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是啥意思?今年立秋是早還是晚?

2022-07-11   小馬話三農

原標題:「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是啥意思?今年立秋是早還是晚?

今天是小暑後的第五天,「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之後的天氣正如這句農諺所說的那樣,天氣愈加的潮濕悶熱,我們就像在蒸籠中一樣。天氣越是炎熱,人們就會越期盼涼爽的天氣的到來。立秋是進入到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對立秋的定義,立秋之後就會進入到秋季,萬物開始從夏季的繁茂生長轉為蕭索成熟,氣候也會從夏季的濕熱多雨變為少雨乾燥。

儘管立秋節氣象徵著秋季的開始,但是立秋之後酷熱的天氣並不會立刻結束,炎熱的天氣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在民間有「秋後一伏」的說法,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全年最熱的階段,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根據三伏天的計算方法,末伏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因為立秋節氣依然在三伏天,所以立秋節氣之後天氣還會繼續炎熱一段時間。每年的年景不同,立秋之後的天氣狀況也不相同,在民間關於立秋之後天氣是否涼爽有這樣一句農諺「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農諺是什麼意思呢?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說如果當年立秋是早立秋的話,立秋之後天氣會變得涼爽起來,但是當年的立秋是晚立秋的話,那麼在立秋之後天氣還會再熱上一段時間才能結束,就連不怕熱的耕牛也會被熱死,雖然這句俗語有些誇張,但是卻說明立秋之後的天氣炎熱程度。

那麼立秋的早晚是如何判斷的呢?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的位置來制定,也就是說古人將太陽周年平均分成24等分,每一等分對應的是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計算方法和陽曆的計算方法一致,所以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時間相對固定。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判斷方法,則是根據立秋在農曆上的時間,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以及參考太陽回歸年的來計算,所以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上的時間並不固定。聽農村的老人說,當立秋在農曆六月出現時就是早立秋,如果立秋在農曆七月,便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公曆8月7日,農曆七月初十,根據早晚立秋的定義,今年立秋是晚立秋。之所以會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是因為立秋在農曆六月,說明當年立秋的時間比較早,雖然立秋之後還會再熱上一段時間才出伏,但是因為當年立秋的時間較早,所以立秋之後再熱上一段時間天氣就會變得涼爽起來。但是當立秋在農曆七月的時候,立秋的時間比較晚,不僅整個夏季會顯得格外的漫長,同時立秋之後還有一伏,所以整個七月的天氣都會很炎熱,所以也就有了「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

立秋的早晚除了會影響到未來的氣溫走勢以外,對農業的影響也很大,在農村還有「六月立秋,樣樣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說法,意思是立秋在農曆六月,農民不管是種植什麼農作物,收成都很差,但是當立秋在農曆七月的話,農民所種植的農作物都會有一個好的收成。其實這句俗語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當立秋在農曆六月的時候,立秋之後過一段時間天氣就會變得涼爽起來,但是夏茬農作物對熱量的需求較高,天氣涼爽的時間較早,農作物的長勢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收成會變差,但是當立秋在七月時,因為立秋的時間較晚,天氣炎熱的時間也較長,農作物有了足夠的熱量來生長,收成自然就會提高。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農曆七月,雖然七月立秋象徵著天氣炎熱的時間會很長,但是也正是炎熱的時間過長,所以今年農作物生長和產量也就有了保障。關於「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俗語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