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塑造新的開放、全球化的底層邏輯——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有感

2024-07-23     祖國網

文 / 王義桅

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對複雜全球安全挑戰的戰略性回應,集中反映了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深刻洞察。總體國家安全觀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三個總體、五重國家身份、兩種安全解讀的綜合性、多維度的安全觀念,按照乘法原理(3×5×2=30),總共三十種安全子類,是對傳統國家安全觀的超越。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是基於對歷史發展趨勢和時代特點的綜合判斷,不僅在本體論上展現了一種發展的視角,與時俱進地調整安全觀念與策略,而且在認識論上強調歷史與現實的辯證統一,汲取人類文明中的一切有益成果為我所用,方法論上則採取了「從後天看明天」的戰略思維,從長規劃,力求通過前瞻性的規劃和行動來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安全挑戰。儒家、道家、墨家等傳統中華智慧,對於解決中國與世界的安全挑戰有著獨到的貢獻,不僅幫助重新定位中國的安全戰略,也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論和實踐框架。

王義桅

不久前勝利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社會的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統稱安全與發展兩個大局以及內外兩大經濟循環的新布局建設等指明了方向。結合我個人的研究,我總結了以下一些學習全會精神的心得:

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中國現代化,有這樣的重要含義:原來的改革開放是有彼岸的,比如西方經濟社會在當時被許多人認為是比較先進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而引進他們的這種「活水」現在基本是沒有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搞一系列斷供、去全球化,或者以去風險的名義搞去中國化的全球化,中國要想引進一些西方國家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本,已經變得越來越難。所以,現在我們更多是要靠我們自身的改革來釋放發展活力,作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源泉。也就是說我們要再造這個改革開放底層的邏輯,不僅是通過改革自身的內在,而且要改變中國發展對於全球化和現代化認識的底層邏輯,就是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統籌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創新與實踐。這是全會重要的內容。

所以我們現在建立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而不是以前經濟界有些人說的對標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市場搞建設,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就是以中國的方式實現國外那一套全球化市場化的一個本土化,然而這條道路被歷史證明是行不通的。現在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是要通過自身的開放引領世界的開放,通過自身的改革引領世界性的改革,改革全球的治理體系和全球化的運作,這個才是中國現在面對內外兩個循環踐行我們的改良、改革和發展,要將這三個統一在一起,而且還要打造其新的底層的邏輯。所以我認為此次全會公報中講到的安全是一個體系的安全,底層邏輯的安全,以及運行治理的安全的一個綜合性的安全觀。

全會報告里特別提到了一個方面是我們的這個外事、外交,現在更多要從引領全球治理方向上實施改革,是進一步深化我們的外交體制、決策機制的改革,例如實現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化。還有就是國家安全的機制化和高質量的發展和治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包括安全的現代化,這些提法對於我國未來的外交和國內國際安全研究、戰略實施會有一系列的深遠影響,從頂層設計的理念以及具體的要求,以及其路徑選擇,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樣了。就是說以前世界總的來說可以被看成是確定的,全球化有成熟的模式。現在我們再來觀察,發現世界是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是不確定的,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所以,我們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還要把世界的事情做好,並且在統籌做好這些事情的同時,還要統籌好安全和發展協調並進。

所以我們現在的高水平開放,高水平的發展與安全,是建立嵌入在我們能夠自主可控的創新體系和現代化、全球化的體系之中的。而以前曾經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人的認識中,我們的安全是融入到西方那套全球化體系中來的一個安全,這種安全其實毫無保障可言。所以今天要講的這個安全是包括safety和security合為一體的安全觀,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確保我國的國家安全、人民安全、公共體系的安全等,任務更加艱巨,更加具有基礎性。這種安全也更可持續,意義也更加偉大。

全會公報中還特別提到了到2029年建國80周年的時候,要把各種改革任務落實,也就在這未來五到十年,可能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要解決國家安全的短板問題,要涉及到中美之間的驚濤駭浪這樣體系性的對決問題。所以國內大市場的暢通、安全,還有就是「新三線」建設,也就是新的產業布局,比如說我們現在長三角主要是搞這個新質生產力,還有成渝等,這六大城市群的建設,是要建成更有利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新的產業集群。有的可能還是為了形成新的產業戰略備胎,確保我國發展能夠在更加安全的環境下實現。還有數字化、大數據的儲存、運算、算力、算法平台建設等,是否也可以被看成是「新三線」建設……我覺得這些是在新形勢下統籌安全與發展的內在的要求。

在外交層面上,關於新的中間地帶:我們站在全球南方這一邊,從改革到引領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體系,使得我們外部環境的這種全球化底層邏輯和體系的運作更加安全成為可能。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通過相關建設實現我國在國內國外兩個環境下的安全,確保我國國內大循環和國際雙循環協調發展。所以要以高水平的開放引領高質量的發展,譬如通過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和高質量的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來實現。

所以,現在我們既要思考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如何面對美元霸權、美國軍事聯盟體系以及美國以前主導的全球化體系的這些外部關係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給人類提供好的現代化的和全球化的新的底層邏輯和體系,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它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從國家安全和治理的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人類的新的安全治理和新的文明形態。實現安全文明,這個需要我們既要從應對風險做起,同時還要求我們在引領、塑造、造勢等方面做好工作。不謀全局者不足於謀一時,不謀萬世者不足於謀一域啊!安全是動態的,既是現在時,也是未來時。正如我以前也反覆說過的一句話:要從後天看明天來統籌安全與發展、國內建設和國際安全、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共同體,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bcf3e82f574919e7152344219b1b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