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晚上,隨著上市公司東方甄選的一份公告,以及董宇輝和俞敏洪的發言。
一場中國直播頂流的IP之爭告一段落,大主播董宇輝離開了東方甄選,帶著與輝同行獨立運營。
俞敏洪也成全了董宇輝,作價7658萬讓董宇輝100%持有了與輝同行的所有股權。
這個價格基本上可以說是賤賣,而且,根據俞敏洪的發言來看,這個錢也是他來安排支付的,與輝同行是完全送給了董宇輝。
我們重新去回顧這件事的開始和結束,我想,有三個問題需要回答:
董宇輝最終和東方甄選分道揚鑣的矛盾根源是什麼?
董宇輝的獨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這場IP之爭,給我們企業經營者帶來了哪些思考?
02
首先,董宇輝和東方甄選分道揚鑣的矛盾根源,不是個人恩怨,其實就是「情懷、理想與商業現實」的衝突。
董宇輝和東方甄選矛盾公開化之前,有兩個標誌性的事件。
一件是東方甄選團隊對於「誰是內容創作」的小作文事件,激發了大眾的情緒,引起了「董粉」的不滿。
後來又因為東方甄選CEO孫東旭強硬的風格,沒有及時在內部處理事件,反而把矛盾引到外部,導致輿論爆發,進而有了今天的局面。
就像俞敏洪昨天在公開信里說到的:「儘管我和宇輝之間的溝通,至今沒有任何障礙,但複雜的輿論紛爭,加上少數別有用心的力量的引導和造謠,直接導致東方甄選和與輝同行的隔閡。」
輿論排山倒海的壓力是一個重要因素。
但還有另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問題,也是根源性的問題,就是發生在小作文之前的「2000個董宇輝」的切片事件。
在董宇輝直播爆火之後,東方甄選的團隊,直接製造了2000個董宇輝的帳號進行內容授權和複製,把董宇輝直播精彩的內容進行切片,分發。
為什麼這麼做呢?
因為對於東方甄選這家轉型直播帶貨的上市公司來說,這是最符合生意邏輯,也是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董宇輝是特殊的,他的能力很難複製給另一個主播,這點我們必須要承認。
但是,董宇輝直播帶貨的內容,本身也是一個成功的高轉化模式,它可以通過剪輯、切片分發,反覆拿去銷售,而且是給其他無數個帳號進行分銷。
理論上,我們只要擴大觸達用戶的頻次和面積,就可以帶來業績。
那麼,把董宇輝一些精彩的直播內容做切片,交給分銷商、合作商去批量起號,這就是東方甄選非常現實的商業需求。
對東方甄選來說,董宇輝是頭牌主播,但他就一個人,在抖音做了直播,就不可能在天貓,京東這些其他平台去直播。
但分銷商沒有限制,他們可以把董宇輝的內容營銷做深度的挖掘和複製。
對這些分銷商和達人來說,他們也樂意干這個事,因為董宇輝的熱度、轉化率明顯要高於普通主播、普通產品。
這就是典型地通過資源整合和再分配,賺取商業模式的持續利潤。
但是,董宇輝不同意這麼做,為什麼?
因為董宇輝不是一個生意人,甚至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帶貨主播,董宇輝骨子裡是一個講情懷、有理想的讀書人。
他能接受的底線,也只是在鏡頭面前有條件的帶貨,如果內心不舒服,我就休息不播了。
雖然我們最後看到的是「2000個董宇輝帳號轉瞬即逝」,但仔細想一想,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的隔閡可能就此結下了。
主觀上,董宇輝不想讓自己太過於商業化,他有自己的原則和情懷,但客觀上,董宇輝擋住了東方甄選整個組織最簡單,也是最現實的商業需求,也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收益。
更是讓很多人意識到,董宇輝這個IP即是成功的,也是不可控的。
03
那麼,現在董宇輝帶著與輝同行獨立了,很多人說,他終於自由了,終於不被資本操控了。
但董宇輝真的自由了嗎?對他來說,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我認為,並不見得。
因為從一個主播到一個公司的經營者,不只是身份的轉變,是整個責任和管理邊界的指數級增長。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直播帶貨就是主播坐在鏡頭面前聊上幾個小時就完了,我們不能刻意貶低個體的超級符號,也不能無視團隊的力量。
特別是一個穩定、持續運作的項目,一定是靠一個團隊,一套流程、一整個系統去維護支撐的。
我們從俞敏洪的公開信就能看到,俞敏洪到底給了董宇輝什麼呢?
從公司品牌的註冊、1000多平的辦公場所、60個人的成熟團隊、售貨系統、貨盤供應、設備設施,包括研發好的信息系統,與輝同行成立以來的全部利潤,全都無償給了董宇輝。
這些價值早就超出了7658萬的估價,因為俞敏洪給的是一套完整、成熟的模式,拿來就能用。
也就是說,董宇輝除了自己的IP真正獨立之外,其他所有直播帶貨的核心環節,特別是供應鏈全部都是東方甄選的資源在頂著,俞敏洪真的是極其難得的中國好老闆了。
如果沒有俞敏洪的鼎力支持,我確實難以想像,當董宇輝真的成為了一名創業者、經營者,他要去面對各種誘惑,各種商業里的陰暗算計,還要去從頭開始搭建自己的模式、供應鏈、培養團隊。
那麼,這個充滿理想和情懷的讀書人,真的能在更加現實、更加殘酷的商業世界裡堅持走下去嗎?
如果未來產品出了問題,又沒有俞敏洪和東方甄選可以挨罵,分擔壓力了,那麼,被捧上神壇的董宇輝,能不能頂住輿論的壓力呢?
這些問題只能留給未來去解答。
但如果董宇輝聰明的話,就應該明白,現在的「獨立」,是要緊緊抓住東方甄選的一切資源進行有償的合作,為了未來真正能夠獨立去做更多的準備。
04
當然,作為一個經營者,我在想,這場IP之爭,可能給我們企業經營者帶來的一個最大啟示就是:
如果要給公司找個IP,還是讓老闆親自來吧。
其實,在跟很多企業去梳理全域矩陣營銷的IP邏輯的時候,我就特彆強調了一點:
公司花資源去搭建各種帳號,讓團隊去運營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公司的品牌和產品,匹配我們想要的精準客戶流量,通過內容的專業營銷,把顧客給帶回來,不是讓大家去當網紅的。
如果變成了個人IP的秀場,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說這個帳號做好了,跟個人沒關係,那就會打擊大家的積極性。
如果做好了,那人家是不是可以自己出去變現了呢?會不會跟公司發生矛盾呢?
董宇輝都發生過問題,誰敢保證這樣的事在你身邊不可能呢?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個人IP的方式去宣傳公司品牌,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就是讓老闆親自下場。
因為只有老闆才能代表整個公司,即使公司這艘大船未來要沉了,所有人都可以提前下船,只有老闆下不了。
當然,視播時代的全域矩陣營銷,並不只有個人IP這一種形式,它的「道」在於今天短視頻直播平台的算法機制、標籤匹配、內容營銷。
在這個「道」之下,還有不同的「術」。
我們可以根據產業、行業、業務、品類、品牌、產品、場景、客戶服務案例,當然也包括創業經歷、管理制度、品牌文化,分別去搭建不同領域的帳號。
並且,這些帳號都可以通過文思子牙這樣的專業營銷AI去生成獨特的內容,管控整個運營流程。
個人可能會犯錯誤,會摸不准內容到底好不好,但是,經過了近百年來營銷大師的訓練,以及大量訓練的AI,它的精準度、專業性一定是高於普通人的。
如果企業再把公司的業務和產品賣點,進一步輸入給AI進行回歸訓練,它就可以像一位營銷專家一樣理解公司的業務和產品,根據不同帳號的定位,給出專業的營銷內容,自然也就避免了類似的風險和問題。
當然,當視播時代能夠把一個人的能力不斷放大的時候,公司也需要去思考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管理方法有沒有跟上這個時代。
個人要成長,團隊要成長,公司和領導者,我們也要去成長。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