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此人!屈原竟是虛構的歷史人物?大學者胡適的質疑引發激辯

2020-06-26     我獨沉吟

原標題:查出此人!屈原竟是虛構的歷史人物?大學者胡適的質疑引發激辯

PS:碼字不易,加粉更難,各位看官高抬貴手,點個關注,在此先謝過了~~ 祝大家節日快樂

又到端午節,這兩天在朋友圈吃到個大瓜——歷史上根本沒有屈原這個人!

瓜吃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先查查資料。

這一查不要緊,確實讓人嚇了一跳,原來,質疑屈原真實性的人可不是泛泛之輩,而是大有來頭。其始作俑者叫廖平,民國經學大家,康有為之師,而將「屈原否定論」發揚光大的則是大名鼎鼎的著名學者胡適。

1922年,胡適發表《讀楚辭》一文,從質疑《史記》入手,進而質疑屈原的真實性,並認為屈原這種忠臣不可能存在於戰國時期。

沿著這個思路,著名學者,良渚文化發現者——何天行,於1937年發表《楚辭新考》,全方位地否定了屈原的存在,他認為《史記屈原列傳》是劉向父子所作,還將《離騷》的作者判定為淮南王劉安。

至此,「屈原否定論」甚囂塵上。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學者將這個話題重新翻了出來,繼而又流入國內,再度引發了學術界的大討論。今天又有好事者拿來「沒有屈原這個人」說事,不過是繼續炒冷飯罷了。

其實,針對「屈原否定論」的種種觀點,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諸多辯駁。

譬如屈原不見於先秦典籍的問題,其實這不是屈原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先秦典籍匱乏、散失所致。與屈原相類似的例子非常多,象秦國大將白起、蒙恬,趙國的廉頗、藺相如等等,還有大量戰國晚期的人物,其實都不見於先秦典籍。難道我們能隨意斷言他們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嗎?

尤其是大將蒙恬,他與屈原兩人,一個出自賈誼的《過秦論》,一個出自賈誼的《吊屈原賦》,按疑古派的說法,不排除這二位全是賈誼為了寫文章而編造出來的,敢情這賈誼真是吃飯了撐的。

拿「與史無載」來說事,其實是一個治學方式的問題,廖平、胡適都屬於典型的疑古派。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就深受廖平的影響,但書中錯漏之多,結論之武斷,遭到了後世的強烈批評。

胡適其實也有同樣的問題,他生平頗為得意卻又終其一生也只寫了半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就受到了章太炎和柳詒徵的批評,柳詒徵甚至直言其「誣古而武斷」。

疑古派認為《史記屈原賈誼列傳》中,提到了賈誼後人「至孝昭時,列為九卿」,由於這是發生在司馬遷之後的事,於是便一口咬定《史記屈原賈誼列傳》並非司馬遷原作,而是劉向等人的私貨。其實早在唐代,劉知幾便已經指出《史記》在成書之後,後世多有刪節和續補,傳抄時也有竄入其它文字的情況,但這都不影響《史記》的地位。

因為同篇的賈誼傳中出現了可疑的文字,於是質疑包括屈原傳在內的整篇文章的真實性,推而廣之,豈不是整部《史記》都可能是假的,這顯然不是正確的邏輯。

而最重要的是,人們很難解釋,後世學者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動機,需要費如此大的周章,在一部空前巨著中炮製出一個虛幻的人物和事跡,甚至要將《離騷》這樣曠古爍今的名篇列於其名下?

前面提到的經學大師廖平,他生平一大貢獻便是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要知道《傷病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同樣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張仲景是否真實存在,其實也經常被拿出來說事,不過基本上沒什麼影響力,而廖平卻不曾質疑過張仲景的存在。

其實說到底,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之所以對屈原的存在提出挑戰,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傳統忠孝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是反對,是一件屁股決定腦袋的事。

提出質疑是好事,但如何讓自己的質疑站得住腳,甚至提出有力的反證來,卻是要有點真功夫的,而這恰恰是胡適等人的軟肋。

胡適等人口口聲聲說屈原不見於先秦典籍,誰都知道這種說法有苛責古人之嫌,只是礙於其學術地位,經常不知該如何反駁。

但較真的學者卻發現,胡適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屈原並非真的絕跡於先秦諸書。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越絕書》中便有「屈原隔界,放於南楚,自沉湘水」的記載。

《越絕書》雖然是漢代收集整理出來的,但關於屈原投湘水的說法,顯然與當時公認的投汨羅江之說並不一致,學者一致認為這正是《越絕書》並非漢人托偽的實證。

而來自考古的證據,更是直擊疑古派的軟肋。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詔勒賦殘簡十枚,開篇即言「唐勒與宋玉言御襄王前」,雖然未提及屈原,但同時代唐勒、宋玉的存在已是鐵證。

《史記屈原列傳》所記「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絕非虛妄之語。

安徽阜陽出土的西漢初年夏侯灶墓,內有兩片《楚辭》殘句,內容分別是《離騷》和《涉江》,這是現存最早有關《楚辭》的實物,有力地證明了《楚辭》確係先秦作品,此至,何天行關於劉安著《離騷》的妄說已經完全站不住腳。

那麼,《史記屈原列傳》有沒有什麼問題呢?當然是有的,但與胡適等人發現問題便全盤否認不同,歷代的學者不斷地從各個方面來考證和彌補這些問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不過,這些內容過於專業,論證也很繁瑣,這裡就不贅言了。

總的來說,屈原的真實存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了,但端午節吃粽子與屈原並沒有必然的關聯,這一點倒是真的。據學者考證,端午本是吳越先民拜祭龍祖的日子,而粽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也比戰國時的屈原更早。

其實,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來對應著端午節以及端午吃粽子的習俗,除了屈原的故事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說法。

筆者曾經有過一個廣西朋友,他從小就一直認為,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柳宗元。可以想見,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一定還會有別的不同的說法。

只不過屈原的故事流傳得最久、最廣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ga97nIBnkjnB-0zqs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