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棉花又拒用新疆員工,不道歉的耐克,憑什麼這麼囂張?

2021-03-30   單仁行

原標題:抵制棉花又拒用新疆員工,不道歉的耐克,憑什麼這麼囂張?

隨著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被牽扯進了這個大漩渦之中。

Nike作為這一眾國外公司里體量最大,並且最受中國消費者熟知的品牌,不僅抵制新疆棉花,還要求經銷商不得錄用新疆籍員工。

這麼霸道的作風,還沒有一點道歉的意思,NIKE的底氣在哪裡呢?

這會是中國服裝品牌產業鏈崛起的轉折點嗎?

我們先來看看Nike不道歉的底氣。

前不久Nike剛公布了2020年的財報。

這份財報的解讀很有意思,一上來就大倒苦水,哭兮兮的說因為受到疫情影響,Nike在北美銷售下降了10%,還關掉了歐洲和中東45%的門店。

但是,因為大中華區的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51%,Nike在中國的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1%,吸金66.79億美元,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並且,數字業務在第四季度同比增長了79%,占到了總營收的30%

(一款新鞋在電商平台上的預售就有34.6萬人預約)

換而言之,中國消費者的買買買,讓Nike度過了疫情危機,數字化轉型也取得了成效,逆勢增長。

除了消費者的選擇給了Nike底氣之外,Nike對於中國製造業和零售業的深度捆綁也是令人投鼠忌器的一方面。

根據財報顯示,Nike在中國自營門店的比例只占到了總體的4成不到,剩下的全部由各級經銷商承包。

儘管Nike這幾年在把產業鏈往東南亞轉移,但中國完善的配套設施、成熟的代工體系、效率更高的工人仍然促使著Nike把極大部分關鍵業務留在了中國。

這也讓Nike直接帶動了製造業和零售業的就業問題。

再加上Nike和中國電商平台、國家體育隊有著深度的利益合作,用行政手段單獨對Nike做出懲罰,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法。

而網民的抵制又屬於個體的小打小鬧,難以形成合力,時間一長,風頭也就過去了。

Nike這種巨型跨國集團來說,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大不了打個折,買點通稿,在網上再做品牌宣傳,消費者又會回來買了。

這也是Nike不願意低頭道歉的傲慢所在。

其實,從多年前釣魚島引發的砸車事件到今天新疆棉花的抵制事件。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單純的抵制是沒有用的,商業的事要從商業上去解決,自身沒有強有力的品牌可以抗衡,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

師夷長技以制夷,才是我們應該秉持的態度。

中國的紡織行業起步的非常早,但服裝行業發展卻沒有那麼順利。

「劣幣驅逐良幣」,這是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服裝這個行業本身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我們又吃透了最重要的紡織技術,關鍵點最後就落在了品牌和設計上。

但每一個從服裝行業走過來的企業,對於品牌和設計往往有點力不從心。

想做,但是很難去做到。

為什麼呢?

因為品牌和設計都是需要前期不斷耗費大量的投入和成本,後期才能看到回報的項目。

這對於服裝這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來說,競爭的規則就在於成本價格競爭,而沒有放在高附加值上。

在早期因為無序的市場競爭之下,抄襲、價格戰、假冒偽劣的惡性競爭讓這個行業沒能完全走上一條正確發展的道路。

甚至到了今天,這樣的現象還在發生。

3月28日央視播出的《每周質量報告》中,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一批羽絨服進行了抽檢。

抽查350批次,有43批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2.3%。也就是說9件衣服里就有一件衣服是不合格的。

其中電商直播平台不合格率達到了14.2%,圍巾產品更是高達25%

被抽查的羽絨服涉及到了老牌國貨,包括波司登旗下的雪中飛,圍巾涉及到了國產品牌七匹狼恆源祥等等。

之前我們也寫過,作為曾經中國服裝行業的馳名商標,南極人在轉型之後就成為了一家貼牌的電商企業,靠著授權給其他服裝廠來做吊牌生意。

以至於你可以在電商平台上找到無數個掛著「南極人」的商家。

但是,他們賣出去的產品,南極人卻不做任何品控。

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之間有著巨大的超額利潤。

節目中透露了冰山一角,純鵝絨與羽毛的差價中間相差100倍!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的利潤,就會活潑起來;有了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了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

那麼,100倍的利潤呢?

這是連頭部企業都難以拒絕的誘惑,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種走捷徑,換來的就是消費者用腳去投票了。

我去翻看Nike的歷史,其實Nike能做到的,我們的企業都能做到。

只是Nike賺錢的速度太慢了,對於品牌和營銷上花出去的錢又太多了。

比如代表AJ品牌的喬丹,耐克在喬丹還沒走入品牌之前,就拿出了250萬美元,天價簽下喬丹的代言。

目的就是為了能在品牌上貼近體育領域,在營銷上更靠近年輕人。

秉承著這樣的長期主義,Nike在不同的體育賽事,拿下最優秀的運動員,用專業的產品輔助運動員取得良好成績,再依靠體育賽事的傳播和運動員的名氣,讓產品成為消費者心目中最頂尖的品牌,從而帶動相應的產品線銷售去形成正循環。

整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對嗎?

但簡單的東西也最難堅持,前期不計成本的投入,中期要熬過風險期,最後才能有收穫。

這中間需要長期主義的耐心和堅守,還需要精準的營銷策略。

不是用某一種固定的方式去推銷全系列的產品,而是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用戶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營銷活動。

比如對於運動需求不高的用戶來說,在設計上下功夫,追求打造新的爆款,在經典款中加入流行元素,與潮牌聯名進行「飢餓營銷」,用「限量」去勾起用戶對於產品的新鮮度。

同樣,每個城市不同規模的商店,所面對的消費者畫像完全不一樣。

在一線城市,消費能力足夠的青年,他們追逐的都是最新款的產品,在二三線城市,大家看重的是價格適中、質量比較好的主打產品,但在四線、五線的「下沉市場」,消費者更看重的是優惠讓利的價格。

多產品的銷售體系,就必須要藉助於大數據和網際網路,去做好營銷的精細化運營。

明白怎麼賣,更要懂得為什麼這麼去賣。

既要消化庫存,又能最大化利潤,同時還要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這是未來服裝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誕生巨頭的必經之路。

野蠻生長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是「以人為核心」的數字時代。

消費者是最理性的、也是最感性的,我們不該去指責我們的消費者做錯了什麼,而是更應該去想想消費者為什麼會這麼去做。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個人更認為Nike之所以能流行全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美國的文化影響力。

優秀的戰術,可以增加打贏戰爭的機率,而時代的趨勢才是決定勝負的根本。

Nike在全世界影響力的建立,正是伴隨著70年代以來,以NBA好萊塢為代表的歐美流行文化的盛行。

中國企業在那個年代,一方面因為惡性競爭,實力很弱,另一方面也是歐美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作祟,只能看著Nike、阿迪逐漸占據中國的鞋服市場。

與其苛責這些國產品牌,我們更應該好好想想眼下新的機遇。

幾十年的臥薪嘗膽,加上數字時代的穩步向前,中國已經有了實力去跟歐美國家掰手腕,不管是一帶一路,還是東亞自貿區的建立,都是在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的企業也可以通過轉型,跟著政策走進更大的市場,利用網際網路去完善營銷體系,脫離「代工、低端勞動力」的標籤,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國際品牌。

在3月24日,中國的安踏發布了2020年財報,公司實現凈利潤已經超越了阿迪達斯。

在國內運動服飾市場當中,安踏的占有率提 高到了15.4%,僅次於Nike的25.6%、阿迪達斯的17.4%

其實,機會一直都有,只是看我們如何去選擇,是成為時間的朋友?還是去賺一筆快錢?

我更希望大家都能選擇前者。

Nike今天的傲慢和偏見,會深深的留在國產品牌崛起的歷史上。

在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強的大環境下,我堅決的相信,最終當國產品牌超越Nike的時候。

人們會想起今天,把Nike今日的所作所為看成是它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