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最近大家都很關注東方甄選和他的頭號主播董宇輝的事。
一個是頭部教育機構轉型孵化的直播電商,同樣做到了頭部;一個是從老師轉型成為主播,也做到了頭部主播。
雙方一起從艱難轉型當中共同走了出來,這是一個很難得,也很有緣分的事情。
但是因為東方甄選團隊對於「誰是內容創作」的回應,也可以說寫了一篇「小作文」,結果激發了大眾的情緒,特別是引起了「董粉們」的不滿。
後來又引出東方甄選CEO孫東旭親自上直播跟網友回應,結果又被網友罵了,最後逼得俞敏洪不得不站出來道歉。
對大部分人來說,情感上更站在董宇輝這一邊,畢竟有很多人是被董宇輝在鏡頭面前的感染力和文藝感吸引過來的。
但是,從經營者的角度,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02
坦率來講,在我看來,這件事就不應該出現在大眾面前,這本來就是一個在內部可以去妥善解決好的問題。
今天它既然發生了,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化解大眾情緒,客觀把事情解釋清楚,怎麼還越鬧越大呢?
所以,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有責任。
今天進入到視播時代,很多公司都需要依靠短視頻、直播去展示自己,特別是對於直播帶貨的企業來說,我們肯定需要有載體,有主播,有專門出鏡的人,有專門剪輯、拍攝、創作的團隊,也包括帳號運營的團隊,去打造一個對外的IP和形象,塑造一個完整的帳號。
但很多人,包括我們有一些創業者,他可能並不理解組織運營的核心邏輯在哪裡?
他可能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特別是一般的網友,會把主播當作是整個帳號的所有。
主播是其中的核心,這不假。
但作為一個主播來說,哪怕他的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同時擁有知識的寬度和深度,既能夠做到狩獵廣泛,又能深入專業,這一定是有一個團隊跟在後面的。
就像我們單仁行,可能很多人有時候會在想,是不是每一篇都是單仁自己做的呢?
其實大家只要想明白一件事:
一個穩定、持續運作的項目,一定是靠一個團隊,一套流程、一整個系統去維護支撐的。
對於東方甄選,乃至任何一個有體量的媒體帳號來說,都是如此,皆無例外。
所以,在今天這個以內容為主導的視播時代,當我們以內容打開市場,以內容引導用戶,以內容去成交客戶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組建一支分工合作、緊密配合的團隊,就像你拍一部電影,光有演員沒用,還要有導演、編劇、後期、製作等等。
這是我們從經營者角度去看到這件事背後的邏輯。
03
當然,董宇輝也非常優秀,他的直播跟其他直播不一樣,其他的帶貨主播只是「就產品去談產品」而已,把產品講明白,上連結就沒了。
但是董宇輝是真正在做內容,把他個人和團隊的能力200%的發揮出來了,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化學反應,這種價值是稀缺的。
所以,東方甄選,包括俞敏洪也很重視董宇輝,說過要給他匹配的待遇,當然,我們去查找了新東方財報,沒有看到具體的數據,這個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也許跟李佳琦這類帶貨主播比起來,董宇輝的收入可能確實不高,但這都是內部分配的問題,而且現存的某些大主播,基本上都要逐漸退出了。
那麼,大家坐下來關上門,可以敞開了去談,也可以拍桌子吵架,都沒關係,把問題解決好了最重要。
對於一個成熟的組織來說,特別是新東方這種上市公司來說,他有增長的壓力,有持續盈利的要求,要對股東負責,要對整個團隊和業務負責,他必然要從單個大IP走向多品牌多渠道的矩陣。
同時,他也必須照顧到優秀人才的感受,特別是董宇輝就是東方甄選自己培育起來的主播,而且對業務拓展很重要。
這就跟其他主播和機構之間的關係非常不一樣,這是一個很難得的事情。
所以,東方甄選不可能會抹殺董宇輝,站在業務層面和經營者的角度上,這是一件很沒有邏輯的事情,是一種過度解讀,
我相信對東方甄選來說,是要考慮怎麼放大董宇輝的能力,怎麼藉助他去突出整體品牌,去引流到各種矩陣、各個平台。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明顯溝通和管理上都出現了問題,包括在兩個月前,網上同時出現「幾萬個董宇輝」,那就是一次內部溝通不完整帶來的問題。
先是有團隊的小作文,後面又是東方甄選CEO孫東旭自己開個直播對外回應,把內部問題外化,結果反而把矛盾激化了。
其實,內部有矛盾簡直太正常了,哪家公司沒有呢?哪個組織在發展中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呢?
但內部問題沒處理好,作為CEO沒及時控制,把這種矛盾引到外部。
這確實是一種非常不職業、不理智的行為。
因為對一個做直播電商的知名企業來說,本身我就在短視頻直播這條賽道上,我應該要非常了解今天在傳播中發生的巨大變革。
我的每一個行為、每一件小事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即使是一個內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到了公眾面前一放大,在情緒之下,都會變成一個滔天大事,釀成巨大的輿論,給品牌形象帶來深刻的危機。
當然,這也跟俞敏洪本人的管理風格和性格有關。
在新東方發展的過程中,俞敏洪所展現的氣質,相對來說,是比較柔和的,沒有那麼多的特別剛性在裡面。
但管理一個企業,我們說即又要有菩薩心腸,也要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所以,在俞敏洪身邊就會有人來補位,去形成組織內部互相之間不會過於鬆散,也不會過於緊繃,好像給人感覺沒有一點人情味,所以,孫東旭就是俞敏洪身邊那個怒目金剛。
我們每個公司都有它自己的績效管理、分配機制和文化,會存在一些地方需要去跟團隊,跟優秀人才反覆溝通,聽取他們的想法,達成一致再去落地調整。
就像董宇輝,他也許不適應CEO強硬的風格,處理不好兩個人的關係,因為CEO要負責整個公司,不只負責他一個人。
那麼,憑藉他的能力和現在的位置,也可以讓俞敏洪介入進來好好聊一聊,大家把話說開,我覺得哪裡不好,我希望公司給我做什麼,同樣,公司是怎麼想的,又需要我做什麼,這其實是董宇輝本人成長當中一個關鍵的部分。
當然,這兩天羅永浩也插了一隻腳進來,鼓動董宇輝自己跳出去創業。
這個事在我看來,羅永浩真的做的一點都不地道,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很難看的事,既是害了董宇輝,又是在害俞敏洪和東方甄選。
像因為「小作文」躺贏流量關注的高途,人家資源、條件都比你更好,也沒說要挖別人的牆角,更別說要讓董宇輝自己出來單幹了。
如果今天董宇輝把東方甄選和俞敏洪甩到一邊,自己跳出來創業,先不說脫離了平台,自己能有多大成功的把握,就這個行為本身能獲得多少投資人的信任呢?
其實,董宇輝把東方甄選能夠繼續維持好,直到有一天有人能夠逐漸的接手他,他再想要出來,也比現在會擁有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支持。
當然,我們把話說回來。
進入到視播時代,在網際網路、短視頻、直播能夠把一個人的能力不斷放大的時候,公司也需要去思考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管理方法有沒有跟上這個時代。
個人要成長,團隊要成長,公司也要去成長。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