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對比,只是講述真實的教育現象。
不是對比,只是講述真實的教育現象。
兩年前我在深圳和重慶做講座時,曾經開玩笑道:「要找最好的科學家,要到大學去找,美國大多數科學院院士都在大學裡;要找最好的工程師,要到公司去找,美國工程院院士很多在公司里;要找商業精英,要到市場去找,哈佛史丹福商學院的不少教授是給公司老闆抬轎子拎皮包搞裝修的;要找對美國教育真正了解的人,要到留學中介里去找,因為我們是靠這個吃飯的,真刀實槍,玩不得虛的。
做美國的留學諮詢,做到一定層次,必然要弄清楚:教育的功能是什麼?中美教育有什麼不同?中國教育的弊端及對學生的影響在哪裡?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最好地完善自我、表現自己。這一點,對那些需要面試的美國私立高中申請和頂尖大學申請,尤為重要。
這幾年,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中國的教育,沒有解決好教育的社會功能問題。
教育的社會功能,說到底,首先是繼承,即通過教育,把以前的東西傳下來、守住;在這個基礎上,再談發揚。但在中國,一個家族,富不過三代;中國的歷史,每隔一段時間就亂,而一亂,往往伴隨著前人積累的物質財富和文化遺產的大面積摧毀。這就是教育的問題,教育沒有起到繼承和穩定的作用。
01.中國教育的死穴
我認為,中國教育的問題,又出在教育的社會化方面。本來,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但中國的教育,不是引導學生積極務實地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最後融入社會;相反,中國的教育,常常把自己當著一個凌駕於社會之上、和社會對立的實體,通過一套脫離現實的考試機制和課程內容,讓學生拼比輸贏。這個系統的一些勝出者,自視甚高,爭強好勝,極端自我,但又幼稚脆弱。
中國的教育,骨子裡是反社會的。中國教育的反社會意識,不僅反映在傳統的勵志名言,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使今天,我們還經常聽到有人將「有問題」的學生歸咎於「受到『社會』的影響」。前幾年,中國政法大學一位政治與公共管理方面的教授,在畢業典禮的演講上,對學生這麼說:
「你們將披戴上一副莊重的桂冠和禮袍,那表示你們成為了『學士』。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中,成為『士』,那就是獲得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學以居位曰士』,『以才智用者謂之士』。士有各種,而『學士』,就是以學問和才智獲得『士』的資格,受人尊重的人......你們即將進入的這個社會,是一個豐富而精彩的人生舞台,你們將在那裡實現自己的價值,享受你們的人生。
但同時,它也是一個險惡的江湖,污濁的泥潭......」
「險惡的江湖,污濁的泥潭」?這竟然是一所著名政法大學一位資深政治與公共管理教授對他的畢業班學生說的!什麼是政治?什麼是公共管理?政治就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藝術!公共管理就是要擁抱社會的!如果社會都那麼單純,還要政治幹什麼?已經 21 世紀還過了十幾年,這個演講,據說當時還受到了廣泛讚譽,讓我吃驚。或許,這個教授的演講「被社會」了。但他的演講,確實反映了很多人的認知,即仍將教育和社會對立的觀念。
這是一個非常奇葩的怪圈:一方面,中國父母(包括大學教授和中小學幼兒園老師)在現實社會(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打拚,儘可能從社會獲得最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國父母,包括那些有資格教誨學生、被視作成功人士的利益獲得者,不少卻在維護這樣一種教育:輕視勞動,蔑視自己賴以生存的社會。這就像靠海吃海的漁夫教育孩子憎惡大海,靠山吃山的山民教育孩子憎惡山林,道理上好像說不通啊!千真萬確,社會上確實問題不少,有的還很嚴重,就像大海會起狂濤,深山總有猛獸,但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堵」還是「疏」?
其實,大多數時候,社會並沒有那麼醜惡。一個人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就算獨立了。勞心也罷勞力也罷,就要用自己的付出換取自己的生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往往會和金錢有關,雖然這聽起來有點「俗」,但人性而已,是社會的正常部分,絕大多數時候和「險惡污濁」根本沾不上邊。總不能跑到人家店裡,吃飽了喝足了還打包了,一看到人家要開帳單,就勃然大怒,以一種純真的受到傷害的表情,指責別人毫無人情沒有愛心。
中國把學校和社會對立,表面上看,是在保護孩子,實際上,既不利於孩子也不利於家庭和社會。
30 多年前,我還在上高中時,中國有個很有名的潘曉討論:「人生的道路呵,怎麼越走越窄......?」反映的是年輕人無法融入社會的問題;
20 多年前,我剛到美國愛荷華大學不久,學校的一位被中美頂級交流項目精選派出的中國留學生在槍殺了他的幾位教授和同學後自盡,反映的還是年輕人無法融入社會的問題;
2 年半前,MIT 斯隆管理學院一位中國女留學生被發現在家身亡,之前她曾感嘆:「在麻省理工商學院,跟世界的高級人才比,我唯一的優勢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學們不光工作認真勤奮,並且十分高效和考慮周全。不光學業和工作的專業程度讓我無法勝出,而且我發現他們很會說話和做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知道如何不動聲色地達到他們的目的......」同樣,反映的是年輕人無法融入社會的問題。
中國教育系統出來的學生,向社會過渡的成本太高了。
而中國這個社會在接收其教育產品時,代價也太高了。因為從小就接受社會是「險惡污濁」的灌輸,大家就不會對社會有愛惜之心,更勿談敬畏回饋;每個人都把社會當作爾虞我詐的攀比競技場,心安理得地對社會資源巧取豪奪,對親朋好友坑蒙拐騙殺熟,凡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是目前中國社會亂象之源,也是中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中國教育需要走出將社會視作「險惡污濁」的惡性循環,回歸對現實的尊重,既教學生志向,也教學生公德;既教學生技巧,也教學生規矩。而社會公德和規矩後面,有個核心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就是別人的利益。教會學生正確對待別人的利益,是中國教育所缺乏的,而這恰恰是美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美國名校的期望。
這篇文章之前的部分,我自己知道,粗看之下會顯得迂腐。但自己的習慣,做事講求程序實證,只能一步一步推進。更何況大道至簡,有些陳詞濫調,反倒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移民到美國,不少人發現了一個現象:那些出國前就在國內單位混得好的,到了美國往往也事業順利。相反,那些心高氣傲智商更高的人,到了美國,雖然做個民工沒問題,但有的職業發展卻常常受挫。
老的說法將這歸因於為人,性格決定命運;時尚的解釋叫情商。為人也好,情商也好,其實後面都是同一個核心的東西:即感知並尊重別人利益的能力,其它的很多東西,都是虛的玄的。我們常說要尊重別人,但到底什麼是尊重?叫別人一聲叔叔阿姨,當然有禮貌,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是能夠感受並正確對待別人的利益。叫老乾媽一聲阿婆,卻指望她給個1億元的紅包,那不叫尊重,那叫算計,那叫侮辱她的智商。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
但在教育上,中國家長和學校往往只鼓勵孩子「我要什麼」,卻不引導孩子正視「別人也要什麼」。有的對別人正當的利益訴求,往往持攀比心理、競爭意識、敵對態度,即「見不得別人好」;將由各種人通過利益聯結在一起的社會,更簡單地視作險惡污濁。結果是,不少人心理陰暗,看事情總是戴著負面的有色眼鏡,缺乏正能量。
其實,中國教育之始,並不否認別人的利益。孔子先生辦學,收費納徒,有教無類,有賣文憑之嫌,無自命清高之舉;他拉著一幫學生,找工作,遞簡歷,風塵僕僕,以社會為學堂,怎敢藐視社會、藐視別人的利益?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質就是換位思考、尊重別人的利益。
02.美國名校的命門
美國的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對孩子感受並尊重別人利益的能力,非常重視,而這就是人品的基礎,也是評價一個孩子時,說他「nice(好)」和「fair(公平)」的實質內涵。
5 年前,我曾經和大波士頓地區的一所著名私立高中的招生辦主任有過一次討論。她的兩個孩子都在哈佛學院就讀。她說話時聲音柔和,略微沙啞,特有磁性,和她接觸過的人都不會忘記她的聲音,相信有的讀者已經知道我說的是誰,但她不再擔任該職位,沒有徵求過她和學校的同意,我不便指明她和學校的名字。Anyway,就這麼一位優雅知性的美女,當談到錄取學生時的人品考量時,她斬釘截鐵地說:「越是聰明的學生,如果人不 nice,越不能給他機會。」
承認個人的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尊重別人的利益,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這點,美國教育,通過社會、學校和家長的互動,在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正面、客觀務實的健康人格和向社會過渡方面,做得很到位,有時也很機巧微妙。
美國長大的孩子,普遍能夠正面看待別人的利益、心態陽光。在這方面,美國頂尖名校,通過招生標準這個「高考指揮棒」,強化了一些社會預期和價值觀。名校的招生標準,外行咋看之下,似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其實後面有一個共同的實質性期待,就是學生及其家庭「懂事」、能感知並尊重別人的利益;他們的招生標準,既尊重社會現實,也有自身利益的考量。
美國的頂尖大學,幾乎全是私立的。每所學校,實質上都是一家非營利公司,都要自己養活自己。不少名校,歷史上都有過風雨飄零的歲月。有一次,我經過耶魯大學,專程繞道找到耶魯在康州小鎮 Clinton 的原址。站在簡樸的老屋前,我想像著當年耶魯創辦人之一的第一任校長 Abraham Pierson 牧師在自己住所的地下室和院子裡,教著耶魯的最早幾位學生。耶魯 1701 年創辦時,只有 1 位學生。
6 年後,Abraham Pierson 去世,接下去的幾年,耶魯的生存一直是個問題。後來多虧了遷址和一位名叫耶魯的商人的捐贈,奠定了學校後來發展的基礎,而這就是耶魯大學名稱的由來。
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早期耶魯類似的學校,消失在歷史的煙塵里。活過來壯大的那些名校,即使今天,面對社會的預期和同行的競爭,它們也不敢絲毫懈怠。
一個私校的校長,就是學校這個非營利公司的 CEO,這一點,在有的頂尖大學的學校章程和官方網站上,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花點時間,把幾個關鍵詞輸入,上網搜一下就能查到。
與一些人的理解不一樣,私校校長花時間最多的工作不是教學和科研,甚至不是管理——這些都有人分管負責;美國私校校長最重要的工作是:搞錢!有了錢,就可以新蓋一幢大樓,就可以多挖一個大牌教授,就可以增設一個獎學金…….為了錢,大多數頂尖名校都會降低一點標準,錄取幾個捐贈大戶的子女,在圈內,這叫「development cases」,即「發展案例」,和學校的發展有關。
雖然這類捐贈往往數額很大,但不固定不可靠,而且容易引發輿論爭議,名校更傾向於依賴廣大校友細水長流的奉獻。對那些長期向母校捐贈一定數額以上捐款或積極出力的忠誠校友,學校會優先錄取他們的子女,在圈內,這叫「legacies」,這個詞,我喜歡把它翻譯成「傳承」。
根據一些資料,在一些頂尖大學,家庭有背景的子女,加上優先照顧的少數族裔學生和體育特長生,占一屆新生的 40%。那名校又是如何選出其餘的 60%?或者說,更相關的問法是,為什麼兩個看起來成績同樣優秀、課外活動同樣豐富、得獎記錄同樣燦爛的學生,名校錄了這個但卻拒了那個?最後臨門一腳到底是什麼?
最頂尖大學,以培養未來各行各業的社會棟樑為目標,它們是以社會的標準篩選學生的:學生不僅成績要好,有激情有特長,還要具備能在社會上成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魅力;在一個成熟穩定的社會,年輕人要出頭,人品是不能差的,要懂得顧忌別人的利益。很難想像,一個老闆,會用一個絕頂聰明、眼珠滴溜溜賊轉、到人家公司面試時就想像著如何把人家公司的所有配方工藝流程和資料庫破解盜竊了、然後跳出去自己創業辦一個公司的雄心大志的人。
頂尖大學尊重社會的預期,篩選和培養學生,但如果這個社會預期和學校自身的利益相悖,也是無法實施的。事實上,它們篩選學生的標準和自身的利益是一致的。頂尖大學很清楚它們資源的價值、它們文憑的含金量,對低收入家庭子弟,哈佛等幾所大學學費全免。
頂尖名校錄取一位平民子弟,無疑於送給這個家庭一筆很大的有形和無形的財富,但它們希望這是一筆投資:它們希望小孩以後在社會上成功,有能力回報母校;它們希望小孩有感恩體恤之心,願意回報母校;至少,學校需要有人站台或打醬油時,孩子能主動跳出來。
你的孩子會打醬油嗎?話說到這份上,就明白了,為什麼在所謂的資本主義的美國,名校錄取學生時,對學生的人品看得這麼重;也就不奇怪了,申請名校,還要附加作文、推薦信、面試、現在還要查 Facebook 等社交留言記錄,涉及方方面面很多人、環環相扣;有時這個過程之微妙,只有圈內人才能意會。
最頂尖名校的招生官從這些東西裡面,飛速解讀和預測一個個申請學生的各個方面,包括性情人品。對那些成績特好,自我感覺也特好,別人好像都欠他的學生,對不起,格殺勿論;最頂尖名校最喜歡炫耀的,就是屠宰(slaughter)了多少 SAT 考滿分者。說到這裡,不禁想到最近國內高考招生、北大清華搶狀元的鬧劇。如果國家不再養北大清華,你看它們還會不會再搶高考狀元?
不光頂尖名校,美國其它的學校,無論公私,無一例外,只要抓住了生存和自身利益這個命門,搞清了誰給它們開支票這個問題,它們招生過程中貌似不同的做法,就一目了然了。不同私立學校都有自己的市場定位和招生對象,有的是學校挑學生,有的是學生挑學校,前者的招生辦更像是採購部門,而後者的招生辦更像銷售部門。
當然,更多學校的招生辦,同時具備推銷自己的教育產品和篩選學生這個原材料的功能。美國同一級別學校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很多招生辦的運作是非常商業化的。
不少人知道,藤校級別外有些著名大學,最早是靠大量招收中東石油富豪子弟獲得飛速發展的,直到近幾年,它們才瞄準了中國學生。即使州立大學,它們也有預算問題和生存壓力,直接影響了它們的招生政策。美國頂尖名校在招生過程中,主動符合社會預期,甚至不惜變通迎合一些特殊家庭的做法,在一些人眼裡,或許會被視作掉價,甚至「險惡污濁」。發展案列的確看起來有違社會公平,但是:
1)這不是誰有錢想買就買得到的,其名額是嚴格控制的,涉及學生的素質也有要求的,否則學校搞爛了,以後就不值錢了。
2)要價是極高的,不同家庭沒有定價的,進一個這樣的學生涉及的贈額,往往可以負擔十幾甚至上百個平民子弟,這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財力,也使得學校拿得出錢做一些非常理念的事。
3)願意拿出錢的家庭,還真的是希望孩子上進的家庭。孩子在頂尖名校的環境及壓力下接受薰陶,不管是鍍金還是附庸風雅,總比做「土豪」「富二代」好。因此,從社會效果角度,發展案列或許利遠大於弊。
03.是「堵」還是「疏」?
總之,美國私立名校可不敢自命不凡,它們是靠社會養活的;正因為他們尊重了社會現實,符合了社會預期,正視了自己利益,採取了務實做法,在公私之間找到了平衡、實現了雙贏,它們才充滿活力,不斷發展壯大,反過來影響社會,促進社會理念,並通過它們的招生標準,引導學生積極客觀地對待別人、認識社會,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維繫了社會正能量,成為社會穩定和家族傳承的積極因素。
在教育孩子認識社會時,是該「堵」還是「疏」,美國教育的做法無疑值得深思。從系統的角度看,如果把學校作為一個系統,把社會作為一個環境,如果系統敵視環境,只想對環境進行掠奪控制,怎麼可能指望系統和環境可持續共存?相反,如果系統和環境相互珍惜配合,就會進化成為一個新的穩定系統,原來的系統和環境,就會唇齒相依,融為一體。關於美國名校自身利益和社會價值的互動,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超出了這篇文章的範圍,無法再多討論,這裡只強調兩點:
1)美國頂尖名校確實承擔了社會理念,對它們,任何講理的人,都會肅然起敬。
2)即使美國頂尖學校,它們也要吃飯,它們也有自己的利益。當然,如果有人跑到美國頂尖大學招生辦,向他們打探或求證拉屎放屁,那就不要怪人家王顧左右而言他、諱莫如深了;如果措辭不當,把人家嗆得半天緩不過氣來,也有可能;如果碰到對方乾脆利落,臉一沉,那就吃不著兜著走了。
來源: 奴隸社會
關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