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貢獻——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特別專題

2023-12-27     祖國網

原標題:毛澤東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貢獻——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特別專題

原標題:毛澤東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貢獻——《祖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特別專題

毛澤東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貢獻

——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祖國》/宋志嬌

1960年5月,毛主席在上海觀看中國研究製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蹟。至此,我國躋身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並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在這一過程中,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續接力,用智慧、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在祖國大地上鍛造了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如今,「兩彈一星」精神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形成,與毛澤東同志的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密不可分。

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毛澤東同志,緬懷他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巨大貢獻,近日,《祖國》雜誌採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顧問、「兩彈一星」遙控遙測技術工程的奠基者葛叔平之子葛元仁。以下內容系本刊根據採訪內容編輯整理成文。

刻不容緩強國防

抗戰時期毛主席就講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由於沒有強大的國防,成了任人撕咬的肥肉。要使新中國成為誰也啃不動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負,必須要有尖端武器,製造自己的核盾牌。

毛主席以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的眼光,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威脅,在我國經濟還很困難時期,排除一切干擾,堅持上馬「兩彈一星」,才使得我國能有長久的和平環境進行建設,成為了世界上有分量的大國。參加研製的所有科技人員,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打破反華勢力對我國的「核技術」封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了「兩彈一星+核潛艇」重大科研成果,用事實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占領世界科技的高峰。

1949年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看了蘇聯核試驗的紀錄片,回國路上就對同車的人說,要注意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我們也要搞。

1954年,毛主席專門聽取了在西南發現了製造原子彈所需的鈾礦資源彙報,看了鈾礦石的標本,說:「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他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到更多的鈾礦來。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能搞起來。」3月31日,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宣布:「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所思考的、所鑽研的,是鑽研社會主義工業化,鑽研社會主義改造,鑽研現代化的國防,並且開始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歷史新時期。」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中講:「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毛主席關於原子彈的決策,催生了研製飛彈的決策。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接受了著名科學家任新民提出的中國研製火箭武器和發展火箭技術和錢學森提出的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建議,給與了高度重視,並被採納,使得中國的飛彈研製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在毛主席的決策和推動下,在周總理的具體安排下,依靠計劃經濟體制的強大優勢開展了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由二機部研製核彈,成立國防部五院研製飛彈和衛星,成立國防部十院研製控制系統。同時開始建設核試驗基地和衛星發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的號召。6月21日,他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滿懷信心地說:「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1958年毛主席在軍委會議上說:「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下決心搞一點吧!」

1959年國慶,赫魯雪夫訪華,拒絕了毛主席請蘇聯幫助中國研製核潛艇的要求,反而提出了組織聯合艦隊。毛主席回答他,核潛艇研製,我們自己試!事後毛主席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0年蘇聯單方面終止了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了在中國的全部專家,帶走了全部資料。毛主席得知這一消息後,說:「赫魯雪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我們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自己動手,從頭做起,準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攻堅克難鑄輝煌

為了加強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1962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決策,組建了由15人組成的中央戰略武器研製的專門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毛主席對中央專門委員會作出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1964年1月,毛主席在二機部關於已經生產出合格的六氟化鈾235的報告上批示:「已閱,很好。」9月21日,在周總理的當天來信中,進行了批示,最終確定了試爆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

第一次核試驗成功後,毛主席和錢學森討論了我國遠程飛彈的研製工作,並且提出了搞反彈道飛彈問題。毛主席說:「有矛必有盾」,「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指反彈道飛彈)。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

1964年10月19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討論到能否爭取十年和平建設時間時說:「有可能,再有十年,原子彈、氫彈、飛彈都搞出來了,世界大戰就打不成了。將來我們要把原子彈試驗轉入地下,不然污染空氣!」

1965年1月,毛主席提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並確定力爭在1968年進行中國首顆氫彈爆炸試驗。

所有研製人員遵照毛主席提出的:「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

在研製氫彈時,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也只知道氫彈的基本原理,但製造的核心技術是什麼,怎麼製造,不知道,心裡也沒底。他們遵照毛主席一貫教導的「走群眾路線」,實行「技術民主」,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實現了氫彈試驗的成功。

在研製核潛艇時,科學家們對核潛艇的動力裝置也是茫然不知。負責這項工作的彭士祿與數十名設計人員秘密地在一個島上,「全封閉」地向設計發起最後的「衝刺」,用四年時間攻克了美國人十幾年才解決的難題,保證了我國核潛艇按時下水。

成果豐碩譜華章

正是在毛澤東同志的直接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中國的「兩彈一星」研製工作走出了自力更生的鏗鏘步伐,取得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

1964年6月29日我國自行設計和研製的「東風二號」中近程液體飛彈首次飛行試驗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比美國科學家預料的要早5年,比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講的提前了10年;

1965年5月14日成功爆炸了空投原子彈;

1966年10月成功進行了飛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使我國有了自己的飛彈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TNT當量為12.3萬噸的小型原理驗證氫彈空投爆炸成功,使得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又空投了一枚TNT當量330萬噸的「全威力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爆炸,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僅僅用了2年零8個月的時間。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68年10月,我國第一艘攻擊核潛艇在葫蘆島造船廠開始建造。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編入海軍序列。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日後回收。使中國成為除美國,蘇聯外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兩彈一星+核潛艇」的成功研製完全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陸海空三位一體的國防現代化體系,標誌著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也使得美國認識到,再也不能無視中國的存在了,不得不逐步放棄遏制和封鎖中國的政策。如果沒有毛主席的統籌規劃,這一切成就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的。

「兩彈一星」精神飽含「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就是要以此教育廣大幹部群眾要心懷「國之大者」,培育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不懈奮鬥。

人物介紹:

葛元仁,1947年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1966年高中畢業,1968年到山西運城地區夏縣插隊,擔任民辦教師,大隊革委會副主任。1975年被抽調到太原鐵路分局當工人,政工幹事,後任團委書記。1977年考入山西礦院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習,擔任大學學生會主席。1982年分配到山西煤炭規劃設計院工作,曾任設計室主任,聯合黨支部書記。1993年調回北京,在機械部設計總院工作。國家註冊電氣工程師,國家註冊監理工程師,北京市專家庫專家。2007年退休,被聘為中國城市建築設計院綠色設計中心電氣總工程師。黑河知青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文化青年委員會委員。「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顧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cc7fcdf9b695077d2a91fd84491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