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 20230806
我們正在經歷百年不遇之大變局。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非常需要建立、增加、加強對外部環境、對大環境運行狀況與底層邏輯的認識與理解,這其中,可能需要修改過去的一些假設與定見,並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調整,以讓自己適應新的環境。
這裡也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日常思考,也是我經常與友人們討論的。友人中,有許多是做企業的(包括創業者、經理人、投資人及一般的企業員工)。也有在政府、事業單位、學校工作的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年輕人,也有年長一些的人。
我發現,以「企業」做類比,解釋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現象,解釋各種發生在團體、組織乃至家庭與個人身上的經歷、體驗,特別的有效,因為大家比較容易通過企業的類比理解許多的事情。
之前,人們將中國經濟(及其對應的政治主體)類比為「China Inc」(「中國公司」);或者把中國共產黨視為一個「創業企業」,都是例子。家庭與個人在管理自己的經濟發展與活動時,其實也和企業一樣,最終都可以利用公司金融、財務、會計概念去分解、分析、規劃。
這些都是以「企業」為類比,解釋現狀的例子。
然後,再把企業推及到家庭和個人。許多事情就好理解了。
回過來看當下。
一、電梯的寓言。
我印象中,電梯故事在網際網路上已經流傳了許多年,現在看來,愈加真實。我將其略修改一下,使其更像「寓言」。
「來自農場的一隻驢,一隻雞,一隻狗,還有一隻豬走進了一個摩天大廈的貨梯。貨梯門關閉了,開始上升。動物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驢不斷地轉圈,雞一直在撲騰翅膀,狗朝電梯牆上撒了一泡尿,豬則在一邊閉目養神睡覺。最後,它們都到了一百層,成為在一分鐘內登頂摩天大樓的動物。幾個動物回到鄉下,成了英雄。它們和農場裡的動物們總結了自己的經驗。驢認為是靠轉圈,雞認為是靠撲騰,狗認為是靠撒尿,豬卻沒有發言,因為它還在閉目養神。」
電梯好比中國經濟。驢、雞、狗是吹噓「成功學」的企業家。豬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只是沒有出來宣傳。」
之所以將原本電梯故事裡的三個人改成了農場動物,是因為動物們的認知更加有限:它們不知道人類貨梯背後的技術和邏輯,而會將成功更多地歸功於自己的行為。同時,聆聽它們的受眾(其他農場動物們)也不可能了解人類的科技,會相信驢、雞、狗的故事。
(有讀者問:那摩天大樓是什麼?答覆:在動物的眼裡,那就是一塊造型奇特的山——與Oumuamua在主流科學家眼中一樣)
我是深信這一點的:許多企業/及個人的成功,其實歸因於中國經濟:並非你不努力,並非你不優秀,但中國經濟太優秀了,處在那樣一個上升期。你只要在合適的時候出現,挑選了合適的賽道,則大機率獲得成功。
有的企業家會說,即便在十多二十年前(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大部分創業也是失敗或平庸的,成就為優秀企業的是少數,怎麼能忽略企業家的能力呢?
答覆可能是,裡面既有運氣的成分(你剛好趕上了電梯,並且電梯中途沒有停靠其他樓層,你也沒有離開電梯),也有能力的成分(你先於其他人擠進了電梯,或者你超重,目測可能造成電梯超重時加速向前,擠開其他人進了電梯)。但歸根結底是:如果你走進了一個低樓層的電梯,那麼你永遠都無法抵達高樓層。
簡單的說:在你抵達高樓層的過程中,電梯是一個更大的因素——它要高於其他所有因素。
而你則始終可能高估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作用:你會將你登頂中遇到的一切的運氣與機緣巧合都解釋為你的能力。
也許你內心也會打鼓:我就向前「躥」了那麼一小步,擠了進去,登了頂,真的就是我的能力麼?
一開始你可能還有懷疑。但在享受登頂的榮光後,你會越來越將一切都歸功於你自己。「我『躥』的那一小步就是關鍵,是韌性和體力,更是果敢、魄力和洞見。」
當下次電梯再開門時,你可能第一個衝進去。
但發現並沒有電梯——你一跌到底。
這是把寓言用到企業身上。但對個人也是一樣的。
——房價:A是十多年前(例如二零零幾年)畢業於頂尖大學,在中國一線城市的入職大企業,畢業後若干年,A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積蓄以及父母/家庭/親友的支持買房了。這不是一個不可企及的事。善於經營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可能會買好幾套房。十多年後,A會發現自己「財務自由」了。B是在2020年代畢業於頂尖大業,在一線城市入職大企業的,B會發現依賴自己的積蓄及父母/家庭/親友支持買房依然是一個非常困難甚至難以實現的事,買多套房更是天方夜譚。為何會有區別?因為,十多二十年來房價大漲,房價增速遠遠高於收入增速。A和B,在能力上有沒有區別?也許不能排除確實有點區別——但我們合理假設,十到二十年高等教育水平是提高了的,那麼B的能力應該高於A。所以,顯而易見,A和B最主要的區別是:他們投胎的年代不同。如果A認為自己能力強於B,他就錯了,他只是運氣好而已——他是電梯里的農場動物。
——學歷:說到教育水平和學術能力,在十多年前、二零零幾年,甚至更早,海歸還是香餑餑,稍微好一點的學校的畢業生回國 (「放棄高薪毅然回國」)都會被重用,獲得不錯的職業發展。在「內卷」的今天,只有海外一流名校的畢業生(Oxbridge、常青藤等)才可能獲得更好的用人待遇,並且在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下,他們恐怕沒有「特殊待遇」了,如有,必也不及十多二十年前。這些學生有沒有能力的不同?長江後浪推前浪。以我個人經歷與體驗,現在的學生比當年綜合素質是更強的。今天青年的水平會讓學長們汗顏,感嘆還好自己生在一個不那麼「卷」的年代。所以,決定人與人境遇差異的,還是投胎的年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也只能說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
如果我們翻看較我們距離更遠的歷史,譬如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一百五十年前……我們的父輩,爺爺輩,更一長輩,他們生活的境遇與我們差距更大。但我們的感受不會那麼強烈。為什麼?一是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二是那些歷史距離我們似乎也很遠了;三是我們覺得中國歷史那時是經歷了「劇變」的,屬於「特殊時期「,這些先輩只是「不幸」地投胎到了劇變的年代中,他們所處的環境是特殊的、「非常態」,絕對不是「常態」的。當今時代的人們就應該調整「尺標」、「坐標」,不應該再用當年的標準去衡量問題。
而如我們前面以房價和學歷為例所說的,短短十多二十年,也有巨大的改變。
在快速發展變化的年代,時代的差異是巨大的,更是決定性的。
決定我們命運的更大因素,其實只是你進入了哪個電梯:是高層梯,還是低層梯(電梯也不註明樓層,你只能隨機點入)。
不要因為我們在穩定發展的和平年代就忘掉這一點。
有人問,你這不是宿命論麼?難道個人努力是沒有作用的?那大家都可以躺平了?
當然不是!只是在強調,我們每個人第一要感恩和慶幸,能夠生在某個時代;二要始終謙虛謹慎,甚至抱有一些卑微的心理:要相信,你的成就可能來自外部環境,你永遠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三是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甚至不斷自問:自己是否處在「安」,還是已經步入「危」了。建立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不斷問自己:如果外部環境、基本假設發生重大改變,自己的境遇會變得如何?
放在個人身上是特別適用的。有許多人在大企業、大機構、大單位工作,把平台的能力看作是自己的能力,自我感覺良好。結果,離開平台之後,發現沒有平台根本無從發展。這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個人,要始終對自己抱有懷疑:你永遠可能是電梯里的驢,雞、狗或豬。一切的成就,到底是自己的能力,還是平台的能力?還是大環境的支持(「豬也能上天」)?相較其他人——包括不在同一個平台的人、沒有同等外部環境機遇的人——自己到底如何?要始終保持最謙卑的心態。要真正的了解自己。要真正地知道自己能力和短板所在。
在這樣一個認知基礎上,再去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
對個人如是,對企業也如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