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幹嗎去?」「走,一起上夜校。」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共同開啟了「夜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上夜校,甚至還出現了65萬人同時爭搶1萬個課程名額的現象。在這種模式下,全國各地的許多年輕人都在社交平台上「在線組局」,一邊找場地和老師,一邊招學員。課程性價比很高,一般10-12節課只要500元。
上海夜校課程
有位90後小伙在社交平台上發文,「告訴我你想學(體驗)什麼?讓我來搞定!」就在5天後,他們組織的第一門化妝課就正式開班了。夜校為什麼突然火爆?又為何吸引了這麼多年輕人?
65萬人搶1萬個課程名額
「夜校」突然爆火
據央視新聞,多個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相關帖子評價數同比增長226%。在一些社交應用中,「青年 夜校」相關話題更是不斷登上熱搜。在線下甚至出現了65萬人同時爭搶1萬個課程名額的現象,讓網友直呼「夢回大學搶課」「比假期搶車票還難」。
據中國經營報,「夜校熱」率先從上海「火出圈」,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海「夜校」春季班報名時,有近38萬人爭搶6000餘個名額。到了秋季班,名額擴容至近1萬人,而報名者的數量也幾乎翻番,即65萬人同時在線搶課,大多數課程名額一分鐘內就被「秒殺」。
上海「夜校」的全稱是「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於2016年成立,全年推出春、秋兩季培訓課程,邀請專業老師在晚間時段為18—55歲中青年提供文化藝術普及課程,故稱為「夜校」。
與大眾印象中學習文化課的夜校不同,其主要是為了滿足上海市民的藝術需求,開設有非洲鼓、瑜伽、茶道等課程,以及十分符合上海調性的精品咖啡課,紅酒、啤酒品鑑等課程。
據央視新聞,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偏好的夜校畫風也不盡相同。比如說,上海的夜校涉獵廣泛:樂器、舞蹈、烘焙、手工皮具、香道、即興表演等等。北京的夜校可以說是「特立獨行」:壁畫製作、膠片沖洗乃至礦石收集,歷史底蘊與小眾文藝氣質躍然紙上。而在深圳,不少夜校開設了粵語、日語、法語等語言課程。還有一些城市的夜校則體現了濃厚的本土特色,比如呼和浩特的唐卡與蒙古語、佛山的藍莓種植、長沙的圍爐煮茶等。
性價比高、放鬆身心還能交友
「夜校就像成年人的少年宮」
據極目新聞,在北京,24歲的女數據分析師,分別花500元報了架子鼓和聲樂課程,只為擺脫下班之後的孤獨,滿足她作為頂級「e人」的交友需求。相比玉傑500元8節課的夜校,在杭州工作的95後姑娘孟凡,花了3倍的價錢,報了由中國美術學院開設的皮具課,每周三晚7點至晚8點45分上課,一共6節課。
面對「夜校」這股巨流,還有不少人期望抓住流量風口,從組織夜校上尋找到一些屬於他們的價值,他們被稱為夜校主理人。他們扮演著拼團開課的角色,他們在社交平台發帖引流,將流量導入社群,通過社群運營,篩選真正有報名意向的學員。在了解學員意向的同時,他們還需要和商家洽談合作,結合學員意向,落地到課表上,等報名人數到達一定數量後開課,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出售。
多位報名夜校的年輕人表示,相對低廉的報名費加上還不錯的課程質量,夜校的性價比極高,除此之外,夜校也能滿足年輕人交友的強需求,還能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
據中國青年報,業內人士分析,20世紀80年代,夜校是一種利用晚上非工作時間進行再教育的教學模式,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歡迎,當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勞動者技能提升。而如今夜校的回歸,意味著中青年對於藝術教育的需求迎來一輪新高漲。
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上夜校,有的人是為舒緩壓力,有的人則為熱愛和興趣。在上海工作的白領潘穎,喜歡下班後和同事約去酒館小酌一杯,她參與了由專業調酒師開設的調酒體驗課程,「老師會從基酒知識講解到調酒技巧,結合個人口味偏好來安排實踐」。這是一段奇妙的經歷,在潘穎看來,原先約著吃夜宵、去酒吧的朋友突然變成了「同學」,「夜校就像是成年人的少年宮」。
夜校雖火,但小心「踩坑」
據央視新聞,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至11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5%,比1至10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服務消費呈現出快速增長,其中,文娛、信息等需求明顯增加。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 董超: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費呈現由基本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升級的趨勢。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精神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消費需求與日俱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的浪潮湧動,如何引導相關培訓項目有序發展也亟待解決。據中國青年報,在北京工作的95後女生王芸表示,她報名參加一個舞蹈班,「但老師教得一言難盡,幾節課後就不再參與了」。在她的帖子評論區,有網友稱,「還缺乏一些供應商管理標準和課程內容規劃,以及授課老師專業度的考量」。也有人稱,「上完一期夜校課後發現,機構壓榨老師,提供的地點設備出問題後不負責任等情況」。
半個多月前,夜校「深夜識堂」發出公告,「有人拿我們已經談成的課騙學員,大家千萬不要交錢,我們長期合作的課都有簽獨家合作協議,老師們不會和其他人再開班的」。夜校主理人董琳無奈地說,「幾乎每天都有人舉報帳號,也有機構直接盜取圖文和課表」。她覺得,「所有新生事物出現時,都會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有些夜校已經運營不善了,早期和我們一起開班的夜校有10餘家,現在還能穩定運行的不超過以前的半數」。
90後西安小伙崔超波覺得,夜校是不是一陣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做夜校的人是怎樣考慮的,「如果看到流量就往裡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拉人開課,然後掙點中介費,而不管課程反饋,那麼這陣風很快就會過去。對於用戶來說,上過一次當就沒有信任了。」
編輯|王月龍 杜恆峰
校對|劉小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中國經營報、極目新聞、中國青年報、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