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y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向內觀己,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清醒。
《平凡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句話: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這個世界上,頭腦混沌的人,無論怎麼努力,一輩子都只能在底層掙扎;
而人一旦開竅,認知發生了覺醒,哪怕跌落谷底,最終都能直上青雲。
一個人從閉塞到覺醒,往往是有預兆的。
總結了9種開竅的表現,如果你也身處其中一種,那麼恭喜你。
01
博主@小愛童鞋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剛畢業時,進入了一家媒體公司實習,一入職就被安排了許多雜活。
那段時間,她經常加班到深夜,做不好還要被老闆痛批,言語間都是怨氣。
領導安排她跟拍時,她和朋友抱怨:「那些相機我都不會用,我肯定會搞砸的,真是讓人頭疼。」
上司讓她寫個計劃時,她對同事吐槽:「我之前都沒接觸過,這我能寫好嗎?光想想就心累。」
工作上的不順心,讓她整個人被負能量包圍,但由於不敢辭職,她也只能咬著牙堅持。
直到後來,她開了自己的公司,許多事都要親力親為。
那些受挫的經歷都成了她寶貴的經驗,她這才頓悟,原來障礙也可以成為助力。
她不再抱怨挫折,甚至主動去解決難題,沒過幾年她就走到了行業的最前端。
是啊,這個世上從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構建你生命的一塊拼圖。
它們與你緊密連接,好的壞的都是你不可或缺的經歷。
悟透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再抱怨生命中的風風雨雨。
把艱難當成墊腳石,把埋怨化為原動力,你想要的未來才會如約而至。
02
魯迅先生在《而已集》里寫過這樣一段話: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
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初讀覺得殘酷,但越長大越明白:
這世上不存在感同身受,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曉,世態炎涼才是生活日常。
學會有苦肚裡咽,有累心中扛,在艱難的日子裡,唯有自己能救贖自己。
楊絳先生在特殊年代,被批鬥、被剃陰陽頭,但她卻說:「世態人情,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木心先生遭人構陷,被折斷手指、被監禁多年,但他出獄後卻說:「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人這一生遭受的種種,旁人並不能懂,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懂得了訴苦沒用,你就不會再四處宣揚;
領會到萬事靠己,你就能默默吞下眼淚,用盡全力向彼岸泅渡。
等到你挨過了所有苦楚,你的通透就是你對自己最好的獎勵。
只把結果展示給別人,這不是虛榮,而是一種真正的開悟。
03
茅盾說: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來源,都是因為高估了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有時候,真心不一定能換來誠意,付出也不一定能得到回報。
一味對別人好,就是給別人提供了傷害自己的利器,最終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
劉德華曾交過一個朋友,名叫杜汶澤。
當時,他懷著對新人的提攜之情,對其有求必應。
本以為對方會心存感激,卻沒想到,對方只是把他當成了提款機。
有一次,兩人產生了分歧,對方便懷恨在心,在媒體上惡意中傷他。
劉德華此時才明白,自己低估了人性的貪婪,過度的付出,也只是加重了對方的索取。
經此一事後,他斷絕了和對方的來往,面對任何關係,也不再輕易地付出真心。
《百年孤獨》中說:「人生的實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他人心存太多期待。」
人一旦開竅,就不會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不再高估關係,就不會為不值得的人黯然神傷。
往後餘生,做好自己,親疏隨緣,你的幸福,終究要靠你自己成全。
04
年少的時候,我們總以為朋友多了路好走。
忙著認識新人,到處結交朋友。
看著通訊錄里的數字逐漸增加,就感覺自己擁有了數不盡的資源。
可真當你有事想找人幫忙,那些人不是推三阻四,就是冷漠地將你拒之門外。
此時你才能意識到:當你不優秀時,根本沒人把你放在心上。
當你不能為他人提供價值時,所謂的貴人,也只是一個個冰冷的人名。
事實上,社交的本質就是一場資源的互換。
在酒桌牌場上混跡,不僅找不到人脈,最終也只會消耗自己。
沒有人會想要結交拖累自己的人,放棄無效社交,才是你自我覺醒的開始。
《極簡力》中說:「人脈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當你能專注自身,實力得到提升,優質的資源自然會向你靠攏。
讓自己不斷成長,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人脈。
05
心理學上,有一種「聚光燈效應」。
是指仿佛自己身處聚光燈下,覺得所有人都在評價自己。
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他的生活要忙。
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就只會在對方的世界裡,逐漸迷失自己。
《一百歲感言》中有句話: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把目光往回收,專注在自己的事情里。無需在意別人,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羅永浩轉行當主播之後,有個粉絲問他:
「老羅,你會對現在的自己失望嗎?在我的心裡,老羅不應該是一個主播啊!」
老羅的回答非常精彩:
「失望?怎麼會呢,我在想各種辦法賺錢還債,做主播賺的又不是髒錢。
我對自己很佩服,不想還好,一想就肅然起敬,想求籤名那種……」
當你開竅了,你就會明白:世界本就多樣,人也不止有一種活法。
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更不必活給別人看。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你過得怎麼樣,只有你自己知道。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即使不圓滿,你也不會有遺憾。
06
作家潘向黎寫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
她把人比作一間房子,裡面有四根柱子。
她表示,每個人都有一根較差的木頭做成的柱子,讓人改掉缺點,就是去掉那根不好的柱子。
但實際上,那也是支撐這間房子的柱子之一,蠻橫地逼迫著去掉它,這間房子可能就塌了。
現實中,我們難免會有改變別人的想法。
希望對方把缺點一一改掉,並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式去生活。
但事實上,我們不是在改變他的某個行為,而是在否定他的三觀,抹殺他活過的痕跡。
更何況,我們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參悟了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再輕易給人提要求,不會輕易介入別人的因果。
陳坤在做客《圓桌派》時,提到了一個概念——「內觀」。
把人生的視角轉到自己身上,向內看,向己求。
多去看自己的不足,少關注對方的過失。
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
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
07
曾看過一個很震撼的圖片。
沒讀過書的人,看到的是天真爛漫的世界,但這也只是一種假象;
讀過一部分書的人,察覺到世界的殘酷,眼前是黎明前的黑暗,心中不免失落;
有著大量閱讀積累的人,知道人間是煉獄卻還心向陽光,眼中充滿了希望。
事實上,閱讀就像我們伸出的觸手,幫助我們感知這個世界。
讀的書越多,對世界的認知就越深;
把閱讀當習慣,我們的生命也將變得遼遠和開闊。
紀錄片《我在島嶼讀書》中,房琪曾提出過自己對讀書的看法。
她說:
閱讀的意義在於,讓我們能有機會走近那些璀璨的星星。讓我們能去跟他們用一種方式,在一個不同的空間裡,也能對話也能遇見。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書中就是一方靜謐的天地。
而閱讀能幫我們脫離現實的瑣碎,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的人生。
書頁翻動之間,我們的頭腦也會逐漸開竅,尋得內心的安寧。
適時放下手機,選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
讓讀書成為你的日常,在任何你感到困頓的時刻,它都能給你崛起的力量。
08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仗著自己身體好,熬最晚的夜,喝最烈的酒。
等年紀到了,各種毛病就都找上門了。
工作沒一會兒就腰酸背痛,心情也變得抑鬱;
天氣一變化就容易感冒發燒,免疫力十分低下;
提前透支了身體,埋下許多隱患,如今看病耽誤時間又花錢。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以犧牲健康為前提來換取一切。
周國平曾說:「我在物質上的最高奢望就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日子。」
人生到最後,房子車子便都成了浮雲。
大家比拼的,便成了誰去醫院更少,誰能生活得更好。
規律自己的作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身體健康了,餘生的路才能越走越長。
09
知乎上有個博主經常分享自己的「摳搜日常」:
能坐1塊錢的公交,就不坐4塊錢的地鐵;午飯自己帶,每個月多存800……
底下評論說,何苦過得這麼擰巴?
博主的回答十分戳心。
她說,以前不懂生活的苦,給自己買大牌,總覺得分個期也輕輕鬆鬆。
結果每月工資也只是過個手,表面上光鮮亮麗,實則兜里空空。
直到父母意外生病,自己卻一分錢也拿不出來。
那種窘迫感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經此一事,她才明白了存錢的重要性。
很認同一句話,成年人的底氣是錢給的。
因為錢不僅是銀行卡上的數字,更與父母的安康、家庭的幸福息息相關。
缺一次錢你就會明白,沒有什麼能比沒錢更令人絕望,也沒有什麼比缺錢產生的遺憾更讓人錐心刺骨。
看著帳戶里的餘額,才能讓一個人真正的醒悟。
李雪琴曾在綜藝上說起自己的金錢觀。
她表示,沒有任何事能比賺錢更讓她感覺快樂。
手裡有錢,就是她最大的安全感。
沒事少矯情,有空多存錢,你的餘額多了,生活也就不會再刁難你。
作家周嶺曾說: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一個人能夠開竅,離不開他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
那些混沌中你看不真切的事物,通過認知的提升,最終都會看得一清二楚。
往後,願你能修煉出一雙慧眼,任何時候都能一眼看透本質;
也願你內心安寧,無憂無懼,活出屬於自己的通透。
來源:每晚一卷書,本文系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原創,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
關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