我想要獨處,但不要太孤單」 |如何在獨處中療愈自己

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否曾惶恐不安,百事無心,茫無頭緒,一心與孤獨對抗,渴望逃出孤獨?

是否曾深深地陷入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得不到朋友,家人和TA的愛,自己不值得?

是否倍感無聊和空虛,渴望找一個人,或事物來填補自己?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在強調交際,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好像只有活潑外向才是作為人的 「政治正確」。

然而,一個人其實並沒有那麼糟,它反而能提供你不斷整合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謂整合,是指人需要在自我覺察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對自我的不斷學習和認知來重新審視自己,做出更適合其人性本質的選擇。

換句話說,整合就是一個人讀書聽音樂,一個人外出旅行看電影,一個人思考並解決自己的問題。

我們在獨處的過程中 「修煉」自己,用自己的聲音陪伴自己,與自己對話,最終完成和解。

此時,個人被禁錮的心理和病理能量將會得到鬆動,開始流淌、減弱或轉化。

01

缺乏獨處的能力,會傷害自己

一個女孩,因為從小缺乏來自家庭,父母的安全感,導致她從早年生活中建立了負面的內部客體,她變得不信任人,在關係中焦慮。

長大後,她渴望通過戀愛和婚姻來填補。當她和一個男生交往時,因為太害怕失去對方,想建立堅固的關係,她很可能會 「用力過猛」,對對方的一舉一動,任何動向都過分關心,時時刻刻都想和男友黏在一起,並且動不動就奪命連環call,總之就是不讓對方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之內。

這樣 表達關心的方式不僅讓對方感到巨大的壓力,還會破壞關係,最終失去了對自己生命以及內心的掌控。

真正的獨處,不是關心與別人的關係,而是關心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是自由的,自我啟發的。

自由:獨處中的自由能讓我們抽身於日常瑣事,追尋內心的平和。

我們不用顧忌任何人情世故,社交規則與禮節。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可以完全放鬆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睡覺、散步,更好地面對之後的生活與工作。

啟發:啟發是獨處帶給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在獨處中實現自我察覺與反思,整理思緒,自我探索,自我滿足,並且激發創造力。

因此,真正的、完全的內心平和與寧靜才是在這塵世間至高無上的恩賜,這是只有在一人孤身獨處的時候才可尋覓的。

換句話說,一個人只能與自己達成最完美的和諧。

02

像藝術家一樣孤獨

人生需要孤獨的時光,它一開始可能是困苦的,但並會不讓你庸俗。

因為孤獨意味著蛻變,而蛻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顆不被打擾的心。

記得以前在上鋼琴課的時候,我總是向老師抱怨:

「現在越學越難,音符越來越多,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坐在那重複上百上千遍同樣的東西,再好聽的曲子我都彈麻木了,我覺得太難熬了,我感到很孤獨。」

老師坐在一旁,微笑地回答我:

「 藝術家不就是這樣嗎?與孤獨為伴,專注於每一個音符,每一次音色的處理,感受你彈奏的作品,不斷改進的你技術,表達你的情感。」

如今,我沒有成為鋼琴藝術家,也不搞創作。

但老師當年的一番話讓我完全改變了對待學習鋼琴的心態。

我發現,我學習鋼琴的目的從那時起得到了升華,並為我之後的獨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以至於,我可以沉下心,認真嚴肅地對待每一個音符,用心去感受手指與音符的互動,用心去獨處。

慢慢地,我發現練鋼琴與生活中的獨處有著一樣的內涵。

獨處讓我們具備生產力,並構建一個相對自足的世界。

獨處讓我們變得處事不驚,從容不迫;去偽存真,方向明確;榮辱不驚,內心強大。

03

如何在獨處中看見並療愈自己

美國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獨:自我的回歸》中寫道:

「很多人都在強調關係,強調聯結,是的,這很重要。但很多時候,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體驗,都是發生在內部,是需要藉助孤獨與獨處的。」

但不幸的是,我們對孤獨有太多的誤解。

「一個人」、「獨處」似乎變成了一種羞恥的詞彙。

它們代表著 「沒人陪」、 「可憐」、「失敗」、 「單身狗」。

宮崎駿在 《天空之城》中有一句台詞: 「我們的孤獨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個秘密,卻無從述說。」

這座城正是代表著我們最深刻、最基本的內部精神體驗,等著我們去探索。

但不幸的是,太多人忽視了這座漂浮的城市。它只會被當成一個無法掌控的困擾,像烏雲一樣籠罩著我們,而我們卻從未探索過它所蘊藏的東西。

那是因為,我們常常陷入一種假性的被動獨處,其本質是寂寞。而寂寞會發慌,它代表著我們其實並不能真正的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最終封閉了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而真正的獨處,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精神飽滿,開始自我療愈

那麼,如何在獨處中進行自我療愈?

覺察:有了覺察,你便開啟了自我療愈之路。

獨處提供了絕佳的自我覺察的機會。它使你感到安全,不被打擾,自由地與自己對話。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你沒有覺察到的事,就會變成你的命運。」而覺察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每次的情緒的起伏,覺察自己在害怕什麼,在擔心什麼。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意味著一些隱藏在你潛意識最深處的恐懼。一旦讓的恐懼暴露在覺察的聚光燈下,從內在的療愈轉化,進而改變外在行為,生命的劇情就會開始改變。

接納:剔除對自己的批判,和那些 「應該」與 「不應該」。

批判自己的情緒、內在恐懼是我們對抗痛苦的本能,以及來自超我(super ego)的衝突。

然而,越多的批判,越無法讓恐懼消失。

恐懼就好像一顆向你滾來的石頭,你可以讓它自然地從你身邊過去,但你卻試圖推住它,並產生反作用力。

或許,恐懼會被你暫時壓制,但它不會消失,還會被積累下來,日後在同樣的情境中會再次被喚起。最終,在你身上的反作用力越來越大,令你疲憊不堪。

因此,最有效的療愈是愛,而接納是一種愛的表現。它意味著:「不管我這樣好不好,我接受它本來的樣子,接受它確實存在。」

在這個過程中,請對自己說:「我看到自己是一個人,我很沒有安全感,我接受自己正處於一個人,沒有安全感的狀態。 我此時此刻就是這樣的樣貌。

這並不意味著我在給自己找理由,不願意改變。我就是一個人呆著,沒有安全感,所以我這樣是 「應該」 的。

轉化:放下舊的模式。

因為習慣避免焦慮,我們會把生活圈在一個舒適圈(comfort zone)。即使我們知道當下自己需要改變,但卻沒有勇氣跳出現在的狀態,因為那代表著不確定性,所以我們選擇留在舊的痛苦之中,導致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比方說,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在體驗焦慮痛苦的同時,又無法放下焦慮,即使是在沒有壓力事件發生時,身邊任何事情也會成焦慮的來源。通過保持擔心任何事情來維持自己的舒適圈,痛並快樂著。

所以,為了這份安全感,我們往往緊抓著一種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慣性來過生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常抱怨他們孤獨、寂寞、無助,但卻沒有做任何事情來填補內心的空缺,因為寂寞中的不作為和惶恐情緒已經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非理性舒適圈的一部分。

所以,請嘗試一下,允許生命發生一些意外,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讓它來幫助我們打破慣性,突破舊的模式,這將會有意外的收穫。

比如,如果無法忍受一個人,希望伴侶時時刻刻都在身邊,不然你會感到非常恐慌。

當你想給TA打電話,質問TA為什麼不回消息,為什麼這麼久才回,或為什麼回答總是那麼敷衍,請覺察一下自己:

我在擔心什麼?

這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

TA真的是我想的那種人嗎?

我對TA是否有某種投射,來自於我的前任的不忠,或是小時候被欺騙的經歷?

我在擔心什麼?

這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

TA真的是我想的那種人嗎?

我對TA是否有某種投射,來自於我的前任的不忠,或是小時候被欺騙的經歷?

接下來,把對自己不完美的接納帶到關係中,你可以溫和地向TA表達你的感受及擔憂,用心去感知對方的想法或痛楚,並提出你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

不管關係的結局如何,此時,你已經開始了自我治癒之路。

你會發現,你正在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責編 |Jesse

策劃 | Allen J esse 曉慧

排版 |不加班小姐

作者簡介 / Jesse

靈語2019級精神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培訓學員。

來源:靈語國際心理中心

微信號:lingyuguoji_xinli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張沛超&張維揚雙導師團體課程第二期廣東陽江海陵島站 (5.2-4)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水彩風景入門與繪畫心理治療的相關運用(5.8-7.8)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首期線上工作坊(5.14-15)

張海音雙相和人格障礙的心理動力學線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張維揚親密關係線上直播工作坊(6.4-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項目 (6.16-19)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李侖存在主義團體治療技術課程初級班(線上11月,線下12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bb15c57808f8f6dcb607e1779170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