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要和我的"分離焦慮"認真說再見|成年人如何學會好好分離?

2022-04-21     九州心理

原標題:這一次,要和我的"分離焦慮"認真說再見|成年人如何學會好好分離?

前幾天,有一個關係比較好的異性朋友突然告知我:TA戀愛了。

知道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我的內心五味雜陳。

一方面替TA找到幸福而感到開心,另一方面又在想,以後我可能無法經常找TA玩,然後漸漸失去這個朋友。

這讓我想起去年這個時候。疫情逐漸嚴重,身邊很多人選擇回國。

一年來一起吃喝談心的知己,上學放學同行的夥伴,打牌散步的朋友,我送走了一個接一個。

每次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我都會難過很久,還時不時想起曾經美好開心的時光然後暗自憂傷。

我漸漸地意識到,這次真的只剩下我一個了。

直到現在,我想到這裡還是會感到莫名傷感。

那種無聲散場的場面會把我帶回小時候,與玩伴分別時的不舍和留戀,與親人分別時的不安和無助,與心愛的寵物分別時的傷心和難過。

那種「眾人終會離我而去,留我一個人」的焦慮感,沒想到在長大後的現實生活中還是那麼輕易就被觸發。

不得不承認:「離別」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必須學著成長。

前陣子,我重溫了《千與千尋》,有一句話一直記到現在。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可是,當我意識到那個人即將要下車但還沒有下車時,為什麼我卻不自覺地開始焦慮、不安和難過呢?

為什麼那些在別人看來再自然平常不過的離別,卻讓我很難平靜面對,真的是我太過敏感、脆弱嗎?

01。

我們這一生都在與「分離」鬥爭

從小我就比別人更難接受一切形式的分別,每次與小夥伴、父母甚至和寵物的分別都會帶給我極大的焦慮和難過。

長大後,離別更是成了「家常便飯」。

曾經很好的同學、室友畢業後奔向五湖四海、各赴前程,漸漸相忘於江湖;

無話不談的好友會因生活軌跡的不同漸漸聯繫少了,感情淡了,從而淡出彼此的生活;

稱兄道弟的異性好友因收穫愛情從而自然疏遠。

而現在,

交到新的朋友擔心會漸行漸遠而在相處中變得小心翼翼;

擔心愛自己的人遲早會離開而不敢嘗試開始一段愛情;

對一切關係都患得患失,時刻做好因「失去」而傷感的心理準備……

當離別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後,我會在一段時間生活在各種與那些人的回憶里。每每想到曾經的快樂和幸福,低落的情緒會淹沒我很久很久。

接觸心理學之後,才知道我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

02。

成年人的「分離焦慮」

分離(離別)焦慮原本指的是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它常發生在兒童中,特別是2歲以下的兒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門口拉著爸媽不放,哭著鬧著要跟爸媽回家,這就是分離焦慮的表現。

但其實,成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只是很少會對外表現出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當要離家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時,對新環境的憧憬遠沒有對離開家的恐懼多,你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會飄去哪裡。這種迷茫的感覺會讓你焦慮、害怕和無助;

參加的某個短期的集體活動,比如某個培訓班、項目組等在結束時,你心裡會非常不舍,有好一段時間都放不下,時不時就會想起之前的愉快時光。

有分離焦慮的人,通常會有以下表現:

對被拒絕或者被拋下的信號十分敏感

渴望能跟別人更親近並獲得安全感

渴望別人的支持和陪伴

自我感覺和價值比較負面

害怕不被賞識

害怕孤獨

對被拒絕或者被拋下的信號十分敏感

渴望能跟別人更親近並獲得安全感

渴望別人的支持和陪伴

自我感覺和價值比較負面

害怕不被賞識

害怕孤獨

分離焦慮來自於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特別是嬰兒對母親的依戀。

心理學家表示,分離焦慮起源於童年期個體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由於某種停滯所造成的一種創傷性情感體驗。比如童年時沒有感受到所需關愛,與父母分開居住或者遭受過虐待。這些成長環境會讓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或感到孤獨。這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在其後的現實生活中,當這種早期的創傷性情感體驗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所激發或喚醒的時候,感觸就會更深。

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生,都在與分離「鬥爭」。

很小時候開始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在家,我總是看著他們出門上班的背影, 卻一個人在家守到夜裡最後扛不住困意而獨自睡去。

那種幼兒時感覺被遺忘的孤獨、無助很可能是我產生「分離焦慮」的開始。其實父母本不是不愛我,但卻對那時渴望關愛的我造成了心靈上的空缺,容易沒有安全感,害怕看到別人離開,因為可能自己又要變成一個人。

每一次分離都仿佛讓我看到空蕩蕩的家中縮在沙發上看牆上時鐘等待父母回來的我,放學後站在樓下數著樓層看是否家中亮燈的我,知道無人在家中等待悵然若失漫無目的散步的我。

後來我發現,不管是別人鄭重地向我道別,還是我自己離開都會讓我產生相同的感傷。

03。

有儀式感地與「分離焦慮」告別

父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我認識的一位父親向我講述過他和兒子在分離時的經歷。

初期,兒子知道要與爸爸分開時,會哭鬧,憤怒,然後拒絕。拉住他的手或者堵在門口不讓爸爸走。

後來稍微好一些就通過一系列的「儀式感」來緩解焦慮。

詢問爸爸多久會回家,具體到多少小時多少分鐘。

走得時候要抱抱和親親,要認真說再見,看著爸爸從車庫把車開出來,然後站在窗前揮手告別全程需要眼睛對視。

詢問爸爸多久會回家,具體到多少小時多少分鐘。

走得時候要抱抱和親親,要認真說再見,看著爸爸從車庫把車開出來,然後站在窗前揮手告別全程需要眼睛對視。

如果缺少上面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從頭再來一遍,缺一不可。

這位父親會配合兒子完成這一系列的「儀式」,讓他感到信任和安心。

相信這個孩子在今後面對離別時內心會是坦然的。

那我們成年人要怎樣自己應對呢?

一、改變對自己的認知

克服分離焦慮的首先需要允許自己產生這種情緒。存在分離焦慮不代表自己缺乏獨立性,心智不成熟,不必因為這個原因疏遠自己。

每個人都有依戀的需求。如果過度壓抑、克制,很容易產生「一切都會離我而去」的設定,使我們想依戀他人,卻又不敢依戀,這種狀態的持續會加重焦慮和痛苦。

從熟悉的、安全的環境突然到一個陌生的、未知的環境,難免會恐懼焦慮。尊重自己的感受,容納焦慮。不要覺得自己產生了不正常的心理活動,更不要過分隱藏否認,接納、包容脆弱和無助,勇敢地向讓你產生這種情緒的人或是向另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表達。或許你們因為真誠的溝通會走的更近。

二、哀悼離別,接納喪失,建立新聯結

我們無法去控制離別的發生,只能選擇面對和接納。

哀悼需要先緬懷過去,有勇氣重新與過往再融合一遍。比如翻舊照片或者回想以前一起做過的事以及當時的感受。再進一步,也可以主動去與對方交流想法和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情感的變化,而哀悼本也是情感流動的過程。

接下來,接納喪失這一現實,感謝曾經的陪伴,把那時的自己和過去放在回憶里,做好繼續前行的準備。

然後去適應新環境,勇敢地去開始建立新的情感連接。營造新的讓自己感到舒適的港灣,主動找回安全感。

當你找到新的舒適區,並從中提高對自己應對「分離」的能力有足夠自信時,就不會再為此焦慮了。

記得《重慶森林》里,有段台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這世間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那麼多的理所當然。

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能在短時間內相逢、相知,並結伴同行已是幸運。

不要沉浸於「分離焦慮」中,堅信地等待新的偶然。要相信,未來還很長,有人離開,自然還會有人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與你同行。

三、適應分離後的變化,繼續用心生活

當你面臨分離時,心裡的某一處突然空缺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茫然感。

你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有時候甚至會感覺自己只想一個人呆著,沉浸在那種綿密的、既難過又舒服的思戀之中。

雖然沉浸於那些美好的回憶,能夠讓你體會到短暫的安全感,但時間久了可能會讓你喪失對生活的激情。

所以儘快走出來,讓自己的生活回到正常軌跡。

讓自己忙起來,可以試著去尋找新環境中能讓你開心的東西或者把以前的興趣愛好撿起來,比如運動,旅行,看書、電影等。充實、豐富生活,也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了。

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穩定的關係,那些你曾以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人,那些你以為不離不棄的朋友,終有一天會退出你的朋友圈。

經典美劇《老友記》中,如膠似漆、形影不離、一起哭一起笑的六位主人公在劇終也不得不面對離別,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軌跡。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總有些人與你軌跡相交之後卻漸行漸遠。既然這樣,你也要繼續自己的人生軌跡。

寫在最後

我們終究會習慣離別的,人生去留本是常態。

生命中許多離別,僅管會心留遺憾,卻也是無可奈何。

不刻意去追求一段關係,也別刻意挽留已經流逝的感情。

村上春樹說:

「所謂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很寶貴的東西,會一個接一個,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你手中滑落。」

「所謂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很寶貴的東西,會一個接一個,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你手中滑落。」

對於喪失,時間並不是解藥,充分的哀悼才是。

哀悼是一種能量的流動,能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這一次,讓我們和「分離焦慮」認真地道別。

哀悼離別,篤定前行。

- END -

責編|Jessica

策劃|Jessica 曉慧

排版| Jessica 曉慧

作者簡介 /Jessica

靈語2020級三年期精神動力取向諮詢師培訓學員。

來源:靈語國際心理中心

微信號:lingyuguoji_xinli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水彩風景入門與繪畫心理治療的相關運用(5.8-7.8)

張海音雙相和人格障礙的心理動力學線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張維揚親密關係線上直播工作坊(6.4-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50c526795907a1d49b24431d6503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