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遵遠,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安徽金寨幹部學院副院長。)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先後於1953年2月20日--21日、1958年8月15日、1958年9月16日--20日、1959年10月10月27日--28日、1961年7月12日、1961年11月14日六次視 察安徽。
從關心長江、淮河的水位到提出「把淮河的水調一部分到長江來」的設想;從「沿途一望,生氣蓬勃」到乘坐敞篷車接見20萬合肥群眾;從兩次視察馬鞍山鋼鐵廠到「江南一枝花」譽滿天下;從付錢購買碭山梨到專門聽取「責任田」、黨政機關幹部下基層等情況彙報......充分表現出一代偉人毛澤東對安徽人民和安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厚感情和熱切關懷。
一、心系基層冷暖
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從武漢乘「長江」艦順水而下,開始了巡視長江的水上歷程。毛主席此次巡視長江,主要是解決長江防洪、南水北調、北煤南運問題,為長江的開發和利用做出規劃,讓長江在新中國工業建設中發揮潛力。出發前,毛主席沒有向沿途各省打招呼,也沒有通知地方負責人迎送。
2月20日晚9時,「長江」艦過九江到達安慶,停靠安慶港碼頭。為了了解防洪和沿江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等情況,毛主席讓工作人員電話通知安慶地委書記傅大章和安慶市委書記趙瑾山到「長江」艦上談話。談話之後,毛主席仍然沉浸在對長江能源、水源、水上交通的設想和規劃之中,繼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這一夜,毛主席就在安慶宿於「長江」艦上。
21日中午,毛主席在傅大章、趙瑾山等陪同下,上岸察看江堤。傅大章彙報說:「長江在安慶上下400多公里的一段,由於國民黨不顧人民死活,長期不作治理,造成江岸崩塌嚴重,甚至有的區段快要與後面湖泊相通了。」毛主席當即指示:「你們要像治理黃河一樣,設法把長江控制住。」毛主席詳細了解了安慶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他一邊遠眺矗立在長江岸邊的振風塔,一邊詢問宜城和迎江寺名字的由來。
隨後,「長江」艦啟程向蕪湖進發,傅大章、趙瑾山隨同前往。毛主席漫步在艦甲板上,看著波濤翻滾的長江與水利專家進行深入探討,指出:「要馴服這條長江,一定要認真研究啊!」毛主席問傅大章:「淮河的水位比長江的水位高多少?」聽過傅大章關於淮河與長江的水位情況彙報後,毛主席說:「最好把合肥附近的將軍嶺切開,在洪水季節把淮河的水調一部分到長江來,以減輕淮河下游的壓力。」
此間,毛主席還深入了解了安慶地區的土地改革情況,切實關心農民的利益以及面臨的困難。同時,還詢問了陳獨秀家人的情況。
「長江」艦駛到蕪湖後,毛主席只是在艦上稍事休息,便繼續他的行程。
1958年,毛主席在安徽視察。
1958年9月16日--20日,毛澤東主席第3次來到安徽視察。20日下午,毛主席視察馬鞍山鋼鐵廠後指出:「馬鞍山條件很好,可以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因為發展中型鋼鐵聯合企業比較快。」毛主席這一高瞻遠矚的論斷,是經過實地考察、聽取彙報,根據馬鞍山地區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等特點,結合當時國家經濟實力等客觀情況作出的,吹響了加快建設馬鞍山鋼鐵工業的號角。
1959年10月27日--28日,毛澤東主席第4次來安徽視察時,先後視察了省委機關鋼鐵廠、合肥市郊區蜀山人民公社、含山縣長崗公社等單位,並再次視察了馬鞍山鋼鐵公司。此後的1962年2月,毛主席在《關於〈政治經濟學〉一書的講話》中指出:「馬鞍山鋼鐵廠附近有煤有鐵,條件好得多,從1958年開始注意建設,現在已經有了很快發展,以後還會更大發展。」 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馬鞍山鋼鐵公司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極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1964年,一個年產24萬噸鋼、17萬噸車輪、3萬噸輪箍的車輪輪箍廠在馬鞍山鋼鐵公司建成,結束了我國長期依靠進口車輪、輪箍的歷史。1966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對馬鞍山鋼鐵公司「江南一枝花」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從此,「江南一枝花」譽滿天下。
1961年7月12日,毛澤東主席第5次視察安徽。這次是毛主席到南方視察,途經蚌埠,在蚌埠火車站工作車廂里,他專門聽取了曾希聖關於安徽農村實行「責任田」的情況彙報,並明確指示:「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如果責任田確有好處,可以多搞一點。」由於他的表態,安徽推行的定產到田、責任到人、全獎全賠的辦法才得以短暫實踐。
正是由於毛主席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默許安徽對農村生產改革的先行探索,才使得「責任田」深入人心,安徽人民才在農村生產改革上留下了珍貴的火種和寶貴的經驗。這一火種和經驗,推動了安徽在全國率先創立「大包干」、推行農村改革的輝煌實踐。
1965年11月14日,毛澤東主席再次停車蚌埠,約見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等人彙報工作,並對安徽黨政機關幹部下基層以及如何開展群眾工作,作了明確指示。這是毛主席第6次視察安徽。
當李葆華向他彙報安徽黨政機關幹部下基層情況時,他指示:機關可以留三分之一的人工作、三分之二下去。談到機關工作方法時,他說:只有一般號召,沒有具體指導;只有領導核心,不與群眾結合;只到群眾中去,不從群眾中來,是不行的!只剩光杆,怎麼能領導呢?聽到糧食徵購情況彙報後,他又叮囑:你們不要調8億5千萬斤嘛,給中央少調一點。要穩,不要冒失,要藏糧於民。得知安徽災民口糧標準超過中央規定的標準時,他才放下心來,表示讚許。
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安徽省博物館觀賞金寨縣群眾培育的72公斤特大茯苓。
二、親切接見群眾
1958年9月18日夜,在毛澤東主席第3次視察安徽期間,陪同他來皖視察的張治中和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來到他的住處,向他請示:「合肥人民知道主席來了,都想見見您。」毛主席當場答應:「我難得到合肥來一次,可以同合肥人民見見面。」這一特大喜訊在合肥傳開後,人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19日,來自工廠、商店、學校、街道、機關和郊縣有組織的群眾和部隊官兵陸續排列在合肥市金寨路、長江路、勝利路兩側,迎候偉大的領袖。下午2點15分,65歲的毛主席在曾希聖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車,向火車站出發。毛主席身穿銀灰色風衣,頻頻向歡呼的群眾招手致意。少先隊員揮舞著彩綢,年輕的姑娘搖動著花束,大學生們揮動著三角旗,演員們載歌載舞......
那一刻,許許多多的人激動地流出了幸福的熱淚。將近
10里的長街,排列著20萬群眾,車隊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才到火車站。毛主席和處於極度興奮中的合肥市民告別後走進火車站,很多群眾又跟著擁進站台,擠到專列車廂旁。毛主席幾次從車廂里走出來向大家招手致意。每一次露面,都激起一片更加熱烈的歡騰。將近3點,專列才駛離合肥向蕪湖進發。負責保衛工作的公安部長羅瑞卿長舒了一口氣,他說:像今天這種夾道歡迎的做法,是主席外出視察的第一次破例。
三、嚴格要求自己
1958年8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南巡返京途中停車碭山火車站,同碭山縣委書記劉欽等人進行交談,詳細詢問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這是毛主席第2次視察安徽。當時,他對食堂問題高度關注,他想知道有關食堂的真實情況,便問:食堂是常年好,還是農忙好。劉欽當即回答:食堂還是農忙好。
歷時一個多小時的座談會結束後,劉欽代表群眾送上一筐梨,並說:「我們這裡屬黃河故道,土層厚,為酥梨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毛主席指示:「你們這裡的土壤適宜栽種梨樹,今後要大發展。」並讓隨行人員支付梨錢。劉欽執意不收,毛主席認真地說:「不付錢那可不行,我們付了錢以後吃起來才感覺香,有味道。」在場的同志深受教育、倍受鼓舞。
1958年9月,江淮大地林木蔥鬱,到處生機勃勃。16 日至20日,毛澤東主席對安徽進行第3次視察。16日,一艘從武漢開來的「江峽號」輪船行駛至安慶西南的楊家套江面。船靠安慶碼頭後,毛主席直奔安慶第一中學和安慶鋼鐵廠視察,接著又趕往合肥。晚霞映紅天際時,他乘坐的灰色吉姆車在合肥稻香樓賓館西苑平房前嘎然停下。住下後,毛主席就讓秘書請來省、市負責人和賓館的接待人員,同他們「約法三章」,說:「第一、別人不要請我們吃飯;第二、我也不請你們吃飯;第三、按伙食標準用餐,不喝酒。這三條,希望大家能監督我們。」
深夜,萬籟俱寂,西苑平房的窗口還亮著燈光。毛主席不顧旅途勞頓,仍然在伏案工作。他在給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的信中寫道:「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是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似較適宜,以為如何?」這是對江淮兒女寄以厚望,也是對安徽各級幹部的鼓勵和告誡。
17日,毛主席來到省博物館參觀安徽省工農業展覽。毛主席望著掛在展廳的佛子嶺、梅山、響洪甸、陳村水庫分布圖,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饒有興趣地詢問了淮北河網圖上的各種標記。聽了彙報後,他讚嘆地說:「大工程!明年開全國黨代表大會時,你們應該把這張圖掛到北京去。」毛主席精力充沛,興致很高,用了近 3 個小時的時間,參觀了工業、農業、礦產、輕工、交通、歷史、文物、衛生等21個陳列館。臨走前,毛主席作了重要指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
毛澤東主席對安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關懷和指導,對安徽人民的感情與牽掛,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著安徽人民不斷創造新業績、譜寫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