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 藍字關注我們哦!
新華社上海11月4日電 題:深挖「冷」資源,激活「熱」經濟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
天氣轉冷。以往,東北人說「冬季來了」,意味著嚴寒和「貓冬」的開始。如今,從北到南,從小眾到大眾,冰雪運動、冰雪旅遊、冰雪消費在全國範圍內日益升溫。「冷」資源孕育「熱」產業、激活「熱」經濟,這一「冷與熱」的辯證法,為我們做好當下經濟工作提供了啟示,增添了信心。
有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規模預計突破1萬億元。滑雪、冰釣、冰雪裝備……生動詮釋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冷」「熱」轉換的案例,不止於冰雪經濟,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都有一些看似冷門的學科、角落、生意。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多元化需求的湧現,這些冷門的、閒置的、沉睡的資源被一一「喚醒」,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浙北莫干山腳下閒置的宅基地和農房,經過巧手改造,變成備受城裡人歡迎的精品民宿、網紅民宿;上海長江之濱鋼鐵廠搬遷後留下的高大廠房,搖身一變成為數據中心,實現從吞吐物料到吞吐數據的巨大轉變;曾經風沙肆虐的大西北戈壁荒漠,裝上光伏板和風機後變身「陸上三峽」,收穫「發電+治沙」的雙重效益……
推動「冷」「熱」轉換,需要解放思想,做到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瞄準細分市場需求,往往能闖出一片新天地。拿北方普遍擁有的「冷」資源來說,既可以發展冰雪經濟,也可以發展綠色算力,不少地方已經依託天賜「涼」機做出了文章、嘗到了甜頭。關鍵是要注重需求牽引,在供給層面進行創造性轉化,這考驗著地方的發現力和創新力。
推動「冷」「熱」轉換,還需要善用科技,提高附加值。「冷」「熱」轉換往往需要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就是科技。遠離海洋的新疆能在看似無用的鹽鹼地中打造海鮮養殖基地,靠的就是科學養殖。冰雪經濟要延伸產業鏈,富有科技含量的冰雪裝備是一個方向。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更是具有乘法效應,和諸多冷門資源結合後,往往能起到點「數」成金的效果。
人們對於經濟運行的體感,不僅來自宏觀的統計數字,更來自微觀的實踐創新。只要各地各部門開動腦筋、擦亮眼睛,在「冷」「熱」轉換上下功夫,就能為中國經濟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