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和當代中國安全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結合起來,創造性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
黨的二十大把國家安全從安邦定國的基石提升到民族復興根基的戰略高度,首次對維護國家安全作出專章論述,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被確立為國家安全工作指導思想的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百年奮鬥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兩個大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那麼,在「兩個大局」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做好工作?要從「兩個格局」著手:一是高質量發展,二是高水平安全。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無論是任何工作、任何行業,都要做著安全想著發展,想著發展做著安全,二者不可割裂。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義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彰顯了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形勢發展的新特點、新目標、新任務的準確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奮力開拓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的戰略智慧和使命擔當。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的背景
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外部壓力前所未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各種「黑天鵝」 「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傳統安全威脅包括戰爭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包括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等。
第一,從歷史方位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順應了國家安全環境的新變化,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經過長期不懈奮鬥,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越是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越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家安全面臨的壓力和風險因素不會自動減少,必然會遇到更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國家安全的內涵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國家安全的外延不斷擴大,除了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外,還要關注非傳統安全問題。
二是國家安全的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國家安全的空間和領域不斷拓展。目前,我國的國家安全涉及20個重點領域,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網絡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人工智慧安全、數據安全,等等。
三是影響國家安全的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國家安全的風險挑戰增多:從外部風險看,周邊安全環境日趨複雜多變;從內部風險看,社會變革、各種矛盾持續聚集。內外不同領域安全風險相互交織、高度聯動,容易引發系統性安全風險。簡言之,國家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呼喚著安全觀念與時俱進。
第二,從思想淵源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既是對我國傳統安全戰略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和升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國家安全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源於外部軍事威脅。毛澤東同志著眼於當時國際格局的特點和主要矛盾,將保衛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確保國家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國家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務。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基於國際形勢的變化,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國家安全不僅是軍事和政治安全問題,也包括經濟、科技等安全問題。江澤民同志針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安全環境,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並逐步將其確立為解決國際安全問題的核心理念。胡錦濤同志強調用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安全,提出和平發展理念,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這些戰略思想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從現實基礎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統籌協調,國家安全工作呈現全方位、多領域協同發展的鮮明特點,國家安全理論和實踐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在實踐中,我們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建設文化強國、網絡強國和新型大國關係,推動海洋強國建設,推進區域安全合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搭建強有力的國家安全工作統籌平台,在國際場合闡述中國核安全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促使我們黨對國家安全的利益問題、安全的戰略目標問題和實現安全的手段保證問題作出進一步理論思考,從而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第四,從全球視野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是對世界大國通行做法的借鑑,重視國家安全是世界主要大國的普遍做法,美國、俄羅斯等都有相對穩定的國家安全戰略。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講,必須從為我國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高度提出新的國家安全理論,對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進行有力指導。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意義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家安全工作進行部署,提出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是為更好適應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
為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部署,2014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置。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席,下設常務委員和委員若干名。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作為中共中央關於國家安全工作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工作。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置為加強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奠定了基礎。
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不僅需要組織機構做支撐,還需要以安全理論為指導。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並闡釋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內涵、指導思想和貫徹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是順應國家安全形勢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反映了我們黨推進國家安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
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時代意義、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總體國家安全觀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是新形勢下指導國家安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為破解國家安全面臨的難題、奮力開拓國家安全的新局面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時代意義。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舉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發展成就表明,只有保障好國家安全,中華民族才能更加順利地走向復興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在國家安全領域也有一些體現,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在許多方面還需要推進。隨著我國發展進入由大向強的新跨越,國家安全呈現拓展深化的新需求,國家治理呈現構建安全中國的新形態,發展變化的安全態勢呼喚掌控全局的新觀念。因此,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國家安全的新需求,為新形勢下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國家安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第二,理論價值。總體國家安全觀豐富和發展了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以往人們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只局限於傳統安全領域,以軍事鬥爭及相互關聯的外交和政治戰略為基本內容,而總體國家安全觀把作為傳統安全意義上的軍事安全與經濟、文化、網絡環境等非傳統意義上的安全問題統籌起來一起思考,具有思想內涵的動態性和包容性,不僅為人類認識安全事業指明了方向,也為破解當今世介面臨的各種安全困境提供了啟示。
同時,總體國家安全觀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總結我們黨維護國家安全的理論和實踐,認真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積極借鑑國際安全理論與實踐,在國家安全領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立場、觀點、方法,實現了我們黨在國家安全理論上的歷史性飛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意味著黨中央從戰略高度對統籌自身安全和外部安全有了明確的自覺把握,將國家安全工作的成功經驗和重大舉措提升到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新高度。
第三,實踐意義。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家安全篇,升華於國家安全實踐,引領著國家安全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安全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根本在於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指導。我們黨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不斷充實和完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創新,形成了國家安全理論體系,制定並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極大提升了國家安全法治化水平;制定並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出台《關於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國家安全的總體部署;制定《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可以說,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建立起來了,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總體國家安全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和平發展思想,強調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實現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相統一,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總體國家安全觀在國際上樹立起一種普遍包容的國家安全理念,彰顯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已經並將繼續對促進地區和世界和平產生積極作用。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外延和核心要義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頂層設計的大安全觀,立意高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一個內容豐富、開放包容、不斷發展的安全觀念體系,其內涵包括五大要素和五對關係。總的來說,總體國家安全觀就是運用系統思維將國家安全狀態、能力及其過程理解為一個有機系統的觀念體系,即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國家各層面、各領域安全問題,統籌運用各方面資源和手段予以綜合解決,實現國家安全多方面內容和要求的有機統一。
第一,五大要素。五大要素清晰揭示了國家安全的整體性及其內在的邏輯關係,每一要素雖各有側重,但是必然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也清晰地勾勒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基本要求。
一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人民安全高於一切,既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精髓所在,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根本目的所在。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蘊含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國家安全工作方針,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根本要求。國家安全工作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人民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構築起維護國家安全的銅牆鐵壁。
二是以政治安全為根本。政治安全攸關我們黨和國家安危,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有保障,其他安全問題就相對容易解決,否則其他領域的安全就會失去基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證明,執政黨削弱甚至放棄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是政權垮台的重要原因。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決捍衛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三是以經濟安全為基礎。要確保國家經濟發展不受侵害,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為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物質基礎。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把握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四是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軍事手段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文化安全是確保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立和尊嚴的重要精神支撐,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社會安全是國家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協調社會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促進國際安全就是為了實現共同安全,所謂「共同」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的安全。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就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注重維護本國安全和利益的同時,注重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第二,五對關係。五對關係準確反映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一種辯證、全面、系統的國家安全理念,是對傳統國家安全理念的超越,也是構建國家安全體系的五個支架,構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多領域的國家安全體系總體框架。
一是實現發展與安全的有機統一。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刻揭示了發展與安全關係的本質。一方面,發展是安全的基礎,不可能離開發展談安全,發展是最大的安全,國家落後可能會使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變得更加嚴重,要實現可持續安全,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安全是發展的條件,不能為了發展罔顧安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發展成就充分印證了,只有在安全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才能心無旁騖地發展生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最為緊迫,也最為關鍵。
二是實現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的良性互動。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蘊含的就是一種系統性戰略安排。當今世界,安全問題早已超越國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短板都會導致外部風險大量湧入,形成安全風險窪地;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不足累積到一定程度,都會外溢成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問題。
三是實現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的共同鞏固。統籌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用意十分深刻,既突出國民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主導性地位,又強調國土安全依然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是實現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統籌治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只有產生先後、表現形式不同的區分,並沒有誰大誰小、誰重誰輕的區分。從系統的角度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相互轉化。例如,國家間的政治軍事對抗是傳統安全問題,而這種對抗所引發的貨幣戰、貿易戰、能源衝突則是非傳統安全問題。
五是實現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的相輔相成。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緊密聯繫,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自保留一個安全的孤島,我國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很多是全球性問題,如生態惡化、資源枯竭等,這些問題都不是我國可以獨自解決的,必須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全球治理,謀求共同安全。在全球治理上,我國提出「三大全球倡議」,也就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也是我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中國方案的體現。
(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外延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關鍵是「總體」,強調大安全理念。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時,強調了「11種安全」,即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演化,國家安全所涵蓋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展,目前涉及的20個重點領域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慧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也就是說,國家安全所涵蓋的領域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動態調整。
(三)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
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對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10點要求。
第一,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確保思想一致、行動一致、步調一致。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國家安全上的具體體現。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主要特徵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二是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三是堅持安全發展,既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又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營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四是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五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必須緊緊依靠人民,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著力抓好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防範重特大自然災害、維護社會穩定等工作,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第四,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要讓發展和安全兩個目標有機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要堅持在發展中平穩化解風險,在化解風險中優化發展;要把推進改革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結合起來,科學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時機、方式、節奏,更加積極有效應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推動改革行穩致遠。
第五,堅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及時消除各種政治隱患,防止非公共性風險擴大為公共性風險、非政治性風險蔓延為政治風險;要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第六,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要維護國土安全,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繁榮發展,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要維護經濟安全;要維護科技安全,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維護文化安全;要維護社會安全,積極預防、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維護生態安全,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安全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維護軍事安全,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要維護網絡、人工智慧、數據安全;要維護核安全,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要維護生物、太空、深海、極地安全;要維護海外利益安全,確保海外重大項目和人員安全。
第七,堅持把防範化解國家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堅持從源頭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強化憂患意識,提高政治警覺,增強工作預見性,不斷創新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統籌推進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金融監管,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領域監管。
第八,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以全球思維謀篇布局,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要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並倡導國際安全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第九,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國家安全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法治思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不斷增強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的能力。要更加注重協同高效,更加注重法治思維,更加注重科技賦能,更加注重基層基礎,加大對維護國家安全所需的物質、技術、裝備、人才、法律、機制等保障方面的能力建設,更好適應國家安全工作需要。
第十,堅持加強國家安全乾部隊伍建設。國家安全乾部隊伍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要加強黨的建設,教育引導國家安全部門和各級幹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把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全面提升法律政策運用能力、防控風險能力、群眾工作能力、科技應用能力、輿論引導能力。
三、十年來,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豐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出台一系列制度規定,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難題,推動國家安全工作實現從分散到集中、遲緩到高效、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變革。
第一,建立國家安全領導體制。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2014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置。會議決定,「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席,李克強、張德江任副主席,下設常務委員和委員若干名。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作為中共中央關於國家安全工作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工作。」2023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李強、趙樂際、蔡奇出席會議。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們黨從頂層設計層面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國家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設全面展開。
一是制定了國家安全相關的黨內法規。2018年4月,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明確了各級黨委(黨組)維護國家安全的主體責任,要求各級黨委(黨組)加強對履行國家安全職責的督促檢查,確保黨中央關於國家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2021年,黨中央出台《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安全工作條例》,系統回答了國家安全工作「誰來領導」「領導什麼」「怎麼領導」等重大問題,從制度上強化了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
二是建立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現行反間諜法前身是1993年制定的國家安全法,主要是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履行的職責,特別是反間諜工作方面的職責。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2015年7月1日,立足總體國家安全觀重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頒布實施,為建立健全各領域國家安全法律制度提供了總綱。同時,重要領域國家安全立法步伐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交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等一系列涉及國家安全重要領域法律法規相繼出台,為做好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為國家安全機關和全社會履行國家安全責任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三,取得了維護國家安全現實鬥爭的一系列勝利。面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研判時與勢,辯證把握危與機,進行了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其一,脫貧攻堅戰。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一代代領導集體不斷探索,持續奮鬥,開拓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我國絕對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2年的9899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把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如期完成。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我們贏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這既是一場攸關民生民心的全面發展之戰,也是百年變局下的一場攸關「國之大者」的總體安全之戰,是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貫徹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具體體現。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總思路和總要求,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
其二,疫情防控戰。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2020年4月底,我國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我們不斷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有效處置了百餘起聚集性疫情,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較強、致死率較高的病毒株的廣泛流行。2022年,我國因時因勢動態優化調整防控措施,較短時間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2億多人得到診治,近80萬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我國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贏得了疫情防控戰的偉大勝利,在這場轉危為安、化危為機的非傳統安全之戰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從疫情受害國轉變為最先管控疫情、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大國,並成為助力全球抗疫的「兵工廠」。同時,及時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全面提升了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積極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國際社會共同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了堅強保障。
其三,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牢牢掌握對美戰略博弈的主動權。
一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保持自身發展節奏,全力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把握科技革命、產業鏈調整新趨勢,搶占新的發展前沿和科技制高點。
二是堅持底線思維。積極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安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各項工作、不斷補足短板和漏洞的同時,更加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將不斷上升的綜合實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和實實在在的戰略工具,不斷加強前瞻性海外布局,積極拓展我們在網絡、深海、太空、極地等新疆域的利益空間。
三是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牢牢樹立大安全理念,進一步暢通周邊經濟循環體系。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我們充分發揚鬥爭精神,對美國一系列倒行逆施、強權霸凌的極端做法進行了針鋒相對、有理有力的反制,通過堅決鬥爭凝聚了黨心和民心,鼓舞和團結了世界各國的正義進步力量。我們始終牢牢把握髮展先機和戰略主動,塑造了相對穩定有力的外部安全環境,實現了經濟的穩步發展,並在鬥爭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國家安全「工具箱」,補足自身的安全短板。
其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類風險不斷集聚,在高債務低增長的重壓之下,世界經濟蹣跚,步入了「慢經濟」時代。與此同時,中國逆勢保持較快發展勢頭,不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伴隨著金融業和資本市場的跨越式發展,日益成為金融大國。但是,受內外發展環境變化的影響,中國金融業在突飛猛進的同時也蘊藏著日益複雜和嚴峻的隱患。面對金融風險帶來的嚴峻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改革勇氣和深切的為民情懷,針對種種金融亂象和風險挑戰果斷出手,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加速完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加強金融法治體系建設,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等一系列金融領域基本法及相關管理條例的修訂,解決新興金融業態帶來的監管難題,力推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壓縮影子銀行規模,有效處置高風險機構,房地產市場金融化、泡沫化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下,我們直面數字經濟時代新產業新領域新業態高速發展帶來的新矛盾、新漏洞,著力防範化解一系列可能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安全新挑戰,統籌開放與安全,有效化解資本野蠻生長產生的安全威脅,及時堵住缺口,進一步鞏固發展的安全底板,彰顯了將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於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的重要意義。
四、黨的二十大對我國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作出新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黨和國家安全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做好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總目標,也就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第二,總體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在總體部署中,還對我們走一條什麼樣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進行了闡述。我們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第三,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點任務。
一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堅持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絡、數據、生物、資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完善國家安全力量布局,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
二是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維護海洋權益,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嚴密防範系統性安全風險,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築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四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五、北京在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生動實踐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創新引領下,北京市建立健全大安全構架,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協同推進。
第一,把維護政治安全擺在首位。完善政治安全、反間諜、涉外安全和抵禦非法宗教滲透等協調機制,堅決打擊防範敵對勢力搗亂破壞活動。加強反恐防暴體系建設,健全常態化打擊整治機制,守住不發生暴恐活動底線。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網際網路等各類陣地建設管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增強風險預判和處置能力,嚴防各領域安全風險向政治領域傳導。健全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機制,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以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一系列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
第二,紮實推進平安北京建設。構建平安北京聯防聯控聯建協調機制,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訴源治理機制。深入開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紮實推進「每月一題」主動治理,不斷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首都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更加穩固。
第三,著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對平台經濟經營行為、數據安全等監管,支持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嚴格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機制,完成全國首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前償還試點,有序處置重點企業風險,監管預付式資金、打擊非法集資等風險防範化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推進金融審判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設立金融法院,防控金融風險,發揮金融審判職能作用。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形成北京證券交易所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錯位發展和互聯互通的格局,全面提升新三板服務中小企業的能力。
第四,積極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健全防災救災體系,嚴密做好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和供應體系建設。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和積水點治理,加緊建設溫潮減河工程,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動,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全力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人民防空體系不斷完善,國防動員現代化取得良好開局,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從「有」向「優」轉變。
第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治理,開展揚塵專項治理攻堅行動,完善重污染天氣預警措施,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克服沙塵天氣和疫情之後社會活躍度回升等因素影響。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完成5.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中關村總體框架基本形成,糧食、蔬菜產量連續四年增長。發揮北京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優勢,《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頒布出台。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第六,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關村論壇升級成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論壇國際化、權威性、影響力不斷提升。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在北京成立,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助力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引領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9個科技設施平台進入建設與運行並重階段。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投入運行,材料基因組等交叉研究平台投入運行。
第七,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開展安全生產和火災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及時出台「十項硬措施」,深入推進燃氣、電動自行車、農村自建房等領域安全隱患專項整治,開發推廣「企安安」信息系統,認真落實「三管三必須」要求,壓實基層末梢安全責任。
第八,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在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力支持下,北京攜手張家口全面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歷經7年艱苦努力,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成功舉辦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開閉幕式美輪美奐,場館設施世界一流,賽事組織精彩紛呈,贏得國際社會一致好評,形成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北京成為全球首個也是唯一的「雙奧之城」,大國首都風範和城市獨特魅力更加彰顯。
第九,全力應對「23·7」極端強降雨,防汛抗洪救災鬥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落實落細防範措施,早研判、早部署,果斷提前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和啟動防汛應急一級響應,提前採取「關、停、封、撤」等應急措施、疏散轉移54.2萬名工地和險區群眾,提前啟動軍地協同機制和基層應急指揮機制,提前布置20餘萬人防汛搶險隊伍。全力以赴搶險救援,第一時間搶通256個斷路村、507個斷水村、273個斷電村和342個通信中斷村,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迅速啟動災後恢復重建,妥善安置34.4萬名受災群眾,1萬餘套受損農民住房完成修繕,167條受損道路完成修復。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群策群力重建美好家園。
第十,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顯著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十四條規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16年以來,北京市以組織開展「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入開展國家安全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活動,通過報紙、電台、電視台、公交地鐵、戶外宣傳欄大屏、手機簡訊等廣泛開展宣傳。同時,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2024年,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周年之際,北京市組織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在民族文化宮舉辦「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晚會,在北京市檔案館和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舉辦國家安全專題展覽,在首都師範大學設立「北京市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以實際行動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推動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李衛海 中國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
封面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