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稱孫策為「瘋狗」,他讓孫氏在江東的舊恩變成了新仇!

2020-06-14     我獨沉吟

原標題:曹操為何稱孫策為「瘋狗」,他讓孫氏在江東的舊恩變成了新仇!

「猘兒難與爭鋒也」——這是孫策生前,曹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猘,狂犬也。

曹操那句話換到現在,大概就是:「這條瘋狗,太兇了,沒辦法……」

孫策有多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為報父仇,孫策投在袁術帳下,有一次,他手下一名騎士犯了罪,逃入袁術營中,躲在馬廄里。孫策先讓人把這騎士給斬了,完事了再到袁術那裡謝罪。

結果袁術不但沒怪罪他,還說了句:「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也?」

這一年,孫策年僅十九歲。

從此軍中人人畏憚。殺人立威,也成了孫策慣的手段。

孫策之所以要表現得如此強勢,主要是因為他急於獲得袁術的重視,從而擁有自己能夠支配的轄區和軍隊。而推動孫策達成這些目標的最主要動機就是復仇。

孫策復仇的對象自然是殺父仇人劉表、黃祖。這一點,在當時應該是人盡皆知的。袁術顯然很清楚孫策投在自己帳下的目的,他對孫策的欣賞恐怕更甚於當年對孫堅的賞識,常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儘管打心眼裡喜歡孫策,但袁術用他的使用是非常小心的,甚至不惜爽約,也不讓孫策壯大得過快。比如他曾經許諾讓孫策擔任九江太守,但結果卻任命了來自的陳紀。

不過孫策心裡也很清楚,袁術手底下這幫人戰鬥力太渣,自己總會有機會的。沒多久,機會果然來了。

這年冬天,徐州牧陶謙死了,袁術環顧四周,發現形勢不是一般的好。兗州地盤上,曹操正和呂布打得不可開交,冀州、青州,袁紹和公孫瓚也呈纏鬥之勢。於是趕緊喊話——都別動,我的!

儘管袁術志在必得,但徐州人士卻不買他的帳,而是一致決定迎豫州刺史劉備來接管徐州。在得到袁紹的首肯之後,劉備在麋竺、陳登等人的支持下接過了徐州牧的印綬。

袁術自以為入主徐州是十拿九穩的事,甚至都自稱「徐州伯」了,結果卻被人家摘了桃子,於是氣急敗壞的要舉兵討伐劉備。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打仗,沒有軍糧怎麼行,於是袁術開始向各郡攤派任務。

廬江太守陸康接到的任務是三萬斛,當然,為了不引起反感,表面工夫還是要做的,袁術的話說得好聽,這些糧食不是白要,是「借」。

陸康也不是傻的,這肯定是有借無還了,思來想去,還是決定不借。這就把袁術給惹火了,不聽話是吧,給老子打!

派誰去呢?當然是孫策。

要說這陸康,應該和孫堅是有點交情的,兩人不僅是吳郡同鄉,而且都是由揚州刺史臧旻舉薦出仕。陸康的侄子在擔任宜春長期間為賊所攻,是孫堅去解的圍。

大概正是因為有這層關係,孫策在受周瑜之邀遷居廬江後,很自然就會想到要拜會一下陸康。然而,不知是何緣故,陸康本人竟避而不見,只是派主薄接待了一下。這件事讓孫策一直懷恨在心。

所以,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不排除了自靠奮勇的成分。當然,僅僅因為對方慢待了自己,便動了殺機,孫策的暴戾亦可見一斑。

不過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袁術再次許諾,如果拿下廬江,太守就是你孫策的!

儘管史書上記載稱廬江「受敵二年」才被攻下,但其實計算方式很有問題,興平元年打到興平二年就可以說是「受敵二年」了,而實際上孫策出兵時已是興平元年秋冬之際,考慮到他興平二年拿下廬江後又渡江作戰,因此孫策攻廬江的實際時間應該不會超過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袁術帳下的吳景、孫賁還在與劉繇(袁紹任命的揚州刺史)開戰,孫策手上的兵力應該並不算多,但他仍然完成了最不好打的攻城戰。

廬江淪陷後不久,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的陸康發病身亡。不過袁術再次食言,廬江太守之職並沒有交給孫策,而是給了劉勛。

袁術這個安排應該還是有自己的考量的。陸康雖是病故,但歸根結底,還是死在孫策手裡,而且其宗族百餘口,死者將半,這就使得孫策在廬江民憤極大。另外廬江與江夏相鄰,孫策若是領了廬江太守,恐怕只會一門心思想著與劉表開戰,但對忙於東線作戰的袁術來說,在此時去招惹劉表這樣的對手絕非明智之舉。

倍感失望的孫策並不氣餒,東線戰事的膠著讓他看清了袁術的無能。於是一個新的計劃在孫策的腦海中形成了,他前去遊說袁術,說孫氏在江東有舊恩,希望能夠讓自己去協助舅舅吳景對橫江作戰,並順勢到江東招募士卒。

孫策甚至誇口稱自己能在江東募得三萬人,助袁術掃平天下。袁術當然知道孫策對自己有怨氣,也知道孫策心裡的小算盤,只不過他並不覺得孫策能夠在江東立足。或許是想挫挫孫策的銳氣,袁術最終點頭應允,殊不知這一放手,江東的大小勢力即將迎來滅頂之災。

首先感受到孫策鋒芒的並不是江東勢力,而是袁術本人。孫策自壽春出發時,不過千餘人,才走到歷陽,隊伍就陡然擴張到五六千人之多。

到達前線後,孫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取了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並以牛渚營為依託,大敗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等人,先後斬首一千五百餘級。

孫策軍勢大振,以至於「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孫策年紀雖輕,卻深諳恩威並施的道理,他一面約束部曲,不得劫略,一面「發恩布令」,宣告諸縣:凡是劉繇、笮融部曲來投降的,一概不予問罪,願意從軍的統統歡迎,凡是家中有一人從軍,即可免除賦稅,不願意從軍的,也絕不強求。由於政策得力,孫策很快就將軍隊擴充至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

拿下丹楊之後,孫策滿以為家鄉吳郡會望風而降,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孫氏所謂的舊恩早已煙消雲散,等待他的,是鄒他、錢銅、王晟、嚴白虎一眾勢力的嚴陣以待。

孫策被激怒了,他的回應只有一個字——殺!

其中前合浦太守嘉興人王晟,與孫堅有升堂見妻的情誼,但孫策愣是殺盡其諸子兄弟,如果不是吳老夫人求情,王晟這條老命也要不保。至於其他那些沒有交情的,統統滅族!

嚴白虎被孫策的心狠手辣嚇破了膽,躲在城裡不敢出戰,還派了弟弟嚴輿前去請和。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更何況嚴輿是來請和的,按理說孫策不應該為難他才對。然而,孫策卻象踩死一隻螞蟻般結果了嚴輿的性命。

《吳錄》記錄了這場殘酷而血腥的會面:

輿請獨與策會面約。既會,策引白刃斫席,輿體動,策笑曰:「聞卿能坐躍,剿捷不常,聊戲卿耳!」輿曰:「我見刃乃然。」策知其無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

嚴輿也是頗有勇力的人,然而面對孫策,卻心生膽怯,最後被孫策用手戟擲死,其過程簡直令人不寒而慄。而之後孫策殺隱士高岱、方士于吉和吳郡太守許貢,更是暴露了他的嗜殺成性,以及近乎變態的人格。

正如孫策所言,他的長處在於「決勝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而不是舉賢任能。「瘋狗」般的孫策,硬是在群雄林立的局面下,撕咬出了一片天地。他的殘暴,一方面確實產生了巨大的震懾,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樹敵太多。加上他舉止輕佻,好以身赴險,為他日後遇刺埋下了伏筆。

孫策的早逝,對孫吳勢力來說既是一種損失,是一次新生的機會。畢竟,純粹靠暴力手段來維繫統治,終歸是難以長久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v2QsnIBnkjnB-0ziW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