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為什麼不作抵抗就投降東吳?呂蒙完美詮釋《孫子兵法》

2020-06-19     我獨沉吟

原標題:糜芳居然不作任何抵抗就投降東吳,誰給了他這麼大的膽?

建安二十四年,趁著關羽北攻襄樊,東吳從背後狠狠捅了一刀,南郡、零陵、武陵、夷陵盡數失守,關羽被誅,劉備勢力被清除出荊州,隆中對兼跨荊、益的設想就此徹底落空。

在這場戰役中,公安守將士仁、南郡太守糜芳先後繳械投降,是東吳得以長驅直入的關鍵。

尤其是南郡太守糜芳,他作為劉備的大舅子,竟然未作任何抵抗,便將城池堅固的江陵拱手相讓,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但倘若仔細回顧呂蒙等人襲取荊州的全過程,我們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場心理上的較量。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東吳之所以選擇襲取荊州,就是看準了劉備的半個荊州有隙可乘。

乍看之下,荊州的人事安排簡直天衣無縫,關羽千里走單騎,是劉備的死忠,南郡太守糜芳是劉備的舅子。士仁的相關資料雖然不多,但他是廣陽人,看看地圖,廣陽在哪裡?

沒錯,廣陽屬幽州,而且緊鄰涿縣。士仁顯然是劉備的鄉黨無疑,他即使不是劉備早年「用合徒眾」時的元老級人物,至少也該在建安六年之前就已在劉備帳下效力。

雖說諸葛亮、趙雲、張飛都被調到益州去了,但留鎮南郡的這三位不但都是老革命,而且和劉備關係相當密切。劉備搭這麼一個班子,用意自然是很明確的——南郡,不容有失。

然而,這個看似高規格的組合,內部卻並和諧。不論從職務、資歷、能力還是與劉備的關係來看,關羽顯然是三個人當中最突出的那個,當然,他的脾氣也是最臭的。

有句老話叫「一山不容二虎」,可「董督荊州」的關羽和太守糜芳卻偏偏都在南郡,甚至江陵城也是關羽負責修築的。糜芳雖然名義上是南郡太守,但顯然處處受制於關羽。士仁就更不用說了,關羽連馬超、黃忠都看不上,對士仁的態度能好到哪兒去?

但在糜芳和士仁心裡,卻並不服氣關羽。按《三國志關羽傳》的記載: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

關羽在前邊打仗,負責後勤的這二位卻並不盡力相助。這一幕與關羽圍樊城、襄陽,多次叫劉封、孟達發兵相助,但劉封、孟達卻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是何其相似。

董督荊州的關羽儘管譜擺得大,但說話卻不好使,這無疑是非常尷尬的事。那麼,糜芳和士仁到底有沒有資格跟關羽叫板呢?

我們知道,糜芳和糜竺兄弟,是劉備入主徐州的堅定支持者,巨億家財全都押在劉備身上,甚至連自己的親妹妹都雙手奉上,糜竺在陶謙手下便已是別駕從事,相關於州牧的副手,後來曹操又上表朝廷讓他擔任羸郡太守,糜芳也擔任了彭城相,而同時期的關羽則在下邳代行太守事。

再看士仁,如果他果真是劉備在涿縣初起之時招合的那批少年之一,那他的資歷搞不好比關羽都老,因為關羽是流亡到涿縣的,遇到劉備時,劉備已是地方一霸。

曾經平起平坐的同僚,如今卻對自己頤指氣使,不服氣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了。對關羽不滿或許還只是表象,骨子裡,其實是對劉備的失望。

試想,糜芳在建安初期就是太守級別,舍了命跟隨劉備東奔西跑,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己貴為漢中王,而做大舅子的他仍然還是個太守,甚至還只是個虛有其名的太守,上邊還有關羽壓著呢。士仁也是如此,「苟富貴,勿相忘」的典故誰都知道,可周旋三十年只混了個雜號將軍,換作是你,恐怕也心意難平。

劉備集團內部的這種矛盾其實是比較普遍的,導致這些矛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與劉備多次轉移戰略重心,而且擴張過慢,以至於下屬紛紛居功邀寵自傲,相互傾軋。

糜芳和士仁在荊州自然與東吳方面有較多的接觸,何況孫、劉兩家還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甚至不排除糜芳和士仁都屬於親吳勢力,因此其思想波動,是很可能被東吳方面所掌握的。

而東吳正是利用這種心理上的波動,通過威逼利誘,成功突破了荊州的沿江防線。

虞翻就曾直言呂蒙所用的乃是「譎兵」。如果士仁和糜芳能象曹仁那樣示以必死之心,以東吳的攻堅能力,想突破江陵,恐怕真不容易辦得到。

但當呂蒙暗暗收拾掉沿江的屯侯,並藉此給士仁造成城中有內應,城外大兵壓境的假象時,士仁的心理防線瞬間就崩潰了。是啊,面對如此的危局,他有什麼理由要為劉備效死力呢?多多考慮自身安危才是正確選擇啊。

其實這一幕,幾年前已經在荊州上演過一次了。建安二十年,孫權求取荊州不得,於是怒襲荊州,當時兩家還是同盟關係,關羽領兵在荊北對抗曹操,荊南幾乎是不設防的狀態。結果長沙太守廖立望風而逃,桂陽亦失守,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當時劉備已率大軍返回荊州,關羽進軍益陽,孫權急召攻打零陵的呂蒙回師益陽助魯肅對抗關羽。但呂蒙在臨走之前,愣是利用信息不對等,以郝普的好友鄧玄之來遊說,詐稱劉備、關羽分別在漢中和南郡被困,誘使郝普投降。等郝普出城之後,才知道自己上了當,可惜悔之晚矣。

不論郝普、士仁還是糜芳,都無法做到為劉備效死力,這究竟是他們意志不堅,還是劉備用人失察,又或者思想工作做得不到位?這個問題便留待各位讀者見仁見智吧。

其實古人很早就對這種叛亂的情況做出一些防範,比如取質——出征或者鎮守邊境的將士是不可能將家眷帶在身邊的,一些重要將領的家眷甚至宗族都住在都城或准都城。像曹操帳下的李典,就非常自覺地將宗族全都遷到鄴城,以示忠心。

不過考慮到劉備處處以仁義自居,加上糜芳、士仁都是舊人,很可能沒有採取這樣的措施,這就大大地減輕了糜芳、士仁投降時心理負擔。

而且即使他們的家眷都在成都,以他們的資歷,以及他們對劉備的了解,或許也覺得自己的投降不會禍及家人。而且非常不巧的是,眼前就有一個活生生的榜樣——剛剛被水淹七軍的于禁。

同樣是與關羽作戰的將領,龐德選擇了死,而于禁選擇了苟活。作為與曹操出生入死的「五子良將」之一,于禁竟然會投降,這是連曹操也沒想到的。但這就是人性,如果生的機會遠遠大過死,同時生的代價又遠遠小過死,作何抉擇恐怕已無需多問。

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

呂蒙以「譎兵」先後詐取零陵、公安、江陵三地,可謂深得其妙。東吳襲南郡,儘管從表面上看是一次軍事行動,但背後,卻是對人心,對人性的深刻分析和利用。在這一點上,劉備甚至諸葛亮,都遠遠不及孫權和呂蒙。

最後說說關羽為什麼不投降。《蜀記》中倒是記載了孫權曾經有意不殺關羽,但馬上就被身邊的人給否決了,還拿出曹操做反面教材,正是曹操當初放關羽亡歸劉備,結果如今差點被逼遷都。

當然,以關羽的秉性,也是斷然不會降吳的。一來劉備待他不薄,二來關羽恐怕是劉備陣營中,在對吳政策上為數不多的強硬派。在這一點上,他與劉備是一直保持著一致,這大概也是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與東吳一直關係緊張的關羽,寧死不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5UzXIBd4Bm1__Yz1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