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 央視原主持人王志:我的職業底色是採訪

2023-09-11   每經影視

原標題:任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 央視原主持人王志:我的職業底色是採訪

王志,曾任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記者、主持人,《新聞調查》記者、主持人,《面對面》記者、主持人、製片人,雲南省麗江市副市長。2012年7月調入中國傳媒大學工作,任校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中央民族大學網站「學校領導」最新信息顯示,王志已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公開簡歷顯示,王志出生於1965年,湖南衡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曾長期在中央電視台工作, 曾任《東方之子》欄目記者和主持人,《新聞調查》記者和主持人,《面對面》製片人、主持人和記者。

據媒體報道,王志主持風格犀利,理性、挑剔但不輕狂的質疑,使王志獲得「非常主持」的讚譽。

2008年10月,受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委派,王志到雲南省麗江市掛職副市長,還兼任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省委宣傳部外宣辦副主任。

2010年結束掛職後,他任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黨支部書記、理事會理事,後任常務副理事長。

此後,他還任職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校長助理。

據學校官網介紹,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1999年、2004年學校先後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進入「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行列;2022年順利進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民族學再次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掛職鍛鍊,一年為麗江招商幾十億

據環球網此前報道,王志在任麗江市副市長期間,為麗江招商引資作出了成績。

2009年,麗江共有149個招商引資項目,省外合作項目80個,到位資金98億多元,比2008年增長94%,超額完成雲南省下達的56億元的任務。重點項目包括麗江市和中國國電龍源集團簽署風力發電合作開發協議,總投資40億元;永勝縣松坪鄉拿到了金額高達7000萬元的整鄉推進項目等。

中國日報2009年曾報道王志在麗江掛職一年後的成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386470095

2008年10月22日,王志抵達麗江,在麗江市副市長的職位上掛職鍛鍊一年,同年11月5日,麗江市下發了市政府領導分工的通知,身為副市長的王志「負責招商引資、審計、政策研究和法制工作;協助分管文化、廣播、電視工作。分管市招商引資辦公室、市審計局、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法制辦公室。」

王志的央視著名主持人的名氣顯然有助於分管招商引資,王志自己也不諱言這一點。此前有媒體報道王志牽線搭橋,和中國國電龍源集團簽署風力發電合作開發協議,總投資額高達人民幣40億元。

當時,麗江市招商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龍源的項目負責人到雲南考察,發現麗江適合風力發電,他們通過央視主持人李瑞英輾轉找到王志副市長,很快促成了這個項目,現在有9個測風塔已經建立起來。這位工作人員說:「王志曾開玩笑,說他要用他那一張熟臉換一些真金白銀進來,他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國慶60周年招待宴會上,每位貴賓面前都擺了一個鮮艷欲滴的桃子,這些上了國宴的桃子就是麗江雪桃,麗江雪桃成了「國宴用桃」,很多麗江市民知道這和王志的大力推介有很大的關係。

2002年,距麗江市約100公里的永勝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重點縣。

永勝縣松坪鄉是王志的掛鉤扶貧點。王志曾三次到這裡考察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松坪鄉拿到了金額高達7000萬元的整鄉推進項目。談起對王志的印象,鄉黨委的羅書記連說「務實」「樸實」:「對伙食一點兒也不講究,就吃我們的職工食堂。」而工作人員還把當時王志過來時的照片珍藏在電腦里,記者看到,照片中王志表情嚴肅,幾乎不見笑容。

以下內容為《新聞與寫作》2021年1期刊發的《從記者到學者——專訪中國傳媒大學王志教授》

(文章有刪減)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概括王志三十年的從業經歷,這個詞無疑是「採訪」。從湖南電視台到深圳電視台再到央視,王志多次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其獨樹一幟的質疑式採訪風格在大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非典」期間做的一系列深度報道,廣受好評。

2012 年,王志進入中國傳媒大學工作,雖然身份發生了很大轉變,但仍然沒有遠離採訪,他把自己積攢的二十多年的一線採訪經驗帶進課堂,惠澤更多新聞學子。如何將豐富的實踐經歷融入學術研究?如何看待學界和業界的關係?大數據、5G等新技術對新聞採訪、報道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上述問題,記者對中國傳媒大學王志教授進行了採訪。

「新聞因人而起,最後要抵達人心」

記者:如果我們將您作為記者、主持人時的風格關鍵詞界定為「質疑」,您是否認可,您自己如何界定?

王志我從1989年開始做新聞。從不為人知到為人所知,我從來沒有想過要以一種什麼樣的風格去做新聞。即便「質疑」這兩個字自《面對面》《新聞調查》之後就被很多人當作標籤貼在我身上,而我似乎從來也沒有獲得自我認定的機會,但我不反感。我把它看作是大家對我的一種評價,或者說是我給大家的印象。

大家之所以把「質疑」的這個標籤放在我的身上,可能是因為我在採訪中給人印象「很冷」「很尖銳」,也有人認為「很尖刻」。當然,尖銳和尖刻,從形式到內容都是不同的東西。我所理解的質疑,可能和很多人對質疑的認知有所不同。質疑的本質就是用疑問的方式排除不確定性,而不是事先就抱著認可或否定的態度去認知。就此而言,質疑與新聞認識規律高度契合。

我們必須明確,質疑在新聞採訪實踐中的方式不只一種。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質疑。冷峻的面龐、尖銳的提問是質疑,和顏悅色也可能是質疑,聲淚俱下也可以是在質疑。從這個意義上說,把「質疑」的標籤貼在我身上,我受之有愧。坦率說,我只是用我習慣、熟悉的認知方式在做我的採訪工作。

記者:作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您認為採訪的秘密是什麼?如何才能做好人物採訪,可否結合您的採訪經歷具體談一談?

王志:所謂的「採訪的秘密」,並非什麼秘不示人或待價而沽的東西,我認為它就是一種採訪工作的普遍規律認知。它從採訪實踐中來,終究要回到採訪實踐中去。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關聯的,新聞亦是如此。任何一條新聞都離不開人,故事因人而起,新聞最後要抵達人心。所有的新聞說到底都是通過採訪人來獲得,都是通過人傳播,最後通過人去影響人。不知道這算不算新聞人本主義。

採訪新聞事件離不開人物,採訪人物不說事當然也不行。因為專業分工的需要,我們才把採訪分成人物採訪、事件採訪等。我們還把人物採訪進行長篇和短篇的區分。移動新聞直播、短視頻新聞、大數據新聞等新聞形態不斷疊代更拓展了人物採訪的內涵和外延。萬千變化,人物採訪的關鍵一條,仍然是要注重人的感受,要挖掘人之所以為人、人不同於物的特性。這可能就是所謂人物報道,特別是長篇人物報道要特別留心的問題。

傳受界限日益消融,受眾的主體性增強。但我們還要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考量:受眾到底想要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把被採訪者推給受眾?受眾、被採訪者以及採訪者三者靠什麼關聯?明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採訪。此外,我們不可以忽略用語言構建新聞事件,形塑新聞人物,語言的魅力及張力的重要性就隱藏其中。這裡面有一些共性的原則,也有個性彰顯問題。比如:用提問勾勒出事件的邏輯;線索或明或暗,但要清晰有條理,並且適應不同媒介的敘事規則;在大容量、快節奏的信息環境下,碎片化傳播無法避免,但專業的新聞報道原點與結果要貫通,可以碎片化,但要片片都是新聞,片片都有含金量才對。

「我的職業底色是採訪」

記者:從2012年到現在,您已經回到大學任教多年,這段時間您為職業轉換做了什麼準備和改變?您認為當記者和做研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王志:我很慚愧,因為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大家想像那麼嚴謹、細緻的規劃,回到學校從事現在的工作不能說偶然,但細究也沒有過多的必然。

做事於我而言,有兩個問題繞不過去:第一,我想做什麼,第二,我能做什麼。

我最原始的想法是一定要做本職工作。所謂「到哪山唱哪山歌」,我當然想做跟碩導、博導身份沾邊、契合度高一點的研究,但在傳媒行業乾了30年,我的職業底色其實就是「採訪」兩個字,所以研究採訪自然也就成為我研究自主課題的首選。

還有一個現實功利原因是發現空白、填補空白。目前一些院校教授新聞採訪的教師缺少新聞採訪的實踐經驗,而在一線耕耘不止的同仁們哪裡有時間、有精力、有興趣來做採訪學術研究。

做採訪,表面上看只是搜集素材,完成一篇新聞作品,但實際上是發現事實、探知人心、接近真相併將之努力客觀呈現出來。更進一步說,新聞採訪工作不止於技能技巧,採訪是門手藝活兒,但採訪者與其他工匠不同的是他還要當好「瞭望者」,聯結社會,傳遞感動和責任。做採訪研究既要言之有理,又要言之有物,要把實踐中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來又要回到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規劃並已呈現的研究成果《質疑的力量》《採訪課》《採訪的秘密》《採訪的藝術》是一個系列著作,您是怎樣將自己前二十年的記者經歷融入到現在的學術研究中的?

王志:《質疑的力量》是我從1300篇長篇人物訪談中精選出來的採訪實錄合輯,採用了場記、札記加簡單的人物簡介這種方式加以編著。之所以選擇場記,不僅僅是因為版權,更是因為現場。它不同於電視成片,它是一種另類直播,是原汁原味的在場記錄。高度還原現場,最大程度呈現真實。採訪記者現場的狀態,提問的語氣、語態、內容、順序一覽無餘。學習採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新聞現場最真實的問答交鋒,未被修飾的一問一答就是最好的課堂。誠然,我們會在場記中比較容易看到採訪者的瑕疵,但真實的力量一定會觸發更多深度的思考,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聞之變

記者:您認為現在的媒體環境與20年前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這些變化對做好新聞報道是幫助還是衝擊?

王志:今天的媒介環境較20年前,如果用正面的話語來表述可能是媒體生態豐富且多元,用一個中性詞來概括應該是更複雜了。一方面廣播電視等所謂傳統媒體遭遇渠道失靈的焦慮與自我懷疑,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去中心、多點連結又為內容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與可能。

對傳媒人而言,要積極思考的是如何適應這一形勢,而不是簡單地說好或者壞。好的內容一定會形成知覺記憶,並且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或者降級。新技術的浪潮撲面而來,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讓人眼花繚亂,媒體當然要與技術「攜手同行」,開創新聞傳播的更多可能性。但我們也必須清楚技術的進步最終指向何處,是否有規律可循。

正如黑格爾「螺旋式上升」所揭示的那樣,技術推陳出新,但其基本特徵仍是前進、曲折又有周期和規律性。人類不斷利用新技術實現傳播在時間以及空間軸上的突破,疊代升級的新媒介之所以受到青睞還是因為其相對傳統媒介而言更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和親近對話。只有弄清技術進步的基本邏輯,明晰主動性不斷躍升的用戶的深層訴求,新聞報道的靶向才會躍然眼前。

記者:您如何看待大數據、5G等新技術對新聞採訪、報道等各方面的影響?您如何看待包括短視頻、慢直播等在內的各類新興報道形式?

王志: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技術照進新聞傳播是事實客觀存在,不能視而不見。不可否認,報道方式的推陳出新,報道形態的豐富多樣滿足了異質用戶不同場景下多樣化的信息、社交、服務等多方位的需求,但作為專業新聞工作者的我們要明確:人們對新聞的終極需求到底是什麼?技術之於新聞的支撐點是什麼?我們的新聞傳播基礎理論過時了嗎?

記者:結合多年來的傳媒從業經歷和近年來的教學科研工作經歷,您對當下傳媒業的發展有哪些感悟、判斷,對未來趨勢有哪些把握?

王志:我進入新聞行業不過三十幾年,新聞業已數次疊代升級。變是絕對的,而且明天一定會比今天變化更快。但我對傳媒業有信心,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傳播網絡之中,傳媒業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多方競合中形塑了自身的適應能力,新聞人也必將在多重邏輯中找到契合點,並在更大的範圍和更深層次滿足受眾需求。未來已來,我無法精確預知,但一定美好。

編輯|何小桃 杜波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央民族大學官網、環球網、中國日報、政事兒 、《新聞與寫作》

每經影視獲邀,入駐網易號、搜狐帳號、頭條號、企鵝號、百家號、一點號等平台

|每經影視 meijingyingshi 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