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柳城大獲全勝,為什麼不順帶把遼東也收了?

2020-06-20     我獨沉吟

原標題:曹操北征柳城大獲全勝,為什麼不順帶把遼東也收了?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除了魏、蜀、吳之外,其實還有個第四國——遼東國。

當然了,這個遼東國真正建國的時間不長,但長期作為割據勢力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知道,袁紹一度幹掉了遼西的公孫瓚,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丸,也是大獲全勝。但這二位都沒有選擇對遼東用兵,而是征服遼西之後就掉頭走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打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殺人,孫子兵法就曾說過:屈敵之法,全軍為上,破敵為下,攻心為上,破城為下。

曹操打東吳時還特意先寫封勸降信,顯然還是希望能儘量和平解決。所以,對遼東的政策同樣也是如此。只有在遼東表現出不臣之心時,才會兵戎相見。

那麼,我們看一看,遼東的公孫度、公孫康父子當時到底是怎樣一種姿態。

雖然初平元年,公孫度意識到「漢祚將絕」,但也只是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他的目標雖然是裂土稱王,但並沒有立即付諸實施。

曹操後來表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的態度頗為曖昧。自立為遼東侯的他肯定是看不上區區永寧鄉侯的,可這是朝廷的旨意,當時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貿然翻臉,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於是公孫度私下裡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甚至還將漢朝的印綬給封存了起來,但並沒敢翻臉。公孫度死後,公孫康繼位,還曾於建安九年將永寧鄉侯的爵位讓給了弟弟公孫恭,這也印證了當時公孫家其實是接旨謝恩了的。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公孫家族對朝廷表現得若即若離,但相比戰事紛擾的的中原來說,遼東這塊偏遠的彈丸之地,並不值得花費太多的精力。

曹操建安十二年北征三郡烏丸時,其實屬下謀士們也有過順勢遼東的動議,但被曹操給否決了,他甚至還預言,公孫康一定會將逃到遼東的袁尚、袁熙斬首相送,結果卒如其言。小說《三國演義》將這一段嫁接給了郭嘉,弄出個「遺計定遼東」的橋段來,實際上完全是曹操自己的謀劃。

曹操做如此選擇,一方面固然是知道公孫康不敢造次,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懸師遠征,若時間拖得太久,在荊州虎視眈眈的劉備很可能會得到劉表的支持而對許都發動襲擊。事實上,當曹操回師之後,劉表果然後悔沒有趁機出兵,由此也可見,曹操對時間窗口的把握還是恰到好處的。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遼東一帶,甚至整個幽州的人口都較為稀少,公孫瓚和袁紹在遼西連年用兵,對民生的影響非常之大。當時隴右地區還不在曹操的掌控之中,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馬匹的供應,還是非常依賴於幽州,特別是遼東地區的。

後來孫權之所以與遼東眉來眼去,背後自有其戰略邏輯,一方面是希望遼東能牽制魏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與遼東進行馬匹的交易。

養馬是個苦差事,三郡烏丸幾乎滅種的形勢下,如果再對遼東用兵,人口繼續減少或隱匿,勢必會嚴重影響到馬匹的飼養和供應。這對準備收復隴右的曹操來說,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在當時的局面下,只要遼東不反,曹操不但不會用兵,還會繼續安撫。

曹操北征三郡烏丸之後,並沒有選擇出兵隴右,而是旄麾南指,徑向荊襄,一方面當然是考慮到劉備這個戰略競爭對手的危害性遠遠大過隴右的馬超等人,另一方面應該也考慮到對涼州作戰,需要更強大的騎兵才能確保勝算,包括馬匹在內的戰備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加上公孫家族雖然對內實施高壓統治,但對外,尤其是朝廷其實都表現得較為恭順。

事實上,公孫氏稱王,已經是魏明帝時期了,並且很快就被司馬懿剿滅,可見遼東的軍事實力其實是比較有限的,這與其地域、人口都有關係,總之,遼東根本沒有資格與朝廷對抗。一如現在的台灣省,之所以留著不打,主要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AL70XIBnkjnB-0zZ7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