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內涵與特徵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產物,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新範式。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揭示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相互融合、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人文價值與生產目的相互支撐的規律的經濟科學。人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化經濟活動,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以人文價值為導向、以文化為基礎的經濟活動,是以人民為中心、研究文化與經濟融合共生、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經濟學。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學。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產物,是研究如何增進民生福祉、如何使經濟發展具有更好人文底蘊、如何促進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如何使現代化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的經濟學。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研究文化與經濟融合共生的經濟學。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意味著人文精神在經濟學研究中的回歸,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文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價值導向;文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高質量文化供給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文化產品也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電影電視工業、動漫產業、短視頻行業、圖書刊物產業、廣播行業都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點;通過文化賦能經濟,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經濟學。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立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文與經濟交融互生,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助推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雄厚物質基礎和磅礴精神動力。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致力於在中華優秀文化基礎上,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的優秀成果,在文明互鑒的基礎上促進文明交流與文明提升,打造創新驅動、開放共贏、公正合理、平衡普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發展的時代背景
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 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文明觀是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將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精神享受狀態、科學素質素養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中國式現代化既反映了世界現代化的一般特徵,即產業體系的工業化與信息化、國家治理的民主化與法治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與可及性等;也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就是以人民群眾的人格現代化、生活方式現代化、教育科技現代化為典型特徵的人文經濟學發展範式。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基於新質生產力的智慧性、質量型發展,是更加關注人的體驗與幸福感的發展、是萬物互聯的發展、是更加精細化智能化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把新型工業化、大數據技術、大型社交平台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將經濟、人文、生態、智慧緊密結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使經濟發展具有了豐富的人文基礎,使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可持續。具有中國特色、時代內涵的人文經濟學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為經濟發展理論創新持續注入文化力量,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提供深厚底蘊。
三、構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思路與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時代最大的政治,不斷夯實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人文基礎,不斷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發展現代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形成物質繁榮、政治民主、精神豐富、社會和諧、生態優良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將視野投射到全人類和全世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更好地促進不同國家與不同民族的文明互鑒、文明交流與文明創新,在基礎互聯、規則互通、人心相通的基礎上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
以提高人文發展指數為核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文發展指數是以人均國民總收入、平均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為代表的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指數,是目前國際上衡量人類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人文生活體系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據。構建中國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就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制定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完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托育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養老保障與養老服務體系、住房保障服務體系、社會救助服務體系,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與人群之間的差別,不斷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重點,不斷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產品體系。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為導向,創造滿足文化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打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空間;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發展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文化產業體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區嵌入式文化設施建設,使人民群眾能夠更便捷、更普惠地獲得公共文化服務。
以人文與經濟融合為導向,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旅遊」、「文化+科創」、「文化+商貿」、「文化+智能」、「文化+數字」產業的發展,發展演藝旅遊、文化遺產旅遊、中國創造、數字影視工業等新興業態,用文化賦予經濟發展強勁推動力。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賦予經濟發展深厚的人文價值,注重人文與經濟的相互激盪、彼此生髮。文化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和「催化劑」,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不僅實現自身繁榮,也帶動經濟、社會等整體繁榮,在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
作者:李軍鵬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