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陶薇
根據統計,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已經連續達成「十九連豐」。既如此為何還始終強調「糧食安全」?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吃飯從來都是頭等大事。早在堯舜時代就有「食哉惟時」的思想,東漢時亦有「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的理念,乃至當下,每年的「一號文件」仍然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所謂「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這其中,有上層設計中緊守18億畝耕地紅線、緊盯1.3萬億斤糧食產量的堅持,亦有基層建設中「農業大省」們的勇於擔當和不斷跨越。
其中,「中原糧倉」的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2022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731億斤,其中,河南省全年糧食產量1357.87億斤,約占全國產量10%,居全國第二位。事實上,得益於地形地勢、氣候降水、農業人口豐富等多樣優勢,河南省已經連續6年保持糧食產量超1300億斤,這樣「穩定的輸出」正印證了河南省「糧食大省」的傳統標籤,不僅如此,河南省還是全國重要農業大省、畜牧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但尚且不能稱之為「農業強省」。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式的傳統農業正在逐步向以科技為芯的現代農業跨越。科技興農,科技強農。
「農業大省」如何變「農業強省」?在河南省提出的「三強兩高」方案中,明確提出了「打造種業強省、農機裝備製造強省,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2022年3月14日,河南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以新鄉平原示範區為中心,規劃建設「中原農谷」;4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全國兩會期間,書記提議、省長懇請、全團建議,河南代表團頂格聚焦、頂格推動、頂格發力建好「中原農谷」……僅一年多時間,「中原農谷」已然成為河南「頭號工程」,也事實成為了河南建設「農業強省」的首要抓手。
藏糧於種 把握種業創新源頭
誠如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在日益緊張的全球糧食安全局勢之下,「自主可控」才是最安全的底牌。
圖:一核三區規劃示意圖
根據規劃,中原農谷的「一核三區」之中,作為「核心區」的平原示範區正是瞄準種子、種苗、種畜禽方向,旨在打造以種業為突出特徵的農業創新高地和農業科技新城。該示範區內,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也有凝結了河南省前瞻30年規劃而建設的「神農種業實驗室」,另外還有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代表性機構。
圖: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
當前,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已經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4150畝田間試驗區育種工作站、農機庫、排灌設備設施,以及350畝科研設施區一期工程。而作為提升河南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中的地位而批准建設的第一家農業領域的省級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自2021年9月23日揭牌以來,緊盯「建設一流種業創新平台、凝聚一流創新人才、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解決種業重大科學問題、攻克種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六大核心任務。
圖: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整體規劃
目前,在整個創新鏈條上,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兩大創新平台已經實現了資源有效銜接,研發互為補充。其中,上游科研理論研究以神農種業實驗室為主力;創新鏈條中游則由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共同開展應用技術和應用推廣技術的研究;創新鏈條下游則主要是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來完成品種選育、產業化、成果轉化等工作。
發展至今,核心區已經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台27個、院士工作站7家,中試基地10個、高校科研單位7家,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已經形成。科研之外,企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同期發力。據了解,河南種業第一股秋樂種業已經在中原農谷核心區建立了千畝現代化育種試驗基地,將加快蔬菜、水產種子板塊在中原農谷的布局。中農發集團種業研發基地、華智生物關鍵共性技術平台等科技創新類項目,為中原農谷建設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
藏糧於技 科技賦能現代農業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所在,嚴守充足耕地面積是上層設計中長期堅持的準則,準則之上,更是提出了「保量提質」的高要求,其實現路徑便藏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之中。
2022年,河南省新建高標準農田756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85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50萬畝。按照畝均不低於4000元投資標準,啟動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
圖:高標準農田
平原示範區打破「就田論田」的思想桎梏,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採取「科研機構+國資+政府」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技術、資金和政府的推廣優勢,對高標準農田進行統一流轉或託管,形成「產學研」、「育繁推」一體的發展格局。
目前,平原示範區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項目涉及5個鄉鎮、64個行政村,總面積10.89萬畝,總投資4.46億元,主要建設農田地力提升、田間道路、農田灌溉、農田輸配電、農田防護、生態環境保護、農田信息化七大工程。
圖:高標準農田監測站
給田間地頭裝上「眼睛」,在阡陌交通中鋪上「毛細血管」,在監測站裝上「智慧大腦」……一套「智慧系統」的組合,讓農田中的病蟲害情況變得可查,讓種苗生長情況變得可視。當田間地頭的一切變得可視可查,「靠天吃飯」的傳統農田即可轉身成為生機澎湃的「高產田」,有限的耕地便能迸發無限的產糧潛力。
當前,中國農業正大步邁向4.0時代,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正在助推農業生產實現更多的突破與跨越。河南省有著「糧食大省」的傳統優勢,平原示範區所在的新鄉更是有著地處「南北分界過渡帶」無可比擬的自然地理優勢,一句「豫北江南」,足可見其水美土沃。可以預見,當作為農業建設抓手的中原農谷積極擁抱現代農業建設,河南省這一「糧食大省」倉廩更加豐實,「中原糧倉」在糧食安全戰略中便愈發能有所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