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媽媽諮詢關於孩子憋尿、憋便便的問題。
有新入園/入學不在學校大便的:
有好好的,突然就行為倒退尿褲子的:
這可愁壞了很多老母親,想不到做好了迎接孩子社交、性格上的各種難題,最後卻敗給了孩子的屎尿屁。
今年,咱們就再來說說孩子的這件大事。
一、孩子不在幼兒園\學校大便
其實,孩子寧願憋著,也不願在學校拉大便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呢?
除了作息習慣被打破或膽小害怕,還有一些我們不曾在意的原因:
01
對老師認同感的渴求
如果平時家庭成員或者老師對娃大便表示過「嫌棄」,對幫他擦屁股這件事表示出過「厭惡」(經常脫口而出好臭、好噁心),那麼寶寶也會很敏感地捕捉到這種情緒,覺得大便是一件不被喜歡的事情。
每個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會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同,想把自己的正面印象留給老師。
自然就不想讓自己的大便熏到「陌生而敬畏」的老師,不想麻煩老師給自己擦屁股。
02
不適應新環境導致的情緒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孩子出現尿褲子、憋大便,可能是環境改變造成的情緒問題」。
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出現各種不適應的反應是非常正常的。
進入新環境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他們內心會恐懼不安,當內心的安全感尚未得到建立時,他們只能用盡全力來應對新環境的挑戰,從而忽略了身體的信號。
因此白天可能沒感覺到便意,等回到家中,進入熟悉的環境中才意識到自己要大便。
再加上,在家中大多的孩子都有自己專屬的小坐便,但幼兒園一般都是開放式或半包圍式的蹲便,孩子有的是出於陌生,有的是出於害怕(怕自己掉下去),有的則是不習慣在陌生人面前大便。
別說孩子了,成年人在圍觀的情況下拉便便也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挑戰。
所以,他們寧願憋到家裡,也不願在幼兒園拉粑粑。
03
幼兒園的教學流程所致
大部分的幼兒園三四個老師和二三十個孩子,因為老師人手有限,所以活動都是集體性的,排隊洗手、定時喝水、集體上廁所。
很多孩子不敢跟老師提出自己的「格外」要求,不敢在人群中發出「不同」的聲音。
所以,再加一碗飯、想單獨上廁所諸如此類「不一致」的要求,能不提就會儘量不提。
還有些寶寶會害怕拉粑粑時間太長而導致參加集體活動遲到;有些則是想在規定的玩耍時間內和小夥伴多玩一會兒,憋著不去拉。
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01
讓孩子正視大便
讓孩子知道就像每個人都要吃飯、喝水、睡覺一樣,所有人都需要拉粑粑。
粑粑是我們身體里的廢棄物,將它排出來,我們的身體才會舒服,讓孩子明白拉粑粑是一件很正常並讓人愉快的事情。
每個人的大便都是臭臭的,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它是我們身體健康很重要的信號兵哦!
藉助繪本是比較好的方式,孩子們都喜歡屎尿屁奶主題,CC、DD也不例外,每次講關於便便的的故事,我們都非常正經的聊這件事:
比如,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大便,這是件完全光明磊落的事情,不必躲躲藏藏憋來憋去。
繪本《大家來大便》
比如,不同動物的便便也是不一樣的,都是啥樣的呢?
繪本《是誰嗯啪啦益生菌來了》
比如,大便形成的詳細過程,為什麼它像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
繪本《拉便便嗯在我頭上》
比如,便便反應的是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健康的便便長啥樣的?
繪本《噼里真舒服》
比如,為什麼吃進去的的食物是香的,拉出來的大便是臭的?因為好的東西都留在了體內,廢物才被排出體外。
繪本《我們的身體》
總之,讓孩子明白,大便不是什麼噁心的東西,排便不是什麼不好的行為,雖然確實臭臭的不太好聞。
只有孩子能正視大便和排便,他才能明白,當面對大便時,老師表情上的厭惡,並不是針對他,而是人們面對大便的正常反映。
02
幫孩子適應多種如廁環境
很多孩子不在幼兒園排便,還是因為環境的陌生、看護人的陌生。
做到了正視大便之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
1、這件事並不是只有在家裡才能進行,其他的廁所也是可以噠,公廁、幼兒園,都儘量讓孩子去嘗試。
如果孩子在陌生環境或陌生人面前拉粑粑會緊張,帶孩子去公共廁所體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周末出去玩或看電影的時候,鼓勵孩子在公共廁所排便,公共廁所不僅有坐便,還有蹲便,這樣孩子可以熟悉不同種類的廁所和不同形式的如廁方式。
2、可以幫助他的不只是家人,老師一樣值得信任
讓孩子信任老師是非常關鍵的,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老師在學校的角色。
在幼兒園裡,老師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幫助他,拉粑粑的時候老師也會像媽媽一樣幫他擦屁屁,不會因為他大便就討厭他,也不會因為幫他擦屁屁就討厭他,所以完全不需要緊張。
因此,想拉粑粑了,就要及時和老師說。
當然,有能力的孩子咱可以提前教會孩子擦屁屁的方法,自己學會了,不用麻煩他人,自然也就沒壓力了。
正確擦PP的方法,幼兒園後就可以教會娃「自力更生」了。
姿勢:
手臂繞到身體後(不是從兩腿之間伸過去擦),從前往後,不能來回擦,否則很容易把便便帶到尿尿的地方,容易感染細菌。
如果把PP看做兩個半圓,一次只擦一側半圈,然後再換紙擦另一個半圓。
很多娃都是360度塗抹,額……越擦越熱鬧。
下面這個動圖,大家可以先領會下,再教給娃。
03
不要給孩子額外的壓力
不要每天都問「今天在幼兒園大便了嗎?」,這樣反而會讓「在幼兒園大便」這件事變成孩子的心理負擔。
當孩子表現出不願在幼兒園上廁所時,不要上帝視角,無視孩子的心理,覺得娃是矯情,把一切說的雲淡風輕;也不要小題大做、上綱上線,覺得娃膽子太小,連大便都不敢說,上升到性格攻擊。
如果娃真的拉在褲子裡,也不要著急去評判、指責、甚至羞辱,一定要給孩子吃這顆定心丸:就算拉尿在褲子裡也沒關係,你還小,有時候可能控制不好,我們只要換條幹凈的褲子就可以了。
做到不提醒、不在意,把上廁所這件事的主動權交回孩子,畢竟吃喝拉撒,皆是人類本能。
隨著孩子成長,這些問題自然能夠解決。
最後,C媽還想多聊5毛錢兒的。
對於娃不在幼兒園拉大便這事兒,不少媽媽覺得不拉就不拉吧,別管是不願、還是不敢,回家拉也行啊,左右能拉出來不就好了。
我個人是不太建議,就此放任「孩子憋著不在幼兒園大便」不管的。
因為這多多少少反應了孩子在幼兒園的放鬆度、自由度。
我始終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教會孩子與環境和諧共處」,而不是「讓孩子逃避問題妥協於環境」。
實現大便「隨時隨地」的自由,想在哪拉在哪拉,不覺得在幼兒園大便是負擔,是每個孩子該有的權利,也是每個孩子應有的自由。
當然,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早晚在家解決的作息,那肯定沒問題,也省掉了很多麻煩。
但如果孩子因為牴觸而拒絕,該拉的時候不拉,長期如此很容易出現排便不規律,憋大便也容易造成大便干硬,增加排便困難,是一個惡性循環,還是應該適當干預!
本周團購
1、新挖到的寶藏國貨品牌,中國孩子也能實現羊毛自由了!去除了歐美、挪威、澳洲羊毛的品牌溢價,同等質量只要1/3的價格,同樣的價格你打著燈籠買不到這種品質。
果然,國貨硬起來,就沒別的國家什麼事兒了!
2、最近我身邊一半的孩子都病倒了,疾病高發期,增強體質才是給娃最有效的防護,優質蛋白都準備好了嗎?
沒有的話,來著了!想要孩子少生病,冬天一定多吃它們!
娃上幼兒園後,反而開始尿褲子、憋便便?原因終於找到了!
為什麼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容易生病?聽聽醫生怎麼說……
孩子經常說這幾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