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噓的真相,鞠躬盡瘁又如何,諸葛亮從來都不是他的真愛!

2020-06-16     我獨沉吟

原標題:令人唏噓的真相,鞠躬盡瘁又如何,諸葛亮從來都不是他的真愛!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言下之意是劉備對他委以重任,言聽計從,可惜生不逢時,無法輔佐劉備一統天下。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確實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些話,但那恐怕只是發自兩人「蜜月期」的感慨。倘若拿史料來印證,我們反倒會發現,劉備與諸葛亮的契合度遠沒有想像中的高。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備晚年興兵伐吳,大敗於猇亭。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一嘆,已然挑明劉備最為親信之人乃是法正,而非諸葛亮自己。

那麼,在法正未受寵之前,劉備的最愛總該是諸葛亮吧?然而,也不是。

這一點,從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之初的人事安排便可管窺一二。當時,留鎮荊州的是諸葛亮,隨劉備一同入蜀的卻是龐統。

你把老婆留在家裡,和情人出去旅遊,然後昭告天下說你最愛的是老婆,有人會信嗎?這個比喻雖然並不十分貼切,但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劉備之所以攜龐統一道入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更喜歡和龐統在一起。

不過,一開始劉備其實是看不上龐統的,或者說他壓根沒正眼看過龐統。

赤壁之戰後,南郡太守周瑜憧憬著為孫氏打造「極盡長江」的霸王之業。他將頂著「南州士之冠冕」光環的龐統延至帳下,擔任功曹從事。

筆者曾經提到過,功曹這個職務相當於太守助理兼人事主管,權限非常的大。委事於功曹,在當時可以說蔚然成風。不少太守都樂於請一位牛叉人物當功曹,委以政事,自己則甘作傀儡,不但輕鬆,還能博得知人善用之名。

當然,鑒於南郡位於前線,加上周瑜自身能力斐然,龐統的權力倒不至於太過誇張,但「身居要職」四個字絕對是當得起的。周瑜病故後,龐統曾親自扶靈送葬至東吳。

孫權將南郡交給劉備之後,龐統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紙調令將他外放去了耒陽擔任縣令。不升職倒也罷了,這等於變相降級啊,教心高氣傲的龐統如何能夠接受。不久後,他竟因為「在縣不治」而被免職。

龐統的免職一方面固然與他的不爽有關,但從另一方面看,或者也說明他對基層工作並不適應。正如魯肅所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

在魯肅和諸葛亮的共同建議下,劉備才決定見見龐統。沒想到兩人見面後,談得甚是愉快。於是劉備「大器之」,立即便讓他做了治中從事,之後又拜為軍師中郎將,要知道當時諸葛亮的職務也是軍師中郎將,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強調劉備對龐統「親待亞於諸葛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龐統後來居上的態勢。

劉備當然信任並重用諸葛亮,讓他督三郡賦稅,這擔子當真不輕,但結果就是劉備和諸葛亮成了「異地戀」,與之朝夕相處的人則變成了龐統。

這種分工固然有諸葛亮較龐統更能深入基層,更勝任地方治理工作有一定的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許還是因為龐統「善談」——也就是會耍嘴皮。

在劉備眼裡,諸葛亮不是不好,只是現在的諸葛亮已經不再是隆中對的那個諸葛亮了。不單是劉備對他的感觀在變化,諸葛亮自己或許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如果說隆中對時期的諸葛亮長於務虛的話,如今的諸葛亮卻是越來越務實了,務虛的人換成了龐統。諸葛亮負責籌集軍糧,龐統負責為劉備打雞血,輸送精神食糧。

筆者甚至有種惡意的猜測——儘管臥龍與鳳雛齊名,但龐統其實遠不如諸葛亮來得踏實。攻打益州,重要的將領全都安然無恙,偏偏是龐統身中流矢而亡。是他疏於防範,還是他對戰場環境適應不夠,又或者他太過輕佻而導致身體過於暴露?

這些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我們只知道,龐統的死讓劉備很是傷心,不過很快就有人頂替了他的位置——那就是法正和彭羕。

這兩位都是劉璋主政時期不得志的人,受到劉備青睞之後,變得囂張跋扈。對於彭羕,諸葛亮還能到劉備面前參他幾本,但法正卻因為功勳卓著,以至於連諸葛亮也要讓他三分。

諸葛亮的職務雖然隨著劉備勢力的擴張而一直在升遷,但他的角色並沒有發生變化。劉備領兵在外時,諸葛亮要為他打理好後方,而隨行人員的名單中,卻永遠都沒有了他的位置。

建安二十年,劉備不顧漢中局勢而率軍去爭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征漢中,章武元年征東吳,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我們都不曾看到諸葛亮的身影,甚至連一句建議也沒有。

或許有人會說,劉備這叫知人善用。但如果我們看看劉備帳下一眾文武將層出不窮的矛盾,看看麋芳和孟達的叛逃,看看關羽、劉封和彭羕的死亡,看看廖立和李嚴的被廢,恐怕我們真的很難得出劉備知人善用的結論。

在劉備手下,諸葛亮頂多也就實現了一半的職場理想,甚至可能還不到一半。一個有些諷刺的事實是,自比管仲、樂毅的他,在赤壁之戰後的許多年裡,幾乎完全遠離了戰場。諸葛亮或許是劉備的管仲,但絕不是樂毅。

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終於擺脫了桎梏。可惜的是,劉備留給他的,並不是隆中時所設想的兼跨荊、益的理想形勢,而是國弱民乏,偏安一隅的困局。

即使是這樣的局面下,諸葛亮仍然完成了平定南中、兵出祁山、圍攻陳倉等一系列軍事行動。其執政期間,始終對曹魏採取高壓態勢,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這在劉備時代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倘若真有明主相托,以諸葛亮的才能,又何至於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下場。

惜乎!孔明未得其時,亦未得其主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_6DvHIBnkjnB-0zAd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