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在幼兒園最省心的這類孩子,上了小學後最讓人操心!

2023-09-07     CC爸媽

原標題:誰能想到?在幼兒園最省心的這類孩子,上了小學後最讓人操心!

同事家孩子今年升一年級。

前兩天愁眉苦臉的來上班,進門就跟我們說有點擔心孩子的適應情況。

因為這兩天放學,孩子總說小學老師太嚴厲了,排不好隊都嚇唬他們…細數老師的各種「罪狀」。

嘿,巧了,CC剛上一年級那會兒也說過這話。

好像是因為上課跟同桌說了句話,她被老師批評了。

我去接她放學的時候,人委屈巴巴的跟我「投訴」:X老師也太厲害了,我們幼兒園老師加起來都沒她厲害!

採訪了一圈辦公室的小學生媽媽,似乎剛入學的時候,大家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幼升小階段,我們很多注意力都放在學習能力上的培養了,什麼寫字啊、英語啊、計算能力...生怕孩子課業跟不上。

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入學後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其實並非學習相關,而是心態上的落差。

一是,老師不再像以前那樣包容了

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們都何其溫柔啊!

  • 不想做手工?沒事兒,老師帶你玩會兒別的。
  • 不想參加集體遊戲?行,你先在一邊看著,想參加了再參加,好嗎?
  • 上課搗亂犯錯誤?大機率也是語氣溫柔的勸導幾句,「這樣不行哦~」

嗯,比我這個親媽態度可好多了。

但入了小學,可沒有以前的待遇了。孩子會面臨全新的規則,以及更為嚴苛的規則制定者、監督者。

比如上課鈴響,就必須保持安靜、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

比如上課不能交頭接耳、不能東張西望;

比如升旗儀式上,一個班4/50個人要迅速排好整齊的隊伍...

如果做不到的話,那老師就可能會「板起一張臉」,用嚴肅的語氣提醒孩子——坐好、別說話、動作快點!

這心理落差可就大了。而且,越是在幼兒園被「優待」的孩子,落差就越大:

我們幼兒園X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這個老師怎麼能這麼說我呢,態度一點也不好!

可真是咋琢磨咋委屈、越琢磨越委屈,直至得出一個結論:這小學可是上不得了!

二是,老師的關注度也比從前低許多

大家發現沒?幼兒園的老師,幾乎總能第一時間發現/回應孩子的需求。

朋友說他家孩子幼兒園的時候,上著上著課就emo。(大概是想家)

情緒上的轉變很微妙的,但每次老師都能快速察覺到,然後把孩子叫過來,抱一抱,哄一哄~

不說噓寒問暖,至少方方面面都被照顧的很周全。

而且基本都是「雨露均沾」,哪怕分個小紅花、點贊貼,都恨不得人手一枚

這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是被關注的那一個。

但到了小學,不一樣了。

老師的任務重心轉移,而且基本以單一的學業為主,分配到每個孩子身上的精力、投射的關注就是有限的。

於是,我們就開始遇到來自孩子的各種靈魂拷問:

為什麼我上課舉手回答問題,老師不叫我?

為什麼我和小明都擦黑板了,老師只誇了他沒有誇我?

...

你就說,咱是不是還得抓耳撓腮的趕緊編個合理的理由?

所以啊,作為一個過來人,有必要給大家提個醒:

如果娃正在上幼兒園,或者是剛剛入學,千萬不能忽略這種心態上的落差。

因為最直觀的一個影響——

如果孩子遲遲扭轉不過來,那麼老師這個角色,在他心中就很可能是一種負面的形象。

那麼他可能就會對校園生活充滿牴觸,更別提學習積極性了。

光說不練不是我風格,下面重點就來了!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1幫孩子區分老師的動機和行為。

這個之前淺聊過,要讓孩子不牴觸嚴厲的老師,必備的一個技能就是要把老師的動機和行為分開來看。

行為上的不妥,並不代表動機不好。

就比如,課堂上孩子交頭接耳,被老師嚴厲批評、甚至當眾罰站!

從行為上來看,老師可能言辭過於嚴厲,或者懲罰過於嚴格。

但從動機上來看,他是為了整體課堂秩序安靜,不影響更多認真聽課的孩子。

這類的事兒,如果我們不點出來,孩子自己掰扯不清楚。他會感覺自己被針對。

所以,CC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會帶她梳理一下老師的動機和行為。

引導提問,解讀老師這樣做的動機:

老師為什麼會說你們呢?

因為如果一個、兩個…都說話,那課堂就會很亂啊,大家都聽不到老師講課了。

那今天是不是就學不到東西了?

放學作業是不是就不會寫?我晚上在重新教你一遍,是不是浪費雙方時間,你也不能玩了?

老師是希望你們能好好聽課,學到知識,才會管你們啊。

然後再分析老師的行為:

可能他當眾大聲批評你,還板著臉,你覺得有點接受不了。

但是現在不是幼兒園了,小學很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一個老師管那麼多孩子,如果不嚴肅點,同學們可能都不聽他的。

你想下你們幼兒園午睡的時候,是不是只要劉老師在,你們都都乖乖睡;只要宋老師在,你們就集體造反不睡?

如果都像宋老師那麼溫柔,是不是沒人聽她的?那你們班不得亂成馬蜂窩?

當孩子知道,老師的初衷是好的,行為也是有原因的,那麼就會慢慢適應這些改變了。

當然,也不否認有些老師可能會存在過激的行為,比如體罰、羞辱、帶頭孤立。

這就屬於動機好,但行為不可接受的層面了。也用同樣的方式分析梳理就好。

這裡就不贅述了,可以戳這篇,寫得很詳細《一天兩起虐童:摔孩子、脫光上衣!倆娃、9年,我是這樣識別出壞老師的…》

2「角色類比」,讓孩子理解老師

拿「為什麼我舉手了,老師卻不叫我回答問題」這個事兒舉例。

很多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總會想「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啊」。

連帶著家長也跟著操心「孩子眼巴巴等著呢,怎麼不關注我家孩子呢?」

其實,咱理智點想想,哪有那麼多內心戲?

一個班4、50個人,總會有顧及不到的情況,就算是一個個輪,是不是也得有個幾堂課才能輪到呢?

所以,不用太玻璃心,重要的還是要幫孩子扭轉「不被老師喜歡」的心態。

CC剛上小學沒幾天,就跟我吐槽了這個問題,說她舉了好多次,老師就是不搭理她,心情鬱悶的跑去房間畫畫。

詢問原因後,我是這樣做的:

你覺得被老師忽視了,很失落,是吧~(接納情緒)

但是我其實知道一個秘密,老師不是不喜歡你哦。

就像你畫畫,這麼多的彩筆,為什麼你現在只用這個藍色的,不用其他的,是因為不喜歡別的顏色嗎?

CC:

不是啊,因為現在我要用這個畫線條,一會兒才用別的。

我:

對啊,假如你現在就是老師,這些筆就是你的學生。你只是現在叫了小藍的名字,一會兒還要叫小紅、小粉呢~

相信我,孩子會一下豁然開朗!

3保護好孩子的向師性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

有多少人都是上學的時候,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一門課(且成績好)的?

又有多少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不願意學他的課的?

向師性——對老師的喜愛、尊重,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在面對孩子對老師的「投訴」的時候,只要確認老師不是「壞老師」,那我們的宗旨,就是要拯救老師在他們心中的形象。

以孩子吐槽老師的批評為例,很多父母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

「還不是因為你不聽話。你要是聽話,老師就不批評你了。」

這不就是把老師往對立的角色上引?

孩子聽到這話,不僅不改善自己的壞習慣,說不定還逆反起來,乾脆破罐子破摔了。

更重要的是,會讓他對老師產生厭惡,進而對學習產生厭惡。

這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CC剛上學的時候被批評,跑來跟我吐槽的時候,我只是一臉驚喜:「真的啊?真的嗎?

CC說:「媽媽,你怎麼這麼高興?」

我說:「我當然高興了,你姥姥就是小學老師,我太知道老師都批評什麼樣的孩子了!

老師心裡有誰就批評誰,在乎誰就批評誰,覺得誰能長進就批評誰。

老師批評你,肯定是覺得你有進步空間,那些完全沒進步空間的,老師直接就放棄懶得管了,媽媽當然高興了。」

先把老師的初印象保護好了,給小學生活開個好頭,至少不會讓她覺得,上學是種糟糕的體驗,老師是種惡毒的存在。

最後,還有些想說的。

為人父母,我們總會覺得: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孩子最好是那個被偏愛、被包容、被優待的。

所以,校園裡,我們期待老師能更「關照」一點,家庭里,也都是儘可能的讓孩子走的更平順一些。

但是,孩子越是長大,越是觸摸到現實,越會發現自己的平庸和渺小。

或許是批評的聲音、或許是外界的不認可、或許在某個領域他就是一個小透明。

如果一直在被庇佑的環境下成長,孩子就失去了對抗坎坷、挫折、不公的能力。

如果你家娃還小,倒不如讓他去嘗試接受一些遺憾:

小紅花沒有分給他也好,傷心時沒人第一時間蹲下來安撫他也罷...

我們不必刻意營造苦難,但如果孩子能經歷那些「小挫折」,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本期視頻話題‍

孩子的要求:不滿足覺得對不起孩子,都滿足覺得對不起自己

一天兩起虐童:摔孩子、脫光上衣!倆娃、9年,我是這樣識別出壞老師的…

希望老師對娃好,又不嫌你事兒多?這3個坑,早幾年知道就好了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07496c997faa25110246f71492d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