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陳欣雨。
近日,在2022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楊凌峰會上,由院士專家、上市企業高管、創新農業食品企業以及政府、使領館、國際組織及金融機構組成的70多位嘉賓現場帶來50餘場分享。其中,大蚯蚓總經理李迅帶來了「從氣候農田到倉儲,論糧食安全的系統性數字化保障」的精彩分享,以下是35斗記者所做的速記整理。
作為一名農二代,我在很早就聞到了農業的味道,大學時,我在中國農業大學學習植物保護,隨後又去了美國交流學習,其間,我所做的工作基本圍繞大田作物展開。今天,我想從氣候變化入手,講述系統性數字化保障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並分五個板塊進行展開。
第一,氣候變化對糧食系統的挑戰。20年前,第三版IPCC報告顯示氣候變化正在加速,去年第六版評估報告如下圖顯示,氣候變化的速率仍在加速,20年間,我們非但沒有減少其變化的速度,到目前為止全球溫度還上升了1℃,預計未來30年會上升1.5℃,這是一個對人類、對農業等等來說都非常嚴峻的問題。
圖:第六版IPCC報告相關截圖
在一系列全局性問題中,我想為大家講講病蟲害的發生。以美國為例,玉米生產由過去基本不用殺菌劑,到2010年僅有不到10%面積使用殺菌劑,到2021年達19%,其中,氣候變化帶來的病害發生增加是主要原因。
病害的發生還會產生連帶問題,除導致產量的減少外,其還會帶來真菌毒素,比如黃曲黴素、嘔吐素等,這些真菌毒素將直接影響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帶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
對此,我們進行了深入研究,2014年,我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著當時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判斷。第一是黴菌的發生肯定會有持續增長的可能,第二是類似的變化會在中國發生,因為中國的整體緯度比美國低,氣候變化首先是在高緯度地區有一個更明顯的呈現,漸漸地,低緯度的地區也會出現類似氣候變化的影響。
第二,農田有害生物的區域數字化管理需求提升。在這個領域,大蚯蚓一直在持續深耕。2009年,我們在美國與拜耳一起做了基於病蟲害的發生預測預報的嘗試,包括拜耳給農民提供數字化的服務,並已經連續第14年成為了拜耳該項服務唯一的供應商。我們認為在細分領域中,對於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精準或者是定量化的管理是有方法和體系的,在美國已經實現了商業化的應用,並且見到了效果。十年前,我們與農業部一起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
第三,增強農田生態系統韌性。氣候變化帶來的是全局性的影響和衝擊,應對的方法,需回到農田本身,增強農田生態系統的韌性,是持續應對外部挑戰必修的「內功」。而增強韌性還需直面一些問題,例如,我們的糧食供應在全球處於緊平衡狀態,而這一狀態還要受到戰爭或者運輸等一系列的影響等。
去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增強農業糧食體系的韌性作為課題在全球提出。如何增強韌性,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技術層面著手,二是做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三是全社會共同努力。
中國要向國際最先進的水平看平,中國農業不可能脫離國際體系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子。因此,我國需要學習國際最先進的農業體系化的解決方案,用數字化增強,持續演化,並迎頭趕上。
第四,大蚯蚓科技的使命與探索。田間病蟲害治理的嘗試對我來說是起點,並非終點,在從事病蟲害治理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諸多不足。因此在2017年,我回國在昆明和北京成立了團隊,要做一個更系統化的數字解決方案,爭取把美國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以及我們個人對農業的情懷能夠在中國以一個更加商業化、可持續的方式進行體現,並構建一套讓農民也可以用得起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於是,我們成立了大蚯蚓科技公司。
整個公司構架,對標孟山都體系,組建了物聯網團隊、實驗室和大數據分析團隊,為確保大田作物數字化解決方案保證短板能夠補齊,大蚯蚓在成本投入上毫不吝嗇,堅持產量和質量並重,以數字科技賦能中國農業。
近年來,大蚯蚓有幸和行業內優秀的夥伴進行了一些嘗試。與中聯重科在安徽蕪湖打造的數字水稻案例,對照孟山都體系,構建過程中以技術性工作為抓手,按照賦能理念,打造了從空天地到標準、算法、模型等40多個環節全數字化的解決方案,現在這一技術體系已經在安徽和湖南等上百萬水稻種植面積中進行了推廣。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實現與農機的無縫連接模式,這一過程仍是任重道遠。
同時,大蚯蚓面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真菌毒素的爆發也做出了應對。2019年起,我們陸續了解到東北由於玉米毒素超標,導致中儲糧不會收購,最終流到了加工廠,變成飼料,回到豬身上,又被送上餐桌。這是田間發生的、受氣候變化驅動造成的難題,最後體現在糧庫層面得不到解決,集中爆發。
因此,我們在數字化種植技術和體系基礎上又往後做了一些延伸,這個延伸是基於全局性的、從氣候變化到農田、再到倉儲的一個思路,這一思路在技術層面上已經跑通了,在糧庫領域通過數字化的管理,把倉儲與田間直接進行了對應聯繫,通過人工智慧,或新型物聯網等,田間進行優化管理,形成了氣候變化到田間、倉儲全部聯動。剩下的難題在於需要一些更為合適推廣,且需要產業鏈生態合作夥伴一起合力推動系統性的解決。
第五,系統構建區域糧食產業鏈數字化能力。大田農業必須講究低成本、高效率,不可能投入過多的設備和高成本的技術。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是「點」狀的,要實現低成本打通從氣候到農田、到倉儲、種植管理、設備數據等全部環節,就能實現數字化的基本的操作和風險管控,也會使得從業者在一個體系化的支撐下得到賦能,真正讓農民獲得利益。這也是我們所認為的數字農業「深水區」。
數據引擎體系,每一個數據引擎相當於動車組,裡面不僅僅是基礎數據,也有經過分析的專業數據。例如氣象數據,我們會提供對應的農事的含義,針對某種作物的高溫、低溫,或者某個作物模型長勢的分析情況。客戶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數據,而是專業的農事信息和知識。
共同建造一個區域糧食產業鏈的底層賦能體系,利用數字化的工具和系統化賦能理念,幫助農業從業者提升自己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將是農業領域不會過時的課題。
最後是幾個趨勢性的判斷,雙碳經濟、未來的國際形勢應對下糧食安全怎麼保證……核心還是要從雙循環的鄉村振興底層邏輯去構建我們具備韌性以及抗衝擊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我認為,西北會有廣闊的大力發展種植業的空間,這是未來實現中國糧食安全最根本的區域保障。我也希望各位合作夥伴能夠一起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實現人人會種地、年年能豐收的願景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