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內容是針對插電的意式咖啡設備準備的一篇說明文章。這篇內容是對上一篇的補充,主要聊聊那些非主流的意式咖啡設備,有的很便攜、有的很有可玩性 DIY 程度很高,可能也是很多咖啡玩家的一種選擇。
產品類型
其實這類設備嚴格來說也沒啥具體的分類標準,我自己分了兩個系列:Nespresso 系列、Espresso 系列。
這類產品主要體現的是小型化、便攜化。意式咖啡的核心邏輯就是加壓萃取,小型化以後有三個加壓形式:
- 手動加壓
- 氣動加壓
- 結構化的熱力加壓
這 3 個結構,註定可以讓咖啡機有更好的可玩性,DIY 玩家非常喜歡這種機器。
結構化熱力加壓
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通過結構設計在加熱的情況下,產生一定的蒸汽壓力把咖啡萃取出來。這個最典型的家庭設備,就是摩卡壺。
摩卡壼(Moka pot),又稱蒸氣沖煮式咖啡壺,是一種利用水沸騰時產生的壓力來幫助烹煮咖啡之工具,最早起源於義大利,由 Luigi De Ponti 與阿方索 · 比樂蒂(Alfonso Bialetti)在 1933 年發明。
這是一個傳統的摩卡壺(單閥)結構。底壺有水,熱源加熱(電、火)。產生的蒸汽給了水一個向下的壓力,然後通過壓差把水吸上去,穿過粉層,通過出口排出,就得到了一杯咖啡。
比樂蒂雙閥摩卡壺
而現在摩卡壺出現了新款雙閥摩卡壺,與單閥摩卡壺不同的是,在出液裝置上有進一步改進,增加了一個「液體層壓裝置」增加了萃取時的壓力要求,再加上本身單閥壺就帶的底壺閥門,組成了雙閥結構。
兩者的區別:
因為摩卡壺的研磨度接近意式研磨(比極細研磨粗一些)也可以萃取出油脂,接近Espresso。
手動加壓
如果電泵沒發明出來之前,想要給咖啡機加壓,就只能通過機械結構與手動方式結合。在二戰之前,發明家馬可 · 克雷默內塞(Marco Cremonese)設計了一套使用彈簧加活塞產生壓力來萃取咖啡的技術,但是克雷默內塞還沒來得及將產品製作出來就於 1936 年去世了。
加西亞拉杆式咖啡機
二戰之後,他的遺孀羅塞塔 · 斯科薩(Rosetta Scosa)將克雷默內塞的專利展示給工程師阿奇爾 · 加西亞(Achille Gaggia),加西亞受到啟發,最終在 1947 年推出了產品。
加西亞的設計可以讓水的萃取壓力達到 8 - 10bar。可以說,加西亞咖啡機的萃取特性讓我們今天的意式濃縮咖啡正式成型。
這是一台 LA CIMBALI 1957 年生產的拉杆咖啡機 MICROCIMBALI。我們就用它為原型,看看這個機器的運作原理:
拉杆機核心原理就是水箱燒開水,然後拉開拉杆,彈簧會把拉杆頂起。之後熱水進入沖煮頭管路,壓下拉杆,彈簧的壓縮行程提供相應的萃取壓力,把熱水打入手柄,萃取出咖啡液。
Microcimbali sn 12453(v. 1.0)
這就是在 E61 沖煮頭和熱交換機發明之前,使用的意式咖啡機。而這種拉杆設計也保留到了現在,La Marzocco 就有非常經典的拉杆 機,就是下圖的 LEVA X。
這種拉杆設計,就是現在我們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手動 Espresso 咖啡機的原理。現在的原理就不是彈簧拉杆了。是打氣筒那種原理,直接打氣進去,達到一定壓力,濃縮就出來了。
這個就是現在的手動加壓的咖啡機。這種咖啡機更多的是個玩具,出品也還不錯,只適合一個人喝著玩玩。
氣動加壓
手動的方式我們說完了,那麼接著說一說比手動省力,但又沒完全省力的方式:氣動。
其實氣動的開發,早先是很多 DIY 大神自己做的產品居多,後來有一些廠家開始研發,所以現在氣動方式的機器我就歸類成半自動。雖然不需要自己一下一下打氣,但是也需要自己觀察壓力值,開、關氣動開關。
這類機器我覺得更適合大玩家自己閒來無事做著玩的,如果你有不錯的動手能力,不只是想喝一杯咖啡,這東西挺適合你。
工作邏輯很簡單,大體結構是:水倉、壓力艙、壓力表、壓力源、萃取手柄。
操作方法是:
- 把熱水倒入水倉,然後把水倉與壓力艙相連(擰緊)(或兩個本身是一體的,有一個注水口)
- 把壓力源接上,最後把萃取手柄裝上。
- 通氣加壓,然後到了萃取的壓力,濃縮就被萃取出來了。
氣動目前有三種形式:氣彈、氣泵、手動。
手動形式就不說了,類似上邊講過的螺旋杆形式,但不是下壓式,而是擰螺絲那種螺旋式。
阿萊蔓手壓意式咖啡機
其他兩種形式就非常好了解了,氣彈就是我們做蘇打水時的那種二氧化碳小氣瓶。氣泵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電動打氣泵(比如小米的)。
綠融氣動咖啡機
這些只是氣源,有的機器已經做到了氣彈、氣泵二合一功能。現在這種設備也成了一個細分市場,可玩性非常高。
選購建議
這次的選購不算建議,我會把這幾個類型的咖啡設備的優缺點跟大家講明白,具體如何選擇還是看自己。
可以想著上一篇文章中選購建議提出的幾個問題,帶著這些問題來看下面的選購建議吧。
結構化熱力加壓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這種結構的設備,一種是最常見的摩卡壺,另一種是 2020 年出現的 9barista「噴氣摩卡壺」,這個可以算是摩卡壺的高級魔改進階版。
摩卡壺的優缺點很明顯,我這裡簡單歸納一下:
優點
- 不挑火源:明火、電磁爐(需搭配電磁導熱板)、電陶爐;
- 小巧:好收納、好攜帶;
- 適合喜歡黑咖啡的朋友;
- 操作、清潔相對簡單。
缺點
- 個人認為,摩卡壺賣的太貴了(只針對比樂蒂)。
- 過濾裝置比較弱,所以還是會喝到一些殘渣,但是可以配合第三方濾紙過濾會好一些。
- 雖然洗起來相對簡單,但是用久了以後還是會出現一些咖啡漬很難去除,長時間不用甚至還會有殘留的咖啡味道。
- 只能用咖啡粉,需要配磨豆機。
- 只能做黑咖啡,對喜歡奶咖的人不是很友好,奶的製作需要另外搭配設備製作。
不過現在有了純電的摩卡壺還配了一個奶泡機,如果你對奶咖有需求不妨試試看。
七次方機意式雙閥摩卡壺
這種機器不光能用咖啡粉,還能兼容自家出的膠囊。一套在 800 元左右,感覺還算可以。
9barista
這是一款英國人開發的產品。2020 年上市的產品,叫做噴氣摩卡壺。整體的結構跟摩卡壺類似,但是在壓力萃取裝置中做的更加極致,比摩卡壺複雜的多。
這款機器真正的做到與意式咖啡機的萃取手柄相同的能力,可以使用粉錘把咖啡粉壓實。而摩卡壺不行,如果把粉壓實,因為萃取壓力不足的關係,咖啡液就萃取不上來了。
9barista 結構圖
這款機器的萃取原理也非常有意思,在小小身體里,承載了一個雙鍋爐系統。這套系統自下而上。鍋爐里放入水,在熱源中加熱至 179℃,把蒸汽壓力增加到標準的 9bar。
在 9bar 的壓力下,彈簧閥打開,讓水從高壓鍋爐流入盤式熱交換器,把水溫降至 100℃ 的同時保證壓力在 9bar 不變。然後水通過鰭片式換熱器進一步冷卻至93℃。最後,93℃ 的水通過粉餅,把咖啡萃取出來,就得到了一杯標準的濃縮咖啡。
雖然這產品很新潮,也很有意思。但是價格不菲,這應該不是個批量生產的產品,價格在 360 英鎊(3000 多人民幣)。這款產品只適合咖啡極客玩家。可你要永遠相信中國的工業能力,有一款國產的形似產品也在x 寶上線了,叫做「Bincoo恆溫雙閥摩卡壺」。
具體結構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查看,這裡不多說,價格 340 元左右(懂的都懂)。
手動加壓
手動加壓是最早出現的讓極客玩家玩的意式咖啡萃取設備,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標準壓杆的,有一定便攜性但不多;另一種就是可以隨身攜帶,小巧輕便的便攜款。
壓杆機(左),便攜機(右)
標準的壓杆咖啡機就只能用咖啡粉,便攜款支持咖啡粉、Nespresso的膠囊。
這兩個的壓力來源都是手動去施壓,便攜款更像打氣筒原理。我這裡綜合一下兩個設備的優缺點:
優點
- 壓杆機有大號的,不容易攜帶的,但比咖啡機小還是比較好收納的。便攜款小巧好收納,適合隨身攜帶。
- 便攜款適合隨身攜帶,支持咖啡膠囊免去磨豆、填粉的工作。
- 便攜款相對便宜在 400 元左右,壓杆機從 400 元到 6000 元價格不等,選擇餘地很大適合不同人的購機預算。
- 不用預熱,只需要燒開水,比咖啡機省時一些,但是費力。
缺點
- 需要提前注入熱水且沒有保溫和恆溫措施,所以萃取水溫不穩定,會造成萃取結果不理想。
- 配件容易老化,造成壓力不穩定,同樣影響萃取效果。
- 便攜款,每次可使用的粉量太少,但粉水比又比較大,所以算不上真濃縮。
- 便攜款自帶濾網,清洗非常麻煩,容易卡粉不容易被清理,容易影響下一杯的口感。
- 無法連續出杯,不算熱水的準備時間,第一杯預計在2分鐘,第二杯可能在5分鐘左右。
因此,我的結論是如果你不想弄個大機器,且只對黑咖啡感興趣,那壓杆機是個不錯的選擇。便攜機只適合應急,而且便攜機裝配不好容易漏水,挺麻煩的。
氣動加壓
氣動加壓給我的感覺就是重新進入到了蒸汽時代。這裡指的氣動加壓是用「氣」作為萃取壓力的來源,主要分為:氣彈、氣泵。
目前市面上的氣動機,基本都是個人 DIY 產品,有少部分廠家做的批量產品。這東西我沒用過,所以對於產品質量我不好評判,目前有點名氣的應該是 2020 年疊代後,發布在國外眾籌網站的 Xbar。如果你關注,可能會看到這款產品的視頻。
MPXY 11C 4plus
這款產品目前已經疊代到了第四代,甚至增加了溫控功能,但是壓力源還是氣彈、氣泵二合一。
這種機器的選購,主要是要跟住店主的步子,加他們的群,保證能得到一手信息,方便售後。另外就是氣彈,請一定選用二氧化碳氣瓶。
但總體上,氣彈適合救急,還是氣泵性價比超高。
這種機器在 800 - 3500 元左右,如果你是個富有 DIY 精神的人,可以買來玩玩。
最後
這一篇是對意式咖啡設備的補充,更傾向於小眾、DIY 群體。下一篇繼續回歸正題,介紹一下精品咖啡的設備選購。
- END -
編輯: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