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掌握出圈密碼,讀懂「何以爾濱」

2024-01-18     宣講家網

原標題:時評:掌握出圈密碼,讀懂「何以爾濱」

這個冬天,有一種寵溺來自哈爾濱。

「各位親愛的『小土豆』,請注意腳下安全」;怕「南方小土豆」在外旅遊打不到車,市民更是在自家車上貼上「免費順風車」標識,到街頭接送「小土豆」……細節拉滿、寵愛冒泡,「南方小土豆」在東北受歡迎程度「槓槓的」。

1月7日,遊客在伏爾加莊園的一處大雪人前遊玩、拍照(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個雙向奔赴的冬天,越來越多「南方小土豆」走進冰雪世界。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冰雪大世界等景區在攜程、飛豬等平台上搜索量和預定量增勢迅猛,冰雪大世界幾萬人同時進場,太平機場被「擠爆」,太陽島雪博會遊人如織,索菲亞教堂到處都是彩色麵包服,元旦假期的表現尤為明顯。據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提供大數據測算,元旦假期3天 ,哈爾濱市累計接待遊客304.7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9.14億元,遊客接待量與旅遊總收入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毫無疑問,「爾濱」已成為當前國內旅遊目的地「頂流」。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自然資源不同、風土人情迥異,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比如雪落滿肩頭的浪漫、零下數十度氣溫、極速冰滑梯帶來的「起飛感」等獨特體驗讓南方遊客滿懷新奇、充滿嚮往。同時,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讓一切都變得有趣起來,多少令人會心一笑的「名場面」就此誕生。比如,南方遊客手拉行李箱浩蕩奔赴東北澡堂子,被戲稱為「南泥北運」;玩冰雪滑梯的南方遊客,因穿著可愛、身材嬌小被誤認為是兒童,坐著雪圈被「踹」下了兒童道,一路滑行一路高喊「我不是小孩」……南北差異下的熱梗趣事推升著一座城市的文旅吸引力。

除此之外,「掏心掏肺」的服務讓冷資源的「熱效應」加速釋放,成為引爆旅遊熱潮的支點。從市民自發到景區給遊客送姜棗茶、熱帖、五常大米到松花江冰面上升起熱氣球;從裝甲坦克遊園觀光到5米高漂移的雪地遊艇;從索菲亞教堂上用無人機造了人造月亮到把守林人鄂倫春族請出山,凡此種種,不但增強了大眾的體驗感,更釋放出強勁的消費活力。

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哈爾濱依託大自然給「冰城」得天獨厚的饋贈,把制約發展的「冷」轉化為吸引遊客的「熱」,冰雪旅遊市場呈現「井噴」之景。正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而樂亦無窮也。」時令經濟「自帶場景」,易於打造「季節限定」的氛圍感、新鮮感,別具特色優勢。各地要開發利用好時令資源,釋放其經濟價值力和旅遊吸引力。同時,要順應當前文旅市場的變化,按照遊客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來「配菜」,構成與季節景觀相呼應的文旅業態,通過花樣翻新的融合業態滿足遊客的消費體驗,如此才能讓時令經濟的「風」吹得更加強勁有力,助推消費市場釋放出更旺盛的活力。

讓哈爾濱走紅的,不僅是「冰雪的浪漫」,還有「文化的碰撞」。「東北大花」主題與汽車相融合、把交響樂搬進商場,文化的交流融合給了遊客更多驚喜。文化交流能夠幫助提升旅遊的品質,凸顯出包容性和創新性。要推動新的文化空間、文化內容的產生,把更多的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遊客喜愛的產品和服務,讓文化交流的成效在空間上延伸,在價值上輻射擴大,具有更多元的表達形式,激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城市服務越好,城市品牌越亮,流量熱度越高。只有做足準備、用心用情用力,才能有「大IP」。要不斷提升硬實力,著力提升城市基建,加強景區建設和維護,在營商環境的優化上下足功夫,提供解決遊客後顧之憂的公共服務,為遊客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提供絕佳的旅遊體驗;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獨特資源、歷史文化、特色美食,塑造別具一格、深入人心的形象品牌,緊抓流量機遇,加強文旅主題的宣傳營銷,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作者:郭素嬌 福建省漳平市委組織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2bd55ca3622deedc26574e736f89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