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軍事戰略專家高東廣:毛澤東軍事思想永放光芒——《祖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特別專題
文/高東廣(著名軍事戰略專家)
1953年2月,毛澤東視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洛陽艦
「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習近平
毛澤東軍事思想充滿了「戰略思想、戰略實踐、戰略智慧、戰略思維」。要用博大精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形容都不為過。西方兵聖拿破崙一生指揮打了60多次戰役、戰鬥,其中兩次兵敗,甚至還當了俘虜,最終徹底失敗。據不完全統計毛主席一生指揮了大大小小400多次戰役、戰鬥,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百戰百勝。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常勝統帥。拿破崙與毛主席是不可比擬的。二戰名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曾說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料敵真如神、智謀真如神。
人類進入新時代以來,面對國際戰略格局的深刻複雜變化,幾十年前產生的毛澤東軍事思想能不能繼續作為我軍的指導思想?面對21世紀以來太空、網絡、深海、極地、人工智慧、量子科學、生物科學、自主武器系統、無人機等新興領域顛覆性技術在軍事領域裡的廣泛運用,還有沒有指導意義呢?我們的回答是毫無疑義的。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元首、高級將領、外交家、科學家,都在學習毛主席著作,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其強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是我國古代《孫子兵法》包括一些西方兵書遠遠不能相比的。它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將永遠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恢弘而又豐富的軍事鬥爭實踐中產生的光輝思想
眾所周知,智商再高、天賦再強的理論家,提出新的理論靠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一種內容豐富而又科學的軍事理論,往往都產于軍事鬥爭風起雲湧的實踐豐富的時期。《孫子兵法》,產生於我國古代2500多年前戰事最多的春秋時期。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恰恰也產生於歐洲近代史上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拿破崙戰爭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產生於本世紀上半葉,本世紀上半葉那個時代就是--革命和戰爭。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爆發了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俄國十月革命、中國革命和其他許多國家的一系列人民革命戰爭。正是在這種「國際大氣候」下,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產生了。
毛澤東領導人民軍隊所進行的革命戰爭,從戰爭規模上講:極其宏大;從戰爭經驗上講,極其豐富。比如:兩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人類有文明史以來,絕無僅有的;抗日戰爭、三大戰役、渡江戰役、韓戰這也是中外軍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有了這樣的戰爭實踐,產生軍事理論就有了雄厚的基礎。
從世界上的各國國內戰爭史的橫向比較看,中國革命戰爭的規模堪稱是首屈一指的。時間持續了二十多年不斷,也是世界罕見的。特別是解放戰爭、韓戰,一次能動員上百萬軍隊、數百萬民工,一個戰役就能殲敵幾十萬。當然,當時的指揮機構是非常簡單而又精幹的,三大戰役是毛主席、周副主席、朱老總在西柏坡指揮的。當時總參謀部只有20來個人,只有一間會議室兼作戰室。軍委還根本沒有總後勤部等機關,因為各戰區都是自己解決衣食和彈藥。周總理曾總結說:我們這個統帥部是世上最奇特的統帥部,既不給下面部隊發武器彈藥,也不發糧食物資,只發電報。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親自指揮指導的韓戰、越南戰爭,在毛主席領導下,在韓戰中我們打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十六國(包括英國、法國、德等多國軍隊),基辛格曾說:「出兵朝鮮是毛主席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決定,但也是對中國國家決心意志的有力聲明。恐怕也只有中國的毛主席有這樣的堅強意志。這一仗確立了中國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自此後,沒有那個國家不存敬畏之心。」在越南戰爭又與美國半直接交手,此外還對印度等在邊界交過鋒。總結起來,在毛主席領導下,我軍除和德國軍隊沒有打過仗之外,同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國的軍隊都交過手,戰爭結果都令對手佩服。
韓戰以作戰技術水平來說,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按毛主席的區分總結,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我軍已經進入了較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階段。新的局部戰爭的實踐,又進一步豐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以後的越南戰爭,中國實際上也參加了。所以說,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們這支軍隊不僅有大規模全面戰爭的經驗,也有局部戰爭的經驗;不僅有「小米加步槍」的歷史經驗,也有進行世界級現代化戰爭的歷史經驗。有些人把毛澤東軍事思想看成是在落後的作戰條件下產生的軍事思想,是極其荒謬、片面的。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最具民族性的軍事思想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傳統意義上的各民族通行一律的帶有共性的軍事指導原則。民族的不同特點,也決定了需要帶有民族個性的軍事指導原則。我軍需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指導,這也是在中國特定的環境中進行革命戰爭和民族戰爭的歷史選擇,也是其它的、別的軍事思想所不能替代的。
大家知道,甲午海戰,當時清軍購買西方的軍艦,整體實力與日本聯合艦隊不相上下,甚至優於日本。可是作戰指導思想與作戰指揮落後,最後落得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近代中國的統治階級通過尋求新的軍事思想。可是從清末的當權者、到北洋軍閥、到國民黨政權,在軍事思想方面走的都是一條對外國軍事學說的翻譯、抄襲的路子,根本就沒有適合自己民族性的創造。從袁世凱小站練兵,直到蔣介石辦軍校,都是照抄德國和日本的軍事教範、教材。從1909年清朝末年蔣作賓翻譯日本的《步兵操典》之後,這本《步兵操典》統治當時的中國軍界三十年,北洋軍閥、國民黨軍隊的訓練作戰基本都按照這本小冊子。蔣介石到處視察軍隊,總揣著日本的《步兵操典》。學了日本的戰術經典教材,國民黨軍隊與日本打仗卻總是打敗仗。抗日戰爭時期的名將傅作義曾經回憶說:他的部隊開始與日軍作戰時,每一個戰術動作都在日本指揮官的預料之中,所以敵人應付自如。為什麼呢?因為國民黨軍的戰術動作都是從日本的《步兵操典》上學來的,你的武器又不如人,軍隊素質又不如人,戰略戰術又跟在人家後面抄,這樣的徒子只能總是敗給師傅。八路軍採取的游擊戰,卻是日本軍人在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的任何一本教材上找不到的,所以面對八路軍只能焦頭爛額,窮於應付。
中國共產黨剛剛從事軍事鬥爭的時候,一些有「左」傾思想的人士也走的是這種外國軍事理論抄襲家的道路,生吞活剝原蘇軍的教條,結果也在實踐中碰壁。例如我們黨組織的一次最大的城市起義--廣州起義,就是蘇聯顧問按照原蘇聯城市暴動的模式組織籌劃的。應該說,廣州起義是英勇無畏的,包括組織起義的原蘇聯軍官也在戰鬥中犧牲了。不過英勇歸英勇,當時那種正規戰的打法卻是不符合中國革命戰爭實際需要的。以後又請來了洋顧問李德,用原蘇聯紅軍的教條來指揮中國農紅軍作戰,結果造成了反「圍剿」失敗和整個中央蘇區喪失的悲劇。
戰爭的實踐證明,脫離了中國實際的洋教條,不論產生於技術多麼先進的國家,在中國都毫無用途。在延安整風時,毛主席就曾批判王明等人:「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你們的教條,還不如狗屎有用!」在延安整風結束後的我們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鬥爭實踐相結合而產生的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綱,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正是全黨和全民族的選擇。黨的「七大」還總結說,毛澤東軍事思想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革命性,二是民族性。特別是它適用我國國情的民族性,決定了別的軍事理論不可替代。前些年因受西方一些影響,有些人只沉溺於外國的軍事理論,講話只舉外國的戰例,如同毛主席在延安整風時所批評的那些「言必稱希臘」的教條主義者一樣,「言必稱西點」,而對於中國的實際,對於我們自己的軍事理論,自己的傳家寶,卻知之甚少。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在軍事思想上只能跟在外國後面爬行,別人的長處趕不上,我們的傳統優勢又會丟掉,將會陷入很危險的地步。無論我們怎樣講現代化,合乎自己國情、軍情的傳統法寶毛澤東軍事思想絕對不能丟。
三、戰爭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先進性
一個國家能不能產生先進的軍事思想,要受本國的經濟條件和科技發展影響,然而更重要的還是戰爭實踐、政治制度、國際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反過來說,一個國家的軍事思想是否先進,就要看它是否能揭示戰爭的一般規律,反映出時代特點。
歷史表明,技術先進的國家並不一定就有先進的軍事思想。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產生於春秋末期的吳國,而吳國在當時群雄並立的各國中恰恰是較弱小的國家。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軍事力量最強,英國經濟實力最強,可是兩位軍事理論的泰斗——寫出《戰爭藝術》的是瑞士人約米尼、寫出《戰爭論》的是德國普魯士人克勞塞維茨,既不是法國人也不是英國人。正如毛主席過去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自從資本主義出世以後,就把世界上的事情連成一體了。當今世界日益連為一體,使某些落後國家也能在豐富的軍事鬥爭中,通過自身的實踐,加上借用他人的經驗,象科學家牛頓所形容的那樣,用「站在巨人肩上」的方式,產生先進的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先進性,還體現為它是革命階級在社會大變革時代的偉大創造。歷史證明,新興的階級朝氣蓬勃,能創造全新的思想。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創立時,出現了孫子這樣傑出的軍事家及其理論思想。在歐洲,也是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後出現了克勞塞維茨和約米尼等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正是在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奪取政權時,產生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古今中外優秀軍事思想之大成者。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毛主席從率領秋收起義八九百人的隊伍上井岡山,用了20多年就奪取了全國勝利,而且集統帥和軍事理論家於一身,這一偉大成就是極其了不起的。
毛主席的軍事理論成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在國際上也令世界上任何有識之士敬佩。以韓戰為例,許多軍事評論家認為,從世界大戰略的高度看,這場戰爭其實也是史達林、美國總統杜魯門、毛澤東三巨頭鬥法鬥智斗勇。這三人中間,史達林、杜魯門都犯了嚴重的錯誤。史達林在韓戰爆發前沒有估計到美國會介入,當北韓人民軍在深入南韓遭到後路被截斷的失利後,又不敢以實力干預,這是在國際戰略全局上的一個大錯。杜魯門則錯誤地認為中國不會參戰,讓美軍向三八線以北推進,也造成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慘敗。相比之下,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指導最為高明。
正由於中國國內外戰爭實踐證明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性、先進性,毛主席在世時他的偉大思想就受到世界上許多人的讚譽。如,自杜魯門以來的美國13位總統都在讀毛主席的書。再如1957年毛主席去莫斯科參加61國共產黨、工人黨首腦會議,當時的蘇聯對毛主席接待規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大會期間所有發言人都在講台前站著講話,唯有毛主席坐著發言。每天開會所有國家的領導人都要提前到場,唯一毛主席最後由赫魯雪夫陪著入場,其他各國領導人要起立鼓掌歡迎,赫魯雪夫每次還要讓毛主席走在他前面。
這種威信,不是靠人為的大樹特樹建立起來的,是靠自己的成就向全世界顯示的。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後、四分五裂的大國里,毛主席領導革命戰爭取得那樣偉大的勝利,勝利後又敢在朝鮮與美國等多國交手,並能戰而勝之,軍事理論和實踐的科學與正確,為舉世所公認。就連我們的的敵人,也不能不敬佩。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國際各國高層和軍事院校興起了一股研究毛澤東的熱潮,毛澤東軍事思想更是研究的重點。當年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基辛格,都是研究毛主席的專家。尼克森等人也都注意讀毛主席著作。這些美國人的世界觀自然與我們共產黨人完全不同,不會贊成毛主席的偉大事業,然而他們對於毛主席的治國安邦成就和偉大的軍事理論,都是極其推崇的。
毛主席軍事思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不僅有光輝的過去,同時又是一個開放的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科學體系,從而能保證其科學性和先進性。建國後,毛主席本人對他自己提出的許多原則就進行過創新。例如,毛澤東在國內戰爭中長期反對打拚消耗的陣地戰,並說過「陣地戰對於我們基本上是無用的」。可是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運動戰結束後,毛澤東卻贊成在三八線附近搞長期的陣地戰。抗美援朝陣地戰時期的作戰形式與當年江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那種「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差不多是一樣的,就是和美國長期拼消耗。可是環境和條件變了,彼時的錯誤此時就變成了正確,中央蘇區時,根據地人口不過三百萬,國民黨統治區卻有幾億人,拼人力消耗紅軍拼不起。可是到了朝鮮戰場,我國的人口卻比美國多得多,拼人力消耗美國卻受不了,所以不得不以談判妥協的方式結束戰爭。
毛澤東軍事思想,概括地就是:其鮮明的民族性,是別的思想不能取代的;已被國內外戰爭實踐驗證了其先進性,所以要永遠地堅持下去;它是一個開放的科學體系,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就能夠在堅持其基本理論原則的前提下,對其運用方式方法能夠進行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
著名軍事戰略專家高東廣 張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