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宮斗戲」落幕!最大的贏家不是 Altman,也不是微軟

2023-11-24     InfoQ

原標題:OpenAI「宮斗戲」落幕!最大的贏家不是 Altman,也不是微軟

編譯 | 凌敏、核子可樂

上演了將近一周的「宮斗戲」後,OpenAI 似乎終於回到了正軌。鬧劇落幕,誰是大贏家?誰又是大輸家?

OpenAI「宮斗戲」迎來大結局

OpenAI 這場「宮斗大戲」經歷了多輪反轉之後,終於在本周三迎來了大結局。

11 月 22 日 14 時,OpenAI 官方宣布,已經與上周五被驅逐出公司的前 CEO Sam Altman 達成一項原則性協議,他將回歸 OpenAI 繼續擔任執行長。Altman 表示:「我喜歡 OpenAI,過去幾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個團隊及其使命保持一致。在新董事會和微軟 Satya Nadella 的支持下,我期待著重返 OpenAI,並鞏固我們與微軟的牢固合作夥伴關係。」

此前與 Altman 共進退的 OpenAI 總裁兼聯合創始人 Greg Brockman 也將回歸 OpenAI,並發布推文稱:今天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我們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和團結。重返 OpenAI 並將於今晚開始敲代碼。隨後,Greg Brockman 還發布了與 OpenAI 員工的合影。

與此同時,OpenAI 董事會也迎來重組。原董事會成員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戰略和基礎研究基金主任 Helen Toner、Fellow Robots 聯合創始人 Tasha McCauley 將離開,美國「知乎」Quora 聯合創始人 Adam D'Angelo 將留任。此外,曾在 Facebook、推特、賽富時擔任過高管的 Bret Taylor 將出任新的董事會主席,投資者們頗為熟悉的美國前財長 Summers 也加入 OpenAI 董事會。

此前明確提出「希望改變 OpenAI 治理架構」的微軟公司執行長 Satya Nadella 也公開回應稱,微軟對 OpenAI 董事會的變化感到鼓舞。微軟認為這是邁向更穩定、更明智、更有效治理的第一步。對於這次的人事調整,馬斯克也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稱:「看看我們編織了一張如此錯綜複雜的網絡」。

誰才是這場鬧劇中的大贏家?

在這場 OpenAI 「宮斗大戲」中,究竟誰笑到了最後一直充滿爭議。部分聲音認為微軟及其掌門人 Satya Nadella 才是贏家,而上周五匆忙解僱 Altman、引發這場動盪的 OpenAI 董事會成員則是一敗塗地。

彭博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提到,這部大戲的贏家包括 Satya Nadella、Sam Altman、OpenAI 內的營利派、人物傳記出版商。而 CNBC 認為,最大的贏家或許是一直充當旁觀者的 Meta。

Satya Nadella

如果 OpenAI 真的徹底崩潰,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作為最大的注資者及合作夥伴,微軟怎麼會沒注意到這股洶湧而來的暗流?即使能招納 OpenAI 的大部分人才,建立新部門並恢復開發能力也需要耗費可觀的時間和金錢。而且由於其他 OpenAI 投資方肯定希望儘量套回價值,所以整個過程也許會陷入訴訟。更重要的是,這幫從 OpenAI 空降而來的新人肯定會招致微軟內部老員工的牴觸甚至是對抗,畢竟軟體巨頭之前剛剛進行過幾輪裁員。但好消息是,這一切都只是設想。

Satya Nadella 心裡恐怕是長舒了一口氣,但仍然表現得胸有成竹。在周一接受播客採訪時,他明確表態「我們永遠不會再次陷入同樣的被動境地。」是的,相信他會說到做到。

Sam Altman

帶著推動 AI 發展的願景和使命,這位 AI 革命的形象大使無疑是 OpenAI 當前不可動搖的絕對統治者。還有誰能阻止 Altman 的腳步?而且在新一撥董事會成員眾正盈朝式的簇擁下,Altman 的地位將更加穩固,他的商業本能也將獲得廣闊的發揮空間。作為一位典型的創業者,Altman 明顯不是那種能夠久居人下的性格。而且一旦全職受僱於微軟,他的外部利益糾葛也會招致麻煩,甚至最終引發衝突。

OpenAI 內的營利派

這一派始終認為給營利性實體套上一副非營利組織枷鎖的行為純純愚蠢,只會引入難以預測的動機和非理性思維(比如解僱聲望如日中天的 CEO),而終局態勢也讓他們成為贏家。其實無論董事會如何操作,只要真正的重量級人物(即掌握資金和底層基礎設施的人們)施加壓力,OpenAI 董事會看似擁有的「權力」將即刻灰飛煙滅。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當然,哪怕沒有這幾十億美元的支持,OpenAI 可能也會繼續存在並找到另外一條出路。但其成功不會像現在這麼耀眼、這麼輝煌。

人物傳記出版商

在各種各樣特立獨行的 CEO 們提供千奇百怪的素材之後,出版商們本來已經沒什麼猛料可以挖掘了。現在好了,科技創始人中出現了又一位重量級選手,你們的圖書又要大賣了。

Meta

Meta 公司 CEO 馬克·扎克伯格也許沒有直接參與上周末開始的這場圍繞 Altman 展開的先是粗暴出局、後又閃電回歸 OpenAI 的戲劇性事件,但這位社交網絡大佬和他掌控的企業卻很可能成為最大受益者。

OpenAI 的動盪反而幫助 Meta 宣傳了其開源 LLaMA AI 項目。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企業本身就希望增強技術多元度,不想依賴單一廠商的大語言模型;另一方面,穩定經營對於希望踏實研發的 AI 技術人員也更有吸引力。

繼 OpenAI 推出的爆款 ChatGPT 之後,Meta 正持續大力投資各種生成式 AI 與相關大語言模型。其 AI 研究團隊與 Alphabet 旗下的 DeepMind 一樣,被視為科技行業最受尊敬的技術團隊之一。

必須承認,相當一部分技術人員對高管層面的矛盾鬥爭沒有興趣。面對這場幾乎令 OpenAI 全面崩塌的暴風驟雨,私營領域的從業者可能更傾向於投身 Meta 及其 AI 研究實驗室,在這裡尋求一片寧靜的學術空間。

一位用戶在 Meta 新近上線的類 Twitter 平台 Threads 上發帖表示,「每個人都說微軟是 OpenAI 事變的最大贏家,但我認為笑到最後的恐怕是 Meta。」該用戶在帖子中指出,「如果你是一名 AI 研究人員,而且有意願在科技巨頭工作,那麼 Meta 可能正是最理想的開源和公共研究選項。」Meta 公司 AI 負責人 Yann LeCun 則用簡潔有力的話語回復了這篇帖子——「沒錯」。

此外,還有其他潛在的商機值得發掘。

OpenAI 的政變已經引發企業客戶及其高管成員的擔憂,他們愈發懷疑是否應該依賴一種大語言模型作為自身 AI 業務戰略的根基。已經有多位技術專家在採訪中明確表示,此次事件正促使企業減少對 OpenAI 旗下 GPT 系大模型的依賴,轉而將 Anthropic 和 Cohere 等初創公司的模型納入業務體系。

如果企業客戶真的開始關注更多 AI 供應商,那麼市場形勢可能會與雲計算一樣轉為群雄並立,Meta 也將獲得可觀的業務機遇。該公司一直大力宣傳其 LLaMA 生成式 AI 軟體家族,相關功能可以通過開源模型免費獲取。由於開發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特定需求訪問並定製大模型,且無需受限於特定供應商,所以 LLaMA 的吸引力也在逐漸增強。未來願意使用和改進 LLaMA 的開發者越多,Meta 的整體運營開支和技術研發成本將有望進一步得到優化。

最後,儘管 LLaMA 也存在著許可制度及其他潛在問題,但對於更多企業和開發者來說,選擇使用 Meta 的 AI 軟體似乎更令人安心。畢竟社交網絡巨頭應該不會在幾天之內迅速崩潰。

混亂中的輸家

AI 技術競賽

原本,這場動盪有望開啟 AI 產業的新布局,讓那群最優秀、最聰明的研發人員能夠擴散到更廣闊的天地之間。可現如今,一切已成泡影。Salesforce 公司 CEO Marc Benioff 曾直言「歡迎直接把簡歷發給我」,英偉達等大廠也紛紛伸出橄欖枝,但 OpenAI 及時止住頹勢、穩定了自己的人才團隊。雖然部分 OpenAI 潛在客戶可能會因此尋求更多替代方案,但因為處理速度很快,所以市場上的基本盤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原 OpenAI 董事會

D』Angelo 保住了自己的席位,但作為全新的開始,Tasha McCauley、Helen Toner 和 Ilya Sutskever 全部被掃地出局。他們的離去為這幾天的鬧劇畫上了句號,也震驚了整個行業。這種震驚不只來自粗暴解僱 Altman 的決定,更因為其策劃方式的混亂隨意——之前幾乎沒有通氣,也沒有說明行此險著的具體原因。Toner 曾發表研究論文對 OpenAI 的安全方法提出批評,據稱這會導致公司商譽破裂。也許未來她的警告會被證明極富預見性,但至少在當下,這些並不足以動搖 Altman 的江湖地位。離去之際,Toner 和 McCauley 表示一定會對 Altman 的領導工作開展獨立調查。有道理,但這事不是應該在政變之前搞定嗎?

Emmett Shear

短短几天之前,這位前 Twitch CEO 肯定還覺得自己是中了頭彩。在離開亞馬遜公司(於 2014 年收購 Twitch)幾個月後,希爾突然發現自己成了世界範圍內最受關注的初創公司臨時 CEO。據報道,在談到對他的意外任命時,OpenAI 的大部分員工都給出了豎中指的表情符號,這似乎冥冥中註定了他的命運。更尷尬的是,希爾其實是在根本不清楚 Altman 那邊情況的狀態下,匆匆從董事會手中接過了權柄。後來我們得知希爾其實是董事會的第三選擇,看來這幫成員是把新老兩任 CEO 得罪完了。目前還不清楚希爾接下來會在 OpenAI 扮演怎樣的角色。

有效利他主義者們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參與者們本該監管企業權力,並專注於督導這顆 AI 之星多做好事——至少別做壞事。這是 OpenAI 董事會設立的出發點,即在賺錢問題之外,也要充分考慮 AI 技術對於人類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但在這波折騰之後,OpenAI 內部似乎再也沒人想提、能提、敢提這方面的意見。

X

社交網絡平台是本次重大事件的起點,也是各方鬥爭的舞台。OpenAI 的員工們紛紛發帖,用心形表情表達對奧特曼的敬意和忠誠,這也正是當初 Twitter 美好且偉大的原因所在。然而,X 的新東家馬斯克則在忙著提起各種令人不寒而慄的訴訟,攻擊非營利組織的言論自由,甚至捲入了可笑的陰謀論漩渦。

這些人,輸贏未定

Thrive Capital

在本周的動盪之前,有報道稱風險投資公司 Trive Capital 將對 OpenAI 員工手中的股份發起要約收購。如果交易成功,這將使 OpenAI 的市值超過 800 億美元。Trive 已明確表示將繼續推進這項計劃,但具體時間和價格尚不明確。

Ilya Sutskever

這位 OpenAI 首席科學家決定與董事會中的各位利他主義者站在同一陣營,最終使力量的天生傾向了反對 CEO Altman。但他隨後在 X 上發帖稱自己後悔了,Altman 則以心形表情予以回應,也許是在表達原諒。但是,誰知道呢……

各家新聞媒體

短短几天,全球媒體已經被此次隨時反轉、進展迅猛的事件搞得人仰馬翻。每次有新報道發出時,OpenAI 很快會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下是 InfoQ 此前的相關報道:

《OpenAI 高層大地震為其首席科學家幕後推動?離職總裁爆料罷免經過、Altman 再次回應》

《OpenAI 「政變」48 小時後:Altman 奪回主導權、回歸在即!微軟入局、董事會或重組》

《95% 員工離職、大批客戶流失,曝 Altman 和投資人想其回歸 OpenAI,董事會卻找競對合併?》

《又雙叒反轉!奧特曼與 OpenAI 重啟談判,卻遭前員工指責「欺詐、排除異己、打壓員工」》

參考連結:

https://www.cnbc.com/2023/11/22/how-meta-could-benefit-from-the-openai-shakeup.html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3-11-22/sam-altman-return-to-openai-makes-clear-winners-and-losers-of-debacle

對話「技術先知」凱文·凱利:怎樣成為無法被 AI 取代的人

OpenAI「生死存亡」時刻:95% 員工或將加入微軟,原 OpenAI 尋求與競對合併?

是全部重做還是融合改造?揭秘京東雲言犀升級全過程

OpenAI董事會商討讓Altman重回CEO崗位;阿里雲分拆緊急剎車;鴻蒙工程師火爆搶手,年薪最高 160萬|Q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f0685b7fb15b53edb2d5b2d649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