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饞,別人不給還能張嘴要」孩子被孤立、嘲笑,我沒給她出氣,而是做了這件事

2023-07-03     CC爸媽

原標題:「你真饞,別人不給還能張嘴要」孩子被孤立、嘲笑,我沒給她出氣,而是做了這件事

前段時間寫《 三年級後,我親眼見到了女孩們的「戰爭」有多隱秘、多可怕! 》中提到了一種語言的欺凌。

很多家長看完都表示,焦慮的不行。

前情回顧:

就是有次接CC放學,看到一群女孩嬉笑玩鬧一起出來。

其中,一個女孩子從書包里拿出一包零食,分給了周圍人一人一個,唯獨沒分給離她最近的那個女孩。

那孩子便笑嘻嘻地問,能不能也給我一個?

帶零食的孩子說「你不會自己買嗎?你怎麼那麼饞,張嘴給別人要你怎麼好意思的」。

要零食的那孩子,立馬低下頭,又羞又囧的站在原地。

雖然這修羅場面,咱大人看的血壓飆升,但這種情況我問了下CC,扎心的是, 並不少見

咱們之前寫過很多提升孩子們社交能力的文章,但明刀明槍的場面好處理;這種孩子們之間的暗流涌動,還是有力不從心,無從下手的感覺。

咱就說,作業雖然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所以,今天咱們就再來聊一聊,如果碰見了孩子被孤立,比如不被分零食、玩具、貼紙等情況,具體該咋辦。

1

CC性格活脫,心思大條,不惹事也不服軟,別人說她,也會回懟, 寧願發瘋外耗別人,也絕不內耗自己。

雖然跟別人衝突也有,但基本上我還是很少操心她的社交的。

但DD就不一樣了,他敏感慢熱,雖然社交能力還不錯,但當媽的心情大家都懂,只要娃不在自己眼前,就開始腦補他出各種狀況。

有一種病叫做,娃被迫害妄想症。

自從DD上了幼兒園,我又找回了曾經那種提心弔膽,生怕孩子受委屈了的感覺。

舉爪,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娃一回來,就使盡渾身解數問話、套話,就想知道娃在學校咋樣,有沒有委屈。

平常休息擱家能躺一天,現在沒事就領著孩子在小區溜達,碰到個差不多大的孩子就往上湊,以前不屑的查戶口式攀談,現在用的賊溜。

  • 「你家多大了」
  • 「住幾號樓呀」
  • 「上的哪個幼兒園啊」

「上的哪個幼兒園啊」

倒不是找對象,就是心心念念想幫孩子物色個 合適安穩的固定玩伴。

但努力歸努力,擔心歸擔心,咱也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也不能強迫別人跟咱家孩子一起玩。

圖來源於繪本

咱除了能規範好自家孩子的言行,出門在外碰到啥樣的孩子,那可全憑運氣。

就像開頭對方故意不分娃零食,還言語貶低;

就像小區里大家輪流玩某一個人的玩具,到了娃卻不給玩了;

就像同學間相約了買一樣的貼紙貼書包上,但沒跟娃說.

就像開頭對方故意不分娃零食,還言語貶低;

就像小區里大家輪流玩某一個人的玩具,到了娃卻不給玩了;

就像同學間相約了買一樣的貼紙貼書包上,但沒跟娃說.

怎麼辦?

對方無非就是想用零食、玩具來搶奪友誼,獲得自己想要的關注。也沒說不讓別人跟娃玩,或是攻擊侮辱娃,這種情況很難界定。

孤立以上,霸凌未滿。

圖來源於繪本

而且,講道理沒用,把對方抓過來教訓一頓也不至於。

但如果解決不好,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卻是一輩子的事。

怎麼解決呢?

如果孩子遭遇了被孤立、疑似「欺凌」的事情,不要急,可以先問問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再決定解決辦法。

「剛剛發生了什麼?」、「你感覺怎麼樣?」

問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孩子主動去思考:

一是了解孩子對事件的在乎程度;

二是幫助孩子理清頭緒,想明白這事兒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這樣孩子慢慢的就會有自己的主張,並獲得一定的處理能力。

為什麼先要問呢?

因為每個孩子的敏感度不太一樣。

同一個事件,不同孩子確實會表現為不同態度。

有的孩子可能壓根不在乎,沒有的,會自己爭取,爭取不到的就愛咋咋地。

比如,CC和她的朋友們也總是一起分著零食吃,有時候也會遇到有人給別人沒給她的情況。

我問她, 別人沒給你,怎麼辦呢?

CC說, 沒給到我,我就要唄。

我心說,這娃也是敢問……

繼續問, 那別人給嗎?

CC回, 有時候給,有時候不給。

我說, 那你要了別人也不給你,怎麼辦?

CC說, 不給就不給唄,有時候也不是特別想吃,真想吃的,我會記住名字,回來讓你給我買呀!

我瞅了瞅我的TB,還真為此買過不少單:

所以啊,如果孩子壓根不在乎、不計較,或者有他自己的處理方式,家長就不需要干預。

說多了,反而是在 放大和強調這是一件被孤立、欺負的事件,容易讓孩子陷入「受害者」心理。

更多的情況是第二種——

2

有些娃心思非常細膩,會敏銳的感覺到自己被孤立或是冷落,也會感覺很受傷,這種情況,就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干預了。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解決下面3個問題:

01

「為什麼是我?」——幫孩子歸因

孩子莫名其妙被針對,心裡肯定不解、憋屈和受傷。

比起想著怎麼幫孩子出氣,扳回一局,最重要的給孩子找回自己的心理優勢。

我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歸因

「這不是你的問題,是她聯合人孤立別人,這是不對的」

這個年紀的孩子,是很容易自我歸因的,別人說一句,他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有問題,別人才這樣。

就像被害者有罪論,不從做錯方找原因,卻從自身上找問題,

  • 「是不是我真的太難看了,別人才叫我醜八怪?」
  • 「是不是我真的不好,別人才都不喜歡我?」

這種歸因很危險,他會讓孩子陷入不斷自我懷疑的精神內耗中,變得自卑、躊躇和不敢嘗試。

圖來源於繪本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堅定的告訴他, 你沒錯!

施暴者沒有理由,僅僅是因為他是施暴者。

如果孩子張嘴要了,對方也沒給,甚至嘲笑,孩子必然覺得太丟臉了。

我們也要疏導:

「你管她要零食,是因為當時你想和別人一樣 (群體認同),畢竟她每個人都給了,這時候你也想要一個的想法,是很正常的,這並不是饞。

而且,你很棒的,敢於爭取!很多人面對不公平,都選擇忍氣吞聲,不好意思開口呢。」

告訴孩子,TA當時的行為,沒有錯。

她故意沒給你,是利用周圍人孤立你,今天她孤立你,明天她也可能會孤立另外一個她不喜歡的人,這是她的問題,跟你們被孤立的人沒半點關係。

02

「我真的這樣嗎」——給孩子力量

被孤立的孩子很容易陷入一個思維誤區:TA(對方)朋友多,一定是因為她好,他們排斥我,是因為我不好。

要打破這個想法,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買一包零食,讓孩子也分給其他人吃。孩子會發現,其他人也會很熱情地接納他分享的東西。

因為靠零食、玩具等小東西是很容易獲得友誼的,這和「拿零食的人是誰」沒有太大的關係。

TA有的話,TA獲得,你有的話,你也可以獲得。

  • 強調「資源」,幫助孩子跳出「被欺負」的思維,建立成長型思維。

同時讓孩子知道,你手中的資源,會影響你的社交,但是這不一定是真實且長久的,有些資源不過是鏡花水月。

你還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優勢,那些是別人拿不走、替代不了的東西。

  • 強調「優勢」,幫孩子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評價體系。

比如:

  • 你很熱心,經常幫助別人,平常大家是不是都很喜歡你。
  • 你很體貼,朋友傷心難過的時候,你總是會在旁邊安慰陪伴。
  • 你還很勇敢,媽媽怕的小蟲子,你都能能幫我趕走。

每個人都不完美,就算你有缺點,也掩蓋不了你的優點。真正的朋友,會喜歡的優點,包容你的缺點。

03

「再遇到怎麼辦」——讓孩子堅定

鼓勵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的人,對一些孤立、欺凌、語言暴力說不。

說出你看到的:你零食給了別人「故意沒」給我;你聯合別人不跟我玩;你說了不禮貌的話......

說出自己的感受:你這樣做不太好吧;你這樣做我不喜歡……

說出自己的主張:我要求你停止;跟我道歉......

很多人可能會說,口頭反擊根本沒用啊,熊孩子要是聽兩句就能停止自身行為,就不叫熊孩子了。

我想說,有用的!

孩子面對不友好的行為,能夠及時拒絕,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告訴對方「我可不是你能隨便拿捏的」,這很重要啊。

你表達了自己拒絕的態度,哪怕對方沒聽,哪怕看似沒有起到直接的阻止作用,但對自身是有著更深遠的影響的。

當孩子堅定地說出這些話,表明自己的立場,他的心理優勢和力量就已經回來了。

三年級後,我親眼見到了女孩們的「戰爭」有多隱秘、多可怕!

女兒跟朋友鬧掰了,我卻忍不住拍手叫好!鑒霸凌能力,越早擁有越好

3分鐘被扇54個耳光!什麼樣的女孩更容易被欺凌?如果你常說這三句話,孩子很危險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0ce624abef40650e11a1e2622ebef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