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際網路行業又掀起了一場「反腐風暴」。
小米、美團、360、螞蟻金服,這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揮舞大刀,砍向了內部涉嫌舞弊受賄的員工。
有人被直接從公司帶走,有人被公安機關拘捕,有人因受賄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場針對網際網路公司內部的抓捕行動正在上演。360創始人周鴻禕在朋友圈直接指出:「要用最鋒利的刀子將這些腐爛的肉切掉,我管你是什麼鳥人。」
細數一下,這些被「切掉」的網際網路公司員工,違規手法各異,花樣層出不窮。
有小米員工利用職務便利將公司業務交由親屬持股的公司承攬;有360資深總監收受多家代理商賄賂;有螞蟻金服員工利用平台規則和手中權限,受賄超過1300萬元……根據跑腿人證實,該螞蟻金服員工收受的1000萬元賄賂金,是分三次通過紙箱裝現金交付,且箱子很重、很沉。
網際網路行業本是陽光下的行業,追逐夢想、尊重市場、合法致富的故事在這個行業里遍地都是。不過,隨著行業增速放緩、資本擴張失靈,以往被草莽生長掩蓋掉的腐敗問題開始凸顯。說到底,不管什麼行業,背後的從業者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慾望;有慾望的地方,就有貪腐。
本期「小酒館」,燃財經採訪了6位熟悉網際網路行業的人士,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講述了網際網路公司的貪腐內幕。
01
拿返點是行業潛規則
通常里外聯合矇騙老闆
李先生 某廣告公司銷售
我是一個廣告公司的銷售,平時跟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電商部門對接比較多。這幾年網際網路發展很快,熱錢很多,我們對接的這些客戶很有錢,在廣告投放上非常大方。
我的職責是跟客戶的市場部或品牌部對接,讓他們購買我們的服務,做一些廣告投放和營銷活動。
拿返點這個事情再正常不過了,算是行業潛規則。比如客戶要做一場大型營銷活動,市場部相當於采銷部門,在老闆給定的預算範圍內,他們有權去選擇跟誰合作以及怎麼合作。我們為了拿下訂單,就會給對接人返點。
一般初次合作,我們都會跟客戶私下吃個飯。吃飯的時候,你需要察言觀色,試探對方的胃口。有些客戶比較直接,上來會直接跟你要返點。有些客戶不會直接說,需要你去暗示。在行業里,我們一般會這樣暗示返點:「過過人,過過事,過過錢。」
返點的具體金額和比例,根據合作費用的不同會有差異,也要看對方的胃口大小。有些客戶在公司內部吃得開,返點要的比較多,有些客戶是稀缺資源,開價也會比較高。大部分時候,需要你去摸清對方的需求和價格區間。
返點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在行業里很常見。比如一個訂單,我們跟對方談下來的合作費用是100萬,實際客戶給你150萬,對方的合作決策人就要拿這50萬作為返點。這部分錢先是打到我公司帳上,我再轉給客戶。我們一般會按績效發給員工,員工再個人轉帳給客戶,畢竟給的是現金,從對公帳戶轉出來會很麻煩。
網際網路公司發展很快,內部管理也沒有那麼規範,所以出現這種采銷拿返點的情況非常多。這些公司的采銷比較有實權,職位不高,權力很大。一個采銷管理幾個品牌,有些品牌想在一些大型電商平台設置促銷,要拿下好的促銷位,就得給公司送錢。
這其實不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問題,問題一直就存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公司里外聯合起來,矇騙老闆。一些負責採購的人很年輕,過手這麼多錢,難免會滋生腐敗,只是有些人被查出來了而已。
02
燒錢搶市場時期
處處都有貪腐空間
浩南 共享單車公司員工
共享單車行業經歷過高速擴張期,各家企業瘋狂燒錢搶市場。當時也是形勢所迫,公司不規範,沒招到太多高水平的人,不少人是「老油條」,想著撈一筆錢就走。
當時我們公司里業務線很多,能撈錢的地方也挺多。比如新開一座城市時,需要辦公室、倉庫、物流商、招聘正式員工和兼職人員、採購辦公用品和禮品等,這些都有虛報或造假的空間。當時公司有不少城市負責人是90後,業務支出每月幾百萬,只要數據不太離譜公司也不會過分追究。
早期物流公司還沒有意識到運共享單車比運貨賺錢多,公司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物流公司投放單車,調度的負責人有的為了快速搶市場隨意找合作者,流程也不規範,中間運輸的距離、趟數等都由負責人報上來,水分很大。
後來公司開始跟宅急送、58同城等物流公司合作,但是選擇跟哪家公司合作也有機會拿回扣,城市經理或省級經理的權利非常大。
另外在招聘方面,公司的人力負責人也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招聘、派遣、兼職,找獵頭推薦,虛報人頭的現象也很常見,更別說來自供應商、零部件生產方的回扣。
公司前期擴張的時候忙著燒錢搶市場,沒人顧得上管這些事,也沒有清晰的規則,後來隨著公司發展壯大,開始規範化精細化管理,成立了廉潔反腐部門,給所有員工發了一份郵件說明了規則,也明確了處罰機制和內部舉報機制,並表示一旦發現貪腐要拉入網際網路行業黑名單,但效果並不大。
其實在每一個部門,時間久了、業務做深了都有貪腐的機會,實際上就是考驗人性,看個人怎麼選擇。網際網路公司可能在辦公系統等方面更透明化,但是到具體的業務上,只要有人參與的環節,有業務往來和利潤空間,基本上避免不了貪腐。
之前ofo小黃車曝出查處8起貪腐案件,有員工偷賣公司電腦等財物,僅在兩人家中就被搜出公司財物合計人民幣20多萬,還有福建一名離職運營人員偷賣ofo小黃車,涉案車輛價值竟然超過200萬元,後來被警方逮捕了。
貪腐最直接損害的就是團隊的利益,最終傷害的肯定是公司的利益,錢都燒完了公司也就離倒閉不遠了。
03
固化的媒體行業
需要一些創新勢力做鲶魚
白傑明 資深媒體人
按理說媒體行業應該是一個比較陽光的行業,因為媒體被稱為「第四權力」,應該監督社會各方、及時發現問題,但實際上媒體行業自身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腐敗現象。
舉個例子,有一年某門戶網站的內部核查組發現有一個夜班編輯一晚上就發了1000多篇稿子,工作時長按10小時計算,平均每分鐘發稿1.7篇,手速奇快。後來調查發現,這個編輯跟一些公關公司合作,以每條二三十塊錢的批發價幫人發軟文,最終因為受賄數額巨大被逮捕並判刑。
再比如,某個門戶網站的銷售人員想和某手機公司談一個新款手機發布的宣傳合作,最後因為報價太高沒有談成。但到了發布當天,這個銷售人員發現那個專題還是出現在了他們的數碼頻道裡面,他就去投訴,認為內容部門收了錢。但是內容部門的人認為這款手機本身就有很多人關注,所以屬於正常報道。因為沒有拿錢的證據,這件事情最後不了了之。
這說明內容行業很多時候是沒有明確界限的,產生腐敗的可能性也比較大,證據也比較難收集。
軟文之外,另外一種比較普遍的腐敗現象就是幫人刪稿刪評論,這種行為的負面效果就比較明顯,會導致很多真實客觀但可能對某些人不利的信息,被人為掩蓋和清理。
被腐蝕的不只有基層員工。幾年前,某門戶網站的一個高管收了別人一兩千塊錢,然後讓下屬幫他發了幾篇稿子、刪了幾篇稿子,最後收錢的截圖被發到了整個公司的公共郵箱,該高管立馬名聲掃地,沒過多久就被迫離開公司。
想要杜絕這種情況就只能將流程嚴格化,但需要找到一種平衡,不然容易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比如一些大型門戶網站,要刪稿的話必須層層審批到副總編輯。這就會導致,一個事實層面站不住腳的稿子出現,人家投訴過來,有理有據,但因為流程太複雜,一線編輯沒有動力去處理。
還有很多地方其實是處於灰色地帶的。比如,企業不定期組織媒體老師出國遊玩;過年過節送一些超出人情往來範疇的禮物,比如名包名表;新手機新車發布時,以評測的名義直接贈送。
這種現象,其實會破壞整個媒體的生態,會影響報道的客觀性,進而影響大眾的選擇。對於媒體來說,很難去監控這些腐敗現象,所以團隊的文化就很重要。如果一個媒體團隊的領導相對來說比較乾淨,能拒絕這些禮品,潔身自好,那整個團隊的風氣就會好一點,如果領導自己收的高價值禮品都經常直接扔在辦公桌上,那下面的人也會效仿。
媒體的這種腐敗現象由來已久,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行業需要鼓勵一些新的媒體出現,為固化的行業加入一些鲶魚,加入一些創新勢力。
對於企業來說,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跟媒體打交道的方式,多跟媒體溝通,消除信息差。不要以為錢能解決所有的事情,不要去掩蓋自己的問題,坦誠地跟媒體和公眾溝通,不論對整個行業還是對自己,都是比較好的方式。
04
以後的路還很長
要先弄清楚自己要什麼
石松木 大型網際網路影視公司前員工
這件事情發生在兩三年前。
當時,公司準備收購一家國外公司,由公司一名英語比較好、負責營銷的VP進行接洽。後來公司品牌VP出國參加電影節,遇到了這名曾跟營銷VP洽談合作的人,發現營銷VP給公司的報價跟實際報價差了很多。
這筆收購最後沒談成,品牌VP回國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闆,老闆對營銷VP起了戒心,開始暗中查帳,過了幾個月,營銷VP帶的二十人左右的團隊就被統一開除,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們自己出去創業了。
在影視營銷行業,項目一般都非常大,做項目流行保底,申請預算也都比較大額。營銷的每個環節都有流水,貪腐的方法有很多。我聽到的說法是,這名營銷VP在公司有肉吃,也沒讓手下的人餓著,整個部門都活得很好。
公司遇到這種情況,一般都不會明著查帳,因為一旦查帳,所有外部的合作鏈條都會被牽扯進來,股東那邊也沒法交代。公司也很難下達明文規定,團隊太多,容易引起員工的恐慌和議論。當時公司就當作無事發生過,只是進行了一些小的結構調整和業務團隊優化,如部門和VP之間的調換等。
貪腐這件事情在大公司中太正常了,只要部門涉及到進帳出帳,就有可能發生貪腐。在某個位置想要活得好,貪腐這件事情就很明顯了。但現在大家都不會明著貪腐,平時談合作時送送奢侈品還是很常見的。
員工貪不貪腐,跟他所處的行業、業務結構和老闆都有很大關係,人在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選擇。貪腐對各個層面都有可能產生影響,有時候也會影響到基層想好好做事、想奮鬥的員工。
對我來說,我知道我在這個行業要什麼,如果能想清楚這一點,就不會輕易犯事,畢竟以後的路還很長。
05
腐敗是根除不了的,因為誘惑太大
張先生 某頭部電商平台前員工
我在一家頭部電商公司工作了好幾年,這個行業最容易被「腐蝕」的崗位就是跟商戶一線接觸的運營人員。他們控制著流量、商戶違規權限,等於是把控著商戶們的財神爺,某些商戶為了獲得更多的流量客源,會利用金錢、物品誘惑運營人員。時間久了,一些腐敗現象就容易發生。
最常見的形式是在舉行大型促銷活動之前,商家想參加或者得到更多的推薦,會找到運營人員給予利益,金額從幾千塊到幾十萬不等,如果是「雙11」、「618」這種全民購物節,甚至會達到百萬元級別。聽起來很誇張,但你仔細想一想,這些人手中掌握的資源如果量化成金錢,確實可觀。當然,他們也會做得很隱蔽,不會自己出面直接收錢,而是通過中間人。
還有一種形式是在促銷過程中,利用活動規則的邏輯不完善,他們主動告知商家規則中存在的漏洞,讓商家鑽空子或者惡意刷單。
我在職期間就遇到過一起類似事件,一位運營人員得知活動中存在的技術漏洞後,聯合商家促銷產品,刷單賺取提成。最後,這件事情被全公司通報,我們部門也出具了反腐風控規範。從那以後,公司規定,針對這些崗位只開放相應的客戶數據權限,並由大數據風控部門實時監控數據是否有異常。
其實我們公司一直都對反腐有明確的規定,尤其是針對一線的會接觸到客戶的部門,規定得很嚴格,還實行了輪崗換班制度。利用這些措施可以提前做把控,最大程度避免貪污情況出現,但腐敗是根除不了的,因為誘惑太大。
我現在換到了另一家科技公司,發現同樣的問題還是存在,只要供應端不是自營的,都無法避免腐敗。
06
申請入駐天貓店鋪的中介費
3年漲了5倍
林明 戶外運動品牌創始人
我是做戶外運動品牌的,三年前申請入駐一家天貓品牌店鋪,正常渠道下,我想申請註冊的類目是沒有準入入口的(天貓有很多類目都不能再註冊新店鋪),最後通過天貓的朋友花了10萬元才申請上。上個月再一打聽,中介費已經漲到了50萬。
當時天貓還叫淘寶商城,運營「小二」就通過收中介費的方式給不符合條件的店鋪開通綠色通道。淘寶商城早期對入駐的品牌有嚴格限制,正常每個品牌最多有6家店鋪,但後來他們自己沒有嚴格執行。天貓上賣阿迪、耐克的運動品牌店可能有上百家,市場混亂。天貓也意識到問題,所以一些已經有不少店鋪的類目會減少新店入駐,老店關了也不能再開。
有新店想入駐,就要通過小二或其他負責人,進行「反向招商」。這原本是平台主動邀請一些知名品牌入駐,後來逐漸變成灰產。你通過線下關係找到該類目的負責人,他們不會一開始就收錢,而是先把你公司資料提交上去,幫你走流程,通過後你再把錢打過去。中介價沒有統一標準,要看你找到的是哪層關係。我三年前因為是直接找的朋友,友情價給了十萬。
現在的價錢比三年前又飆升不少,因為天貓對這塊的管控越來越嚴,他們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也有小二因為受賄被判刑,但這塊其實不是他們額外收入最多的一塊。除了入駐審核,他們還可以操縱活動曝光的「坑位」。比如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滿足活動最低標準的店鋪不計其數,你可以通過和小二買「坑位」獲得更多優先曝光。這塊價格根據活動的大小從幾千、幾萬到上百萬不等。
此外,小二們還可以幫助店鋪處理違規。比如賣假貨,在店鋪違規里算最嚴重的,直接扣12分。但你可以申訴,這裡面就有小二的操作空間。在申訴期內,有些人會主動聯繫你。第一種是中介,他可能沒有官方關係,直接通過申訴證據證明不是假貨,比如把一些其他進貨憑證嫁接到你的公司。另外一種是有官方資源,通過官方途徑解決掉這件事。
現在天貓也在逐步完善流程,關係不到位,光給錢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