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浮生若暖 來源:晨閱浮一白
從「縣城難無清華北大」到「縣中的坍塌與振興」,從「985廢物」到「小鎮做題家」,縣城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而處於風尖浪口上,一次次上了熱搜。但支撐起縣城教育的縣城老師卻少有人關注,一直被人們所忽略和漠視,頗讓人遺憾。
身處人們視點盲區的縣城教師,仿佛身處隱秘的角落,默默耕耘,獨自演繹著自己的人生百態,不喜不怒,冷暖自知。
01、任務最重,待遇最低
縣城,是中國最接近鄉村的地方,相比較而言比鄉村稍微繁華一點,但人口結構基本都是過去從農村出來的人。在縣城當老師,看似比較光鮮亮麗,足以讓不少人羨慕。可是只有縣城老師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容易:任務最重,待遇最低。
近些年,鄉村學校衰敗,大量學生湧入縣城,導致縣城的學生越來越多,在不能擴大班額的前提下,只能增加班級數量,又很難招到新教師,進而導致一些老師超負荷運轉,甚是辛苦和勞累。
辛苦倒也罷了,關鍵是待遇還是所有教師群體最低,既沒有鄉村學校的補貼,也與城市學校相差甚遠,以至於一些老師願意去鄉村上班,活少補貼多,也不願意留在縣城當老師,真是咄咄怪事。
就連影響教師工資的職稱晉升,既不可能跟鄉村老師一個標準,如河南省規定,在農村學校累計從教25年的在崗在編教師,符合申報條件的,可不受單位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直接評聘中小學高級教師;又沒有城市教師較高的平台,導致評優評獎的機會和機率很低,很難與城市老師競爭。
幹著最多的活,上超負荷的課程,拿著單薄的工資,守著三尺講台,縣城老師可謂是勞心勞力的失意人。
02、熟人社會的無奈
在縣城裡,人脈大於規則,關係決定成敗。直白地說,縣城是擴大了的熟人社會,七拐八彎都能扯上關係,沒有關係也能找人走關係。加之縣城資源少,競爭難度很大,所以辦事做事首先想到的是關係,沒關係的人步子就難走。
有關係的老師,想去哪所學校就去哪所學校,沒有關係的老師,連個校級榮譽都拿不上,真是氣人。
縣城老師距離鄉村實在太近,難免無法擺脫人情世故的束縛。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領導親屬,在平時不聲不響,評職稱的時候突然擠到前面,多出一些聽都沒聽過的榮譽;總有某某領導給你打招呼,在你班上放幾個學生,調皮難管還拉班級後腿,敢怒不敢言。因此,縣城教師要想評優評獎,教學成績是一方面,人際關係也要打理好,否則指不定到最後會被人橫插一腳。
縣城資源按照權力及規則分配倒也罷了,然而縣城老師也逃不過普通的人情世故。親朋好友的婚喪嫁娶、孩子的滿月酒和升學宴,五花八門的人情世故,在狹小的縣城環境中,很難做到不跟風。然而縣城並不發達的經濟水平決定了老師的工資上限,跟風的禮尚往來讓縣城教師有些窘迫。
03、縣城女教師的婚姻困境
據有關研究顯示,縣域體制內女青年普遍希望選擇比自己更優秀的體制內男性青年作為婚配對象,但體制內的男青年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無法滿足這一擇偶需求,於是出現了體制內男性「香餑餑」、女性「越剩越多」的現象。
主要緣於縣城生活過於穩定,一些同齡有理想有抱負的男性基本選擇外出拼搏,很少選擇回到縣城工作,導致一些縣城女青年很難找到如意和與自己相匹配的對象,特別是縣城女教師。
再則縣城女老師所接觸的圈子小、社交範圍相對狹窄。老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大多數時間都待在校園裡,接觸的是同事、學生和家長,導致其所接觸的同齡男青年較少,可選擇的對象較少。
同時,相對大城市而言,縣城生活節奏慢,圈子很小,生活方式很簡單,沒有太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往往會被生活的瑣碎所包圍和困擾,逃不過人情世故,也逃不過父母的催婚。
04、縣城教育質量最難提升
目前,一些名校喜歡掐尖,再加之縣城家長也喜歡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學校,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以至於縣城學校的優質生源流失,中高考成績不如人意,招致不少家長的質疑。
一部分家長外出務工,學生無人管理;一部分家長不配合老師,動不動投訴舉報,無疑加重了縣城教師的工作難度。
再加之縣城學校形式主義較為嚴重,教育管理不是很規範,學校領導權力比較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總喜歡搞一些沒意義的工作,形式主義盛行,分散了老師的精力和時間。
生源流失,形式主義,有些家長不配合,縣城教育質量最難提升。
不得不說,在教師群體中,縣城教師地位很尷尬,既沒有城市老師該有的福利、待遇、指標,算不得城市老師;也沒有農村老師能享受的補貼,算不得農村教師。
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很光鮮的職業,但這背後也有很多的無奈和心酸,值得我們關注。同時也希望未來也多多關注縣城老師這個群體,他們的待遇也需要提升,處境也需要關注。
本文來源:晨閱浮一白,一群歷史教師創建的公眾號,深度分析教育熱點話題,關注最新教育資訊,了解前沿史學動態,發布權威教學思考。因為懂得,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堅持。
關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