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2022-04-28     九州心理

原標題:這4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在網上看到了一條視頻,是一位爸爸的含淚自述。

他在兒子的iPad上面看到兒子親手寫下的一句話:殺了小樹爸爸。

小樹爸爸很震驚,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讓六歲的孩子這麼恨自己。

慢慢詢問孩子他才知道,是因為他對孩子干涉太多。

寫作業磨蹭不行,吃飯慢不行,就連走路姿勢、穿什麼鞋子他都要管控著兒子。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覺得想:這樣管教不是應該的嗎,教育本身不就是糾正孩子的錯誤嗎?

其實不是,這並不是教育,而是在不斷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不斷絞殺孩子的自由意志。

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幕幕扎心的親子關係——父母用心關照,孩子卻覺得自己不如孤兒。父母拼盡全力,把孩子培養成了仇人。

有一些養育方式,就是在把孩子推遠,就是在用無形的刀子傷害孩子。

這四種父母,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施展自己的控制欲,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養成了仇人。

有童年創傷的父母,容易重蹈覆轍

從小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都在心裡默默說過一句話: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這樣對待他。

如果這個誓言成立的話,那詞典里就不會有代際傳遞這個詞語。

事實上,從小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做了父母之後並不會天生就會愛孩子。

在意識層面,他們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努力補償那個小孩,補償曾經受傷的自己。

但是在潛意識層面,他們又會嫉妒自己孩子,孩子的快樂會激起他們內心的傷痛。

他們會認同父母的養育方式,認同父母的強大。然後把同樣的傷痛,施加給自己的孩子。

曾奇峰老師說:父母會讓孩子重複自己的創傷,從而把孩子培養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樹爸爸,他總是被父母罵到去廁所偷偷哭,他因為弄丟一隻鞋被媽媽數落了半個月,導致他都很害怕回家。

當了父親後,他又把那種恐懼感「遺傳」給了自己的孩子。

就像《都挺好》中蘇明玉的媽媽,她自己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她明明是一個受害者。做了母親之後,她又成了施暴者。

就像我們這代人的父母,他們自己吃過不少生活的苦,他們也能立志好好奮鬥,讓自己的孩子過好日子。

可是看到我們開始衣食無憂的時候,哪怕睡一個懶覺,買一次高端水果,他們都會絮絮叨叨好久。

父母通過「重複」過去的方式,操控孩子的人生。

還會用一句「我們小時候比你慘多了」,來激起孩子的無力感。

這代代相傳的傷痛,成了一代代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我們對父母曾經的不滿,都變成了孩子現在對我們的不滿。

自戀的父母,高壓管控孩子

曾經有這樣一條新聞,一名24歲的男子報警說「我殺人了,我把我殺了」。

警察到了之後,他只有一個請求,就是讓警察把他帶走,主動要求被拘留。

這位24歲的男子,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當天晚上兩個孩子有點睏了,媽媽就一直嘮叨著催促他帶著孩子們去睡覺。

就是這一次的催促,激起了男子內心深處埋藏了20多年的壓抑。

從小到大,不管是吃飯睡覺的小事,還是結婚生子的大事,媽媽總是事無巨細地盯著他,催促他,要求他,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由。

很多父母在生理年紀上,都已經老大不小,但是心理上,還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一樣。

受全能自戀感的支配,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全能的,自己想要什麼別人必須立刻滿足,否則就要大哭大鬧。

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期待發展,完成自己期待的大小事務。

如果沒有,他們的全能自戀受挫,就會轉化為全能暴怒,他們會沖孩子發泄,會不停地嘮叨,會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而孩子作為一個弱小又獨立的個體,他們一直被父母支配著。

為了愛父母,他們願意多多忍讓,可是在忍讓的過程孩子會越來越怨恨父母,也越來越討厭自己。

那句「我把我殺了」,看起來是一句玩笑,其實是潛意識的流露。

媽媽的高控制欲,擠占了他的自我空間。母子兩個人長期共用一個靈魂,而且孩子一直是空間被壓縮的那一個。

終於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要麼他「殺了」自己,完全服從媽媽,成為沒有自我的工具人。

要麼,他「殺了」母親,與母親完成分離,拒絕接受母親的意志強加。

控制欲太強的自戀父母,一步步把孩子逼到了仇人的境地。

太「清白」的父母,用內疚感拴住孩子

有一類中國式父母,身上充滿了悲情的味道。

他們一生都過得很苦,為了孩子燃燒著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恨不得把骨頭都砸碎了給孩子。

可是,這種父母往往換不來孩子的感恩,反而還會讓孩子怨恨。

《安家》裡面有一對賣包子的老嚴夫妻,他們一個包子賺五毛錢,住在賣包子的鋪子裡,靠著這樣日積月累攢了300萬給兒子全款買房。

他們連還貸款的苦都捨不得讓兒子吃,但是兒子用什麼回饋他們了呢?

兒子住進新房,把來投奔他的父母趕出門外。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個例,確實令人心酸。

可這背後藏著的真相是,父母只付出不接受,利用「清白感」把自己置於關係的高位。

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小孩》中,婆婆帶孩子的時候沉迷打麻將,把孩子從嬰兒車上摔下去了。

她採取措施不是尋求原諒,而是回到家趴在地上擦地。

兒子兒媳想要怪她,她就拿出自己擦了三遍地,每天辛辛苦苦做飯來堵住對方的嘴。

用內疚感控制孩子,也是父母常用的方式。

他們無法面對自己的內疚感,也不願意感覺到內疚,所以就把內疚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體驗這種內疚感。

一個人的內疚感積累多了,就變成了憤怒,想要逃離的憤怒。

所以現實中,含辛茹苦的父母,往往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過度付出的父母,讓孩子想要遠離。

適當的內疚,會激發人的責任感。但是過度內疚,會讓人感到恐懼。

貶低型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尊

當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就會通過掌控孩子人生的方式,獲取內心的安全感。

父母操控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用內疚操控,有的是用冷漠操控,有的是用暴力操控,有的是用貶低的方式操控。

《圓桌派》中有一個話題討論的是,父母為什麼喜歡告訴孩子,他們是垃圾桶撿來的?

竇文濤說了一個觀點:本質上這是一種操控,他們就是想看著你恐懼,你害怕他們就笑了。

「讓孩子覺得害怕」,這的確是很好的操控方式。

我們很難控制一個比我們強大的人,越是弱小的人越容易被控制。

所以父母喜歡通過貶低、否定的方式,讓孩子覺得「我這麼糟糕,除了父母沒有人要我」,從而更好的控制孩子。

他們口口聲聲說是愛,是為你好,或許是在PUA。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帖子,一位網友說成年後父母都會拆他的門鎖,翻他的包。不管他多麼低眉順眼,都會被父母打罵。

父母把他當成私人物品,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哪怕侮辱他人格,他還得跪舔回去,要不然父母就說他不孝順。

從這個帖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恨意。

「後來我爆發了,誰也不理誰」。

父母的貶低、人格侮辱,把孩子親手培養成一個仇人。

他們明明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卻滿嘴都是「為你好」。

當有一天,孩子不願意繼續沒有尊嚴沒有人格的生活時,就是與父母決絕之日。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不願意和孩子成為敵對的關係。

我也知道,大多數父母並不懂愛的方式。

他們認不清自己,也不願意了解孩子的感受。

於是,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把孩子一點點推遠。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愛,什麼才是孩子需要的愛與自由呢?

有一位網友說的很好:

是實實在在的愛,是不必慌張與害怕,是付出可以得到回報,是我愛你你也愛我,是我有安全感與勇氣。

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因為很多父母本身都是受過傷的孩子。

雖然如此,但是想要終結代際傳遞,享受流動的親子關係,我們必須從改變自我開始。

編輯 | 花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張沛超&張維揚雙導師團體課程第二期廣東陽江海陵島站 (5.2-4)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水彩風景入門與繪畫心理治療的相關運用(5.8-7.8)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首期線上工作坊(5.14-15)

張海音雙相和人格障礙的心理動力學線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張維揚親密關係線上直播工作坊(6.4-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項目 (6.16-19)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李侖存在主義團體治療技術課程初級班(線上11月,線下12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1ec864ec292359114272499d5a6b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