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在一所小學做了10年的班主任,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在一二年級學習很「佛系」的孩子,進入了三四年級後,學習如魚得水,越學越好。反觀那些經常刷題的孩子,上了三四年級後卻遭遇了「滑鐵盧」。
上了高年級後,學習內容的範圍變廣了,難度也加深了,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越學越輕鬆,有的卻越學越吃力呢?
一番了解之後,表姐才知道,原來這些孩子的父母在小學六年,尤其是在最初的3年里,都陪孩子偷偷乾了3件事,怪不得越學越優秀。
1.閱讀
據表姐所觀察,在她教過的學生里,有幾個孩子特別熱愛閱讀,平常沒有特別努力,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慢慢顯示出強大的學習能力。
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很多科目跟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很強的關聯性。
就拿數學來說,低年級只要掌握計算方法就能做題了,但是上高年級之後,需要進行思考的內容逐漸多了起來,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很好,那他就能更輕鬆地提取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快速解題。
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小學生每天閱讀10分鐘,學習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大量閱讀可以接觸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搭建強大的知識庫,為以後更高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於識字不多,還沒具備閱讀能力的孩子來說,自個兒讀完整本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上了小學後,父母也要陪著他一起讀。我們可以讓孩子先讀一頁,然後自己念給他聽,再慢慢地增加頁數。
2.閉環學習
現在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多學一點,不少家長會考慮給孩子報課外班。
但表姐認為完全沒必要,只要完成學習閉環,幾乎就能知識吃透了。那些剛開始表現得不那麼驚艷,到了高年級逆襲成學霸的孩子,不會錯過學習的每一個環節:
課前預習
預習可以提前感知教材,了解下一堂課所涉及的知識點,為第二天上課掃除障礙。聰明的父母會引導孩子把重難點、易錯點標記好,比如預習語文時,把課文里出現的生字、生詞,以及不太理解的句子標出來。
上課做筆記
帶著問題去聽課,把老師所講的知識重點或者思路,用關鍵詞記下來。不少老師上課喜歡提問題,或給出提示,比如「請注意……」,「同學們把知識點記一下……」,課堂上的重難點一般都分散落在這些地方,有智慧的家長都會引導孩子注意這些細節。
寫作業
做題的重點是鞏固未掌握的知識,掌握解題思路。所以會學習的孩子,會先簡單複習老師講過的知識點,再挑幾道典型的例題來做,看看考的是哪個知識點, 尋找解題突破口。
複習
先把老師所講的內容在腦海里過一遍,然後一邊整理筆記,一邊複習:用自己的話,把知識脈絡梳理清楚,在後再看看哪些知識點容易混淆、易錯,哪些內容似懂非懂,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麼學不紮實,怎麼改進。
註:複習的最佳周期——學完立即做第2天第3天1周後學完一個單元後第2個月後。
3.寫日記
「孩子看過很多書,也去過不少地方,見識不少,但一提筆就卡殼,寫起來作文沒有章法。」教學的這些年來,表姐發現那些寫作文信手拈來的學生,一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了。
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語文的學習,就是多讀多寫多練,無他。
寫作一直是學生的重頭戲,小學一二年級就有看圖寫話了,三年級就要寫300-400字的小作文,六年級要寫400-500字。
如果孩子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別說一篇結構完整的小作文,就想一句話寫順也有難度。
看圖寫話,是1-2年級非常重要的一個訓練項目。寫日記是非常不錯的訓練方法。
要想把一個事寫透寫明白,孩子在寫的過程中就要不斷地斟酌字句,調動在課堂上和生活中學到的詞句和知識去表達,經過刻意練習之後,孩子就越寫越上手了。
還有就是,寫日記需要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才有東西可寫。堅持寫日記,把有價值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無形中就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屆時寫起作文就得心應手了。
開始寫日記,不少學生都不知道怎麼開始,家長也不知道怎麼去引導。其實只要掌握好方法,每天寫一篇百字日記還是很容易的。
首先家長要準備一本看圖寫話的教輔給孩子。寫作文好的孩子,都是練出來的。讀一二年的時候,我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學生,直到在三年級的期中考試我寫出了一篇好作文,老師才看到了我,本來我是沒有機會去參加競賽的,可是因為我作文寫得不錯,整體成績也過得去,班主任就讓我去了。
其實我那篇作文寫得很一般,要求寫的是「最美的人」,別的同學都是寫外形美,而我寫的是「內在美」,著重去刻畫一個人的良好品格,因此而獲得了高分。
當時之所以能想到這個切入點,是因為我看了作文教輔書的很多優秀範文,在那個學費都交不起的年代,有一本這樣的課外書是非常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