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1歲前,那些一哭就被抱起的孩子,長大後修養普遍都很好

2023-12-06     美媽很帥

原標題:李玫瑾:1歲前,那些一哭就被抱起的孩子,長大後修養普遍都很好

表妹是一名教師,懷孕的時候就計劃好,讓婆婆過來幫忙帶三年。事情確實按計劃走了,婆婆過來幫忙帶娃,她白天上班,晚上把寶寶帶回來。

可是好日子沒持續多久,兩個人就因為「寶寶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這件事大吵了一架。

婆婆認為,「孩子一哭就抱,會把他寵壞,變得越來越依賴你,到時幹什麼都要抱著,很麻煩。」

表妹卻說,「孩子出生後,只有一個本領,就是哭喊。他不會說,只能用哭來表達訴求。孩子哭鬧一定有原因,要立即把他抱起來。」

可是無論怎麼勸說,婆婆就是不聽,依然我行我素。她想過辭職自己帶孩子,但是現實很殘酷,她不去上班,家裡的收入減半,很難維持現有的生活質量。如她所說,婆婆啥都好,就是有點固執,不聽人勸,問我有啥法子能說服她婆婆。

我先給結論吧:在嬰兒期,寶寶哭鬧要立馬抱起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1歲以內,如果撫養到位的話,他的性情會很平和。經常哭的孩子,和一抱起來就不再哭的孩子,成年後的脾性,有很大的差別

小寶寶還不會說話,他的非語言系統和語言系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連接上來,無法具體表達哪裡不舒服,也許是餓了,也許是排泄了,也許是腹部脹氣了,也許是穿得太多了,也許是受到刺激了……

所有的這些情緒或需求,只能通過哭來表達,你過來及時與否,決定著他痛苦的長短

不少研究數據顯示,那些聰穎而善於調控情緒的人,自主神經系統(也叫迷走神經)的潛意識能力都非常穩定,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擁有這種品質,得益於父母早年撫養時,給予他溫和而親切的回應

哭聲是嬰兒的警報器,寶寶哭泣了,說明他有需求了。

如果每一次哭泣,你都能及時地回應他,那麼慢慢地,他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建立起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你抱起寶寶那一刻起,彼此肌膚相觸,孩子的大腦分泌內啡肽和催產素,這些激素能讓人產生幸福奔涌而至的感覺,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大腦的主業是生存,當孩子內心覺得安全了,他才會積極向外探索,這是我們家長最樂意看到的。一個喜歡主動探索,勇於挑戰的人,他的學習能力肯定不差,上學後成績名列前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面對寶寶的哭聲,如果你不聞不問,任由他哭泣,那他的大腦始終處於警覺狀態,自然就沒有剩餘的資源去探索周圍的環境了

這時你會發現,孩子1歲後反而更加粘人膽怯,你一離開他的視線就哇哇大哭,進到新的環境更是局促不安到極點,上幼兒園了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兩種撫養模式,孩子成年後的表現截然不同。

那些嬰兒期一哭, 就能得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整個人是鬆弛的,修養普遍都很好。他善於調控情緒,也善於理解他人的想法,別人發脾氣他不會跟你急,頂多看著你,等你說完了再有理有據地跟你談,跟他相處,會感覺非常舒服

相反,那些老在床上哭,安全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成年後人可能很好,做事也認真,待人也很真誠,但是脾氣急躁,遇事著急忙慌的,如果你有一個什麼事,突然不理解他了,馬上就吼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4bee8c650c905a0764484825c82d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