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諜戰片愛好者,早在《刀尖》宣布定檔時,我就注意到了這部電影,再加上看到一些有幸提前觀影的觀眾對影片讚不絕口,我更是早就迫不及待想要一睹電影的風采。
所以昨天影片一公映,我就搶在了第一時間走進了影院,想看一看這部集齊了諜戰片最強陣容的影片是否名不虛傳。而在看完电影後,我的感想是:血爽。
作為一個諜戰片迷,我經常用「刺激」、「驚險」、「精彩」這些詞來形容這一類型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想用東北話「血爽」這個詞來形容一部諜戰片,但《刀尖》當之無愧。
很多諜戰片的落腳點僅僅是一個「點」,而非「線」,更不是「面」。故事往往僅著眼於某一次具體的任務,講述特工們為了完成任務經歷的種種兇險。這樣的故事固然好看,但是難免有沒頭沒尾的感覺。看完之後無法理解為什麼那些特工面對酷刑還能咬牙堅持絕不背叛組織,信仰來自何處;僅憑几句旁白也感受不出他們所執行的任務究竟有多重要。
因此,很多諜戰片好看,但看得不夠爽,總讓人覺得像一個完整故事的節選,既未看到來處,也沒能看到結局。
但是《刀尖》不一樣,它是難得一見的把一個間諜任務,包括執行這個任務的人的來龍去脈都給觀眾講清楚的影片。
看完電影,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張譯飾演的金深水和郎月婷飾演的林嬰嬰為什麼有那麼堅定的信仰。
他們的信仰不是與生俱來的,一開始促使他們走上抗日道路的只是因為個人恩仇,兩個人都因為日本人的迫害而家破人亡,他們最初當特工只是為了報仇。
但是在一次次的任務里,他們看到了日本人更兇殘的一面,看到了整個民族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會對和自己有一樣遭遇的人共情,最終才把個人情感上升到了民族大義,信仰就是在這個過程里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而這裡,金深水信仰的是國民黨灌輸給他的那一套, 而林嬰嬰則在地下抗日組織的帶領下,找到了唯一符合中國人民未來的道路。
這兩個人的對比,和最後金深水的反正,告訴了我們:國民黨那一套是假的,而我們組織的信仰,才是真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他們面對死亡的威脅仍能泰山崩於前而不動如山時,就不會覺得這是編劇為了突顯主角的偉大在杜撰,而會理解那個年代的人。
而且《刀尖》不僅人物是完整的,故事也比一般的諜戰片更完善。
影片沒有止步於暗室里的捉內鬼審訊,而是在審訊故事完結後,又進一步激化矛盾,讓敵我雙方展開激烈的槍戰,讓諜戰由暗轉明。這可以說是一次很大膽的嘗試,因為在此之前,諜戰和戰爭片是涇渭分明的,而《刀尖》把他們結合在了一起,讓觀眾更清醒地認識到諜戰絕不只是耍心眼的活動,它同樣會擦槍走火。
所以看《刀尖》,首先在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豐滿度上就看得比其他諜戰片更爽。
電影給我帶來的第二層爽感,則源於影片的暴力美學。
以往很多諜戰片由於尺度的考慮,對一些畫面採取了輕描淡寫的拍攝方式,但這種方式對於電影本身而言是有害無益的,它減弱的不僅是暴力程度,更減弱了諜戰的兇險程度,會讓觀眾覺得間諜的任務原來只要躲在暗處開兩槍就結束了,原來他們被審訊都只有坐電椅這一套。
但是《刀尖》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你,不僅於此!
電影里有一個很大的看點是「七殺」,講述金深水和林嬰嬰是怎樣一個個殺掉日軍和漢奸。暗殺、誅心殺、連環殺、反殺……等七種不同的殺戮方法,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特工任務不是躲在暗處舉槍那麼簡單,是需要精密的計劃和過人的膽識還有超強的應變能力的。
而影片對於酷刑的拍攝同樣震撼人心,夾刑、絞刑、槍決等鏡頭都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雖然血腥但是也更能激發觀眾看諜戰片時對敵人的憤慨之情,同時也更敬佩那些為了革命事業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們。
這種原汁原味的暴力美學,才是是諜戰片正確的打開方式,絕對能讓觀眾看爽。
不過不要以為這部電影只會玩暴力,它的鏡頭語言也很美。
電影對於光影的捕捉,還有一些遠景的拍攝,經常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在看一部文藝電影。但是這種風格和影片的殘酷並不割裂,恰恰相反,通過歲月靜好、光影交錯的鏡頭與殘酷緊張的故事形成鮮明的反差,更能讓人體會到故事裡的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嚮往,又進一步凸顯了諜戰片的止戰主題。
毫不誇張地說,《刀尖》絕對是近年來完成度最高、能讓觀眾看得最爽的一部諜戰片,這種爽,來自報仇雪恨,也來自民族大義,可以說,這是2023年中國電影最後一道硬菜,如果錯過,那真的是最可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