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銀行王健:踐行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走得更長更遠

2023-12-27     35斗

原標題:網商銀行王健:踐行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走得更長更遠

文章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孫丹

近日,中原農谷·2023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大會在河南新鄉成功舉辦。本次大會吸引了超過1000名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企業家、投資家、科學家參與,匯聚了農業產業創投領域新勢力,推動構建產業創投新生態。

網商銀行農村產業金融副總經理王健出席活動,並作《踐行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主旨演講,本文根據相關分享整理。

網商銀行是由螞蟻集團發起,銀保監會批准成立的中國首批民營銀行之一,於2015年6月25日正式開業。今天,跟大家彙報交流我們過往所做的一些事情。

在座很多朋友,都是從農業農村的發展需求與問題出發,去探索和尋找可行的技術方案或者商業方案。立足現實,我的分享角度是,當前農村金融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終我們的技術手段還可以有哪些場景應用和路徑複製?

一、面向三線及以下城市創業者,專注小微金融服務

我們以普惠金融作為自身的使命,希望利用網際網路的技術、數據和渠道創新,來幫助解決小微企業及個人創業者融資難融資貴、農村金融服務匱乏等問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作為一家科技驅動的銀行,網商銀行不設線下網點,藉助實踐多年的無接觸貸款「310」模式(3分鐘申請,1秒鐘放款,全程0人工干預),為小微經營者提供純線上的金融服務,讓每一部手機都能成為便捷的銀行網點。

我們的產品特徵是隨借隨還,按日計息,用一天算一天。這裡面有個數據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所有的新增客戶中,經營性貸款「首貸戶」客群占到80%以上,並且有80%是來自於農村。也就是說,我們大量的新增客群,主要是通過農村業務來擴展的。

在數字經濟從消費網際網路邁向產業網際網路的過程中,網商銀行也在不斷拓展著自身小微金融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從電商場景金融、小店與碼商金融、農村普惠金融,到卡車司機金融、企業金融,再到數字供應鏈金融、製造業/建築工程/科創/商超行業金融,我們整個產品及對應的業務規模、客群規模也在不斷疊代。

截至去年,平台服務客戶數已超過5000萬。從客群結構來看,三線及以下城市占72%,四線及以下城市占58%。所以,我們主要面向的客戶,是在原來的銀行體系里較少獲得金融服務(特別是信貸服務)的部分人群。

二、大數據+網際網路技術,克服農村數字金融難題

在2014年左右,我們就開始做農村金融這件事情。當時整個城鎮和農村信貸服務滲透率和覆蓋率極低,缺口非常大。一般談到信用貸款哪裡最難?大家首先會想到,農村最難,因為沒有抵押物。

正如我國一句古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儘管地里有千畝良田、萬頭生豬,由於它們不是標品,老百姓也無法在銀行去做有效質押。

但是,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國家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農村生活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數字化趨勢逐漸凸顯。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建設數字化管理系統。農業農村數字化的整體推進,為網商銀行來做數字化的普惠金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土壤。

面對農村金融支持缺乏、信用認證難、缺乏抵押物等現實困境,我們選擇從支付寶體系所擅長的數字化路徑去切入。

通過大數據來反映客戶的收入能力和經營能力水平,解決用戶沒有抵押物的問題,提升貸款服務效率;同時,以線上方式展開,也能降低貸前調查等人工成本,將其減少至百元乃至十元以內。具體而言,我們的服務模式分為三類,以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

第一種模式:縣域數字普惠金融,解決可得性問題。

這種模式主要跟當地縣域政府合作,基於政府部門提供的公開政務數據,去為當地農戶提供一些基礎性、小額的授信(3至5萬額度)。在核心上,這改變了農村用戶「無徵信記錄」、「貸款難」的現狀,也為提升我們後續的業務覆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種模式:農業產業金融,解決精準性問題。

產、供、銷,構成了農業全產業鏈。基於現實能力和客戶覆蓋的考量,當前網商銀行的業務主要聚焦在生產端。在縣域普惠金融的基礎上,農業產業金融主要滿足種植戶和養殖戶更大的需求:通過精確評價客戶的經營能力,讓實實在在種地的人群,能夠獲得其所匹配的信用金融服務。

具體來講,我們採用種植業通用的風控模型(三段論)進行操作。首先,通過用戶、企業、政府、機構等多維度的數據,構建基礎模型;其次,通過科技手段(衛星遙感圖像、光譜識別定位、人工盡調和抽查)驗證數據;最後,建立起不同品類的產品模型,包括主糧作物模型(玉米、小麥、水稻、高粱等)、主流經濟作物模型(大豆、棉花、果蔬等)。

其中,數據驗證是最核心的步驟。

2019年,網商銀行發布「大山雀」農村數字金融風控系統。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的光譜識別技術,識別一片土地里的作物類型、面積和長勢。通過分析圖像,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蘋果等不同作物,並結合農戶對耕地的自證、政府機構登記的土地流轉數據,及氣候、地理位置、行業景氣度等情況,利用幾十個風控模型預估產量和產值,為農戶提供信貸額度和合理的還款周期。綜合下來,農作物識別的準確率達到了93%以上。

第三種模式:農業品牌企業供應鏈系統——大雁系統。

一般視角來看,供應鏈包括了供應商、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到小微商戶等主體。大雁系統的核心是一套數字化產品矩陣,其中,採購貸解決經銷商資金周轉難題,回款寶助力零售商的經營回款,雲資金則解決整個平台交易問題及金融服務需求。

三、助春耕,保秋收,免息貸款專項助農

2021年春耕期間,網商銀行打造的科技助手——衛星遙感信貸技術,首次運用於國內春耕,安徽、山東、河南等種糧大省。種糧農戶可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獲得貸款,並獲至少30天的免息貸款。

2021年,我們發布了「鄉村振興免息券」,由網商銀行出資,面向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的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提供30天免息貸款。

我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用科技的方式,去解決小微主體的金融需求。對於農村而言,則是用包括大數據、雲計算及衛星遙感等在內的技術,來去解決農村金融的可得性問題和覆蓋率問題。

當然,整個農村金融在隨時隨地發生著變化,我們也會不斷地提供新的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去面向更多的人群,和更多的友商一起,滿足農村這片土地上的金融需求,在鄉村振興這件事上能夠走得更長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9b7b168601bd58efb1637f408fcd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