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今晚7點,有3小時「德國雙立人」的閃播閃下!
昨天已劇透款式,戳藍字可看《年底廚具換新,一套能用一輩子的鍋和刀,我一口氣買了仨,這誰見了不兩眼放光?!》
左右滑動
因為價格低的門店和旗艦店想揍人,所以品牌方支持不了2場,只有晚上一場。
要知道這個近300德國品牌,價格體系一直非常穩定,幾年也不確定有這麼一次大破價!
喜歡雙立人和需要廚具換新的,別錯過啦!
還有個事兒,上周播完牛奶,好多留言沒買到酸奶的,畢竟讓大家等了大半年,我也過意不去。
不加白砂糖,6種益生菌含量100億。在高品質酸奶里,它也算賣得便宜的。
爭取了少量現貨,錯過直播的、需要補貨的,今年最後一次啦!
戳下方連結
#1
你家有愛「多管閒事」的娃嗎?
電梯里有人抽煙,他一臉陰陽:媽媽,電梯里是不是不讓抽煙?!
看到有人插隊,哪怕不是自己的隊,他也義正言辭:插隊是不文明的行為!
過馬路時有人闖了紅燈,他(超大聲):媽媽,他怎麼不遵守交通規則!
電梯里有人抽煙,他一臉陰陽:媽媽,電梯里是不是不讓抽煙?!
看到有人插隊,哪怕不是自己的隊,他也義正言辭:插隊是不文明的行為!
過馬路時有人闖了紅燈,他(超大聲):媽媽,他怎麼不遵守交通規則!
Emmmmmm,考慮過老母親的感受嗎?
伸張正義的是你,社死的是我。
雖然孩子的行為沒毛病,但每次遇到,很多人還是一整個手足無措,完全沒有應對之舉。
攔著孩子,讓他別「亂說話」?
人家沒做錯啊,本來就是應該遵守的社會規則,我們也從小就這麼教育他的。
阻止他既是打了自己的臉,又破壞孩子心中的道德秩序。
跟他說:管好你自己,管別人幹什麼?
沒啥說服力,他要是那遇事兒就躲的性子,源頭上就不會出現「管別人」的情況。說了等於白說。
啥也不管,內心尷尬,表面裝傻?
耐不住娃非要扯著你跟他一起當判官啊——媽媽,你看那個人XXXXX
這個傻,真是裝不了一點。
...
不少老母親因此犯愁——這事兒到底該怎麼管?
#2
先說兩句閒話。
前段時間的「地鐵判官」事件,大家還記得嗎?
兩位老人在地鐵上占座,引得周圍人集體不滿,但不敢言。一個陌生小伙(網傳有精神疾病)看不慣,直接上前掌摑了揚言要「占10 個座」的大爺。
雖然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不值得追捧,但現實就是,看到沒有素質之人被「審判」,幾乎所有人看了都拍手稱快。
因為每每這種違背道德秩序的事情發生時,很少有人能站出來,與之正面對線。
於是,當真的出現這樣一位「判官」時,大家就像是看了一部復仇爽劇一般,自覺大快人心。
說白了,誰會在自己利益被侵犯時甘於忍氣吞聲、誰看到不公現象不想伸張正義?
只是,有時候礙於成年人之間的「面子」、社交中的「人情世故」、或者出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我們沒有站出來的勇氣。
但孩子,他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我就是特別不喜歡煙味兒!
我被插隊豈不是自己排的時間更長!
而且這些行為就是違反規則!
所以,我要指出來!
這種勇氣,只有小時候會擁有。
如果小時候就被掐滅了,那將來手上握著的,大機率也會是隱忍劇本:
明明靠窗舒適的座位是你的、卻被人先占了,對方不願換過來時;
明明該給你送到家門口的大件快遞,卻不打一個電話,就給你放到驛站時;
明明都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老公就只會躺在沙上刷手機,而你又要家務又要做飯時;
明明不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卻被同事甩到你身上時…
因為顧著幾分薄面,總會選擇忍氣吞聲。
人是圓滑了,但也時常圓滑的令自己生厭!
但如果小時候維護好了,一次次的「敢」,就會一點點在孩子心中種下力量感。
那將來大機率,就不會委曲求全。
我上初中就住校了,有段時間許多叔叔伯伯都來我家找我爸打牌,不僅打牌,還抽煙,搞得家裡烏煙瘴氣!
我自小討厭煙味兒,每次周末回家,我都會拉下來臉、高聲說:屋裡不許抽煙,要抽煙的,外頭抽完再進來!
成年後我回想,當時的我在外人眼裡,一定顯得沒教養極了,十分不給大人面子。
但我父母,從來沒有制止過我,更沒因此訓斥過我。
在一個孩子眼裡,父母不制止,就約等於默許了。
所以對這件事的堅持,我從來有恃無恐。
直至後來,一到周末,那些叔叔伯伯一見到我在家,就自動掐煙頭。
院子裡時常傳來他們的對話:
--怎麼外頭抽呢?
--那個不好惹的老大回來了,不讓屋裡抽,我剛被換下來一局,抽兩口再進去。
那時候懵懂,長大後覺醒:不慣著的人生,真的很爽啊!
維護孩子「敢說話」,說大了,是讓他擁有維護正義的勇氣;說小了,是為了讓他擁有不吃悶虧的能力。
就像是直播牛奶時,因為一個評論,直接改成了快遞吐槽局:
不配送到家並不是商家的問題,而是快遞的問題。
如果是我,我不會因為快遞員的失誤,放棄我喜歡的牛奶,我一定會「剛」到底!
我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的錯誤,委屈了自己?
明明是快遞員不作為,最後放棄好喝牛奶的,為什麼要是我?
為什麼老實人要吃這樣的悶虧?
我是一個特別心大的人,很多事情不計較,是因為一旦計較,就會較真到底。
其實我家的快遞大部分也是放驛站,但如果個別時候我真的不想讓放驛站,就一定有想辦法讓他送到家。
所以,回到開篇的問題,如果你問我該怎麼「管」?
我的答案是,不要去「管」、不去禁止,反而應該去維護、去撐腰。
#3
以老姐們對CC的了解,應該也猜的出來,我遇到孩子類似吐槽事情的頻率,不低。
她那個「直給」的性子,路見不平一聲吼,常常把我架到腳趾摳地的尷尬境地。
因為面對孩子,情況要複雜的多。
就算對孩子「伸張正義」的行為要維護、要撐腰,咱也不大可能在陌生人面前,做到大張旗鼓的「對!你做得對!媽媽支持你~」
因為成年人之所以最後變得圓滑,是我們還知道一句話,叫做人心險惡。
我們不敢保證遇到的人,都能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
咱沒必要以身犯險,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於是我發現,這類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既不能不當傻白甜,權益都被侵犯了、對方都已經得寸進尺了,咱還選擇一讓再讓;
也不能當「莽夫」,碰到個頭鐵的,還非要魚死網破,跟對方拼個頭破血流才回來。
如何既維護孩子的勇敢?又不讓孩子受到傷害?還能相對體面的應對這個局面呢?
原則很簡單——見招拆招。
第一種情況:如果對方感到尷尬,沒有什麼過激反應。
說實話,大部分人在做出有悖規則/道德的事情時,心裡葉門清,知道自己不占理。
所以,在被別人指出來時,第一反應,大機率也是有種被揭穿的尷尬。
被提醒電梯里不能抽煙的會熄滅、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的人會降低音量...
如果是這種情況,給孩子一個堅定的眼神或者輕微點一下頭,在態度上表示支持,我覺得是可以做到的。
哪怕沒有語言上的表達,也是給了孩子一個正向的反饋,會增加她力量感。
至於當時的尷尬,就任它尬唄~
很多人一輩子也許就見這一次面,就算被人討厭了又怎麼樣呢?
今年夏天去草原玩,CC就遇到了類似的事情。
景區套票裡帶一個打靶的遊戲項目。一個孩子50顆水子彈,打完為止,CC跟幾個小夥伴都領票參加。
也許是接近下班時間(但也還有差不多半個小時呢),負責管理的工作人員,一直催促,語氣態度也並不禮貌:
趕緊打!打完的趕緊離開,不要停留!別老換地方了,快點快點,馬上下班!
有幾個小點的孩子,聽完也不敢再換一個場景了,嚇得趕緊打了幾把走人。
CC聽了,就想說話:
牌子上寫著6點半才結束!還有半個小時呢!50顆怎麼也打不了半小時,至於這樣態度惡劣的趕人嗎?
一邊說還一邊看向我:
媽媽,是不是到6點半?
我趕緊點了點頭,先給她一個肯定。
同時看向工作人員,雖然他一臉不情願,但也只是悻悻走開,沒說什麼,我也便放心了。
不要高估旁人看我們的眼光、對自己孩子的評價。
「難得糊塗」的智慧還是要有。
所以孩子們玩完後,我還誇了CC,說她為小夥伴們爭取「權益」,非常勇敢。
順帶一起吐槽工作人員不專業、不嚴格遵守開放時間blabla...
同時提醒她:以後要發生類似的事情,也可以像今天一樣,但確保大人在身邊。
還是前文提到的道理:力量感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孩子有過一次成功維護自己的體驗,內心就會積攢起一點點力量。
當這份力量積累的足夠多,足夠強大時,他就會更能審時度勢的,爭取自己利益最大化!
第二種情況:所遇之人非「善茬」,語言行為過激
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現錯誤——改正錯誤。
惱羞成怒的,也大有人在。
遇到這種情況,首要的,一定是保護好孩子,或者教孩子自保。
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則新聞。
公交車上一個小學生只是把書包放在了司機座位後面的平台上,也並非空座。就被一個老人二話不說扔在了地上。
兩人因此發生衝突,老人竟然連續扇了孩子好幾個耳光。
可能是因為男孩在反駁的過程中言行有些不妥,激怒了老人。
但是就算是我們和和氣氣講理,誰又能保證對方不會做出過激行為呢?
所以,如果孩子指出某些不合時宜的行為後,眼看對方要「發飆」,那一定要先把孩子拉走。
記得提醒孩子:如果見勢不對,比如對方罵你、朝你走來...就趕緊跑開,尋求大人的保護。
安全為大,毋庸置疑。
然後再去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我常用的一些話術,大概是這些:
對方這樣做就是不對的,確實不應該插隊。
剛剛那個人那麼凶,我是擔心咱們有危險才把你拉走的,並不是你做錯了。
他如果老插隊,是要付出代價的。可能景區維護秩序的人會管他的。而且肯定沒有人喜歡這種沒素質的人。
對方這樣做就是不對的,確實不應該插隊。
剛剛那個人那麼凶,我是擔心咱們有危險才把你拉走的,並不是你做錯了。
他如果老插隊,是要付出代價的。可能景區維護秩序的人會管他的。而且肯定沒有人喜歡這種沒素質的人。
同時一定要告訴孩子,保護自己!保護自己!保護自己!還是那句話,見勢不好咱就跑!
不管是那種情況,我們所傳遞給孩子的都應該是:
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是非觀念,在遇到錯的事情、行為時,能夠分辨。
如果自己有能力爭取,不遺餘力的去爭取;
但如果你還不夠強大,那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秉持心中的正義;不為,是為了保護自己。
「生完二胎後,越來越不喜歡老大」,有件事我想你搞錯了
「媽媽,阿姨嘴巴好臭啊」說話沒分寸的娃,以後有多吃虧?聰明父母都很警惕這一點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