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耿海榮 陳欣雨
編者按:9月21日,2023未來農業產業發展大會在楊凌舉行,大會主要圍繞未來農業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開展專題研討、項目對接、成果路演、行業需求及投資圖譜發布等系列活動。
35斗與楊凌示範區在會上共同發布了《2023未來農業產業投資圖譜》(以下簡稱:圖譜)。圖譜以農業產業十年間產業創投數據為基礎,通過核驗、清洗,篩選出了1200餘件投融資事件、涉及金額近1200億元,結合35斗累計對1000餘家企業的調研採訪報道獲取的信息,系統分析了資金流向、投融資變遷、技術創新脈略、人才供給與政策對產業的影響等。
35斗高級研究員耿海榮做圖譜發布
圖譜將投融資事件以產業鏈為依據,劃分為產前、產中、產後3大部分,涉及15個細分領域。產前和產後受資本關注最多,融資金額幾乎一致,這一現狀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產中環節雖然多,但是高度分散、缺少投資的良好標的。具體而言,產前環節,25%的資金流向了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目標的農機裝備版塊,種子繁育板塊也占到了20%;產中環節,早期大量的資本將資金押注在了比較穩定的規模養殖環節,隨著技術的發展才逐漸轉向科技賦能的智慧農業領域;產後環節,受生鮮電商融資熱潮的影響,在農產品銷售領域占據最多,這也是所有版塊中占比最多的。
一、資金到底流到了哪些地區、哪些技術、哪些場景?
按照投融資金額篩選出TOP10的地區,並將這些地區的融資事件按照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核心技術進行分類,可以看出數位技術、生物技術和智能製造技術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並且在不同地區,依託不同的技術形成了地區間的產業優勢,為投資機構招標的、招商部門引企業,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同時,技術的創新推動不同細分賽道發展,數位技術、生物技術和智能製造技術逐漸趨於全產業鏈的覆蓋,已經有多個應用場景凸顯其產業驅動價值,如生物育種、投入品生物合成、農業機器人、精準管理無人機等。
二、產業投資的十年變遷史
以2012年至2023年8月的不同年份投融資金額為基線,以3年為間隔期,將十年間的投融資劃分成了4個不同的階段,綜合評估融資及產業情況,我們給每個階段打上了屬於時代的標籤。
2012-2014年,是「規模種養時代」,農業產業投資才剛剛起步,這個階段,資本的屬性趨於穩妥,所以主要布局在農產品加工、傳統農機、肥料、飼料領域,項目數和金額都較少。
2015-2017年,是「電商零售時代」,農產品上行是核心推動力量,大批量的生鮮電商誕生,資本開始紛紛入局,因此也出現了這個階段的第一個投資浪潮。
2018-2020年,在大量的生鮮電商誕生後,為了滿足線上銷售,提高生產和流通效率,產業進入了「數字化農服時代」。一方面,針對「最後一公里」問題,冷鏈物流、供應鏈數字化以及社區團購熱點頻發;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標準化、提高生產效率,在農產品生產端逐漸嵌入數字化工具和方法,帶動了智慧種養殖、智能裝備的繁榮。
2021-2023年,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一大批科研人員、大企高管開始轉型,推動農業進入「生物農業時代」,如轉基因育種、基因編輯育種、合成生物學、微生物肥料/農藥、細胞培養等等。農業產業逐漸轉向從分子層面了解植物、動物、微生物,進而踐行大食物觀。
跨界融合的未來農業時代,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共同思考,想法不盡相同,我們也有自己的分析思考。
三、跨界融合的未來農業,已來
技術創新方向:基因工程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場景豐富,產業價值巨大。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像基因編輯技術、無人機以及機器人技術在生物育種、新型獸藥、精準管理、機器採摘等多個場景中應用,多種技術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人才發展方向:社會新農人和專業農業人才,是核心推動力。
近兩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海歸、返鄉人員、企業高管躬身入局農業,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農人;另外還有一部分科學家下海創業,農業院校與企業聯合成立實驗室、創新中心,以及像西農正在籌備未來農業研究院。這些人才力量都將成為產業的推動者。
產業發展方向:產業鏈整合和併購,成為未來農業產業一大趨勢。
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沿供應鏈實現垂直整合,比如茅台上游布局種子,肉類食品廠開始自己養豬。企業的整合不光是利潤的攫取,也是供應鏈的優化和調整策略。
這個過程中就伴隨著併購與整合,農業併購潮正在掀起,而農業種植類和畜牧養殖業將首先成為重點併購領域。
當然,資金依然是這些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工具,是產業變化的催化劑、加速器和投票器。
行業複雜,報告不免掛一漏萬,希望產業人士多多互動,助我們反覆錘鍊、打磨,為農業產業發展找到一條最佳的通向未來的正確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