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明確要求「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要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必須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製度保障。
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位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需要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中國式現代化走得更實、行得更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關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範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勇氣、更實的舉措,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進行到底,為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鬥!
來源:前線客戶端2024年9月1日
西城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