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萬人孤獨致死的日本,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2022-04-12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每年3萬人孤獨致死的日本,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來源:LinkedIn 微信ID:LinkedIn-China

領英是全球領先的職場社交平台,在中國,領英致力於打造一個連接機會與價值的職業平台。

前兩天豆瓣給我推薦了一個小組,叫「社恐友好餐廳測評中心」,裡面聚集了很多和我一樣熱愛一個人吃飯的社恐人士,分享各種一人食的經驗。一個人吃飯,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生活的常態。

還記得這張幾年前就在網上流傳的「孤獨等級表」:

有不少人對其中幾條提出質疑,比如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其實都別有一番滋味。當代年輕人,把社恐掛嘴邊,享受著不被打擾的獨處的樂趣。但許多時候,我們其實也需要理解與陪伴。

當孤獨到了終極,一個人在孤獨中死去,聽起來像是小說的悲情結局,卻可能就發生在距離我們不遠的未來。

當一名老人

在堆滿垃圾的家中死去

這是日本大阪一幢尋常的二層公寓,外表看上去,乾淨而古樸。

但打開房門,迎面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垃圾,塞滿了整間屋子,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75歲的宮川一多,就一個人與這些垃圾為伴,生活在這座房子裡,活動範圍只有當中的一小間。直到死亡三周後,才因散發的巨大異味而被周圍鄰居發現。

宮川一多終身未婚,早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老死不相往來。他與4個兄弟同樣感情疏離,已經很多年沒有接觸。

在日本,有一種特殊的職業叫作「特殊清掃」,專門負責清理這種發生過意外死亡的房屋。

一般來說,死者家屬會要求特殊清掃員保留一些重要的值得紀念的物品,但宮川的幾乎所有物品都被當作廢品處理掉了

第一次參與特殊清掃工作的中國記者何潤鋒面對宮川的遺物時,覺得有點無從下手。

並不只是因為刺鼻的異味與混亂的現場所帶來的的生理上的不適,更多的是由於這些遺物中包含了老人一生的感情和記憶,他覺得應該慎重對待,所以充滿猶豫

從遺物中我們發現,宮川並不是一個不懂生活的人。

清理人員發現了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上面寫著:「情人節快樂。」不知道送他禮物的這個人,是否依然惦念著他。

在他的相冊里,有旅行時的照片和他喜歡拍的飛機照片。房間裡還有租來的電影錄影帶,一把吉他和幾根蒙塵的箭。

從他留下的這些東西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他從前的生活狀態。他的人生也曾豐富多彩,充滿了他人的愛與期待

很難想像,是什麼讓他從這樣一個對生活的充滿熱情的年輕人,逐漸放棄對舒適生活的追求,能夠忍受終日與垃圾為伴。

這是紀錄片《無人知曉》中的一個故事。

這部紀錄片聚焦於日本社會近些年特有的社會現象,孤獨死,探訪其背後的故事與原因。

關於孤獨死,日本學者結成康博在他的著作《孤獨死亡之現實》作出了定義:

第一,有人在房子裡死了;

第二,死亡過程無人目擊;

第三,自殺不是孤獨死亡;

第四,沒人預料或預測到死者的死亡。

紀錄片開頭給出了一個數據,日本,每年孤獨死的人數大約有三萬

也有從業人員表示現實中發生的孤獨死數量遠超於此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2018的數據,自2013年實施「事件現場特殊清掃員」的民間資格認證制度以來,從業人數在五年內增長了十五倍。

相應的,孤獨死的人數也一定呈現相似的趨勢。在日本,孤獨死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當人與人的關係逐漸斷裂

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孤獨

是什麼,讓一個人最終走向了孤獨死的結局?

菅野久美子在她研究日本孤獨死現象的著作《孤獨社會》中提到,據日生基礎研究所統計,80%的孤獨死案例都是由於自我忽視造成的

自我忽視就是指,通過囤積垃圾、飲食不規律、拒絕就醫等方式放任自己健康狀況惡化的行為,比如有些老人已經血糖過高,還是每天吃炸豬排和漢堡

而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微小的事件開始自我忽視

比如離婚或喪偶以後,人會因為悲傷的情緒或無法適應這種挫折而閉門不出,生活變得一團糟,從而陷入自我忽視的狀態。

也有人因失業等原因封閉自己,不知不覺中家裡就堆滿了垃圾

而自我忽視狀態的不斷增加,固然與日本社會一直以來存在的少子化、老齡化等問題密不可分。

但這些宏觀層面的問題反映到個體生活上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淡薄

菅野久美子根據日生基礎研究所的調查估算得出,日本現在大約有1000萬人處於孤立和無緣(指缺少人與人之間的關聯)的狀態。

尤其是19年之後,30歲至45歲的人之中,每10個人中就有3個人單身。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首先體現在家庭關係中。

在《無緣社會》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分析——

在往昔,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非常普通,然而如今時代變了,社會變為以「小家庭」為核心,並開始朝「單身戶」方向邁進,未結婚的與丁克家族的數量與日俱增,這些人死亡之後不得不請甥侄來認領遺體。

特殊清掃工作者菅原曾說

和死者家屬聯繫的時候,能感覺到死者生前就已經和他們疏遠。

有時要聯繫兄弟姐妹或者前妻。電話打過去,離婚的大多會說自己和丈夫已經很多年沒見面,不願意管。

有的人沒有妻子和孩子,甚至要聯繫堂表親或者甥侄們。

家暴、欠債、離婚……家人間的矛盾之深,有時是根本不可能修復關係的。

和死者家屬聯繫的時候,能感覺到死者生前就已經和他們疏遠。

有時要聯繫兄弟姐妹或者前妻。電話打過去,離婚的大多會說自己和丈夫已經很多年沒見面,不願意管。

有的人沒有妻子和孩子,甚至要聯繫堂表親或者甥侄們。

家暴、欠債、離婚……家人間的矛盾之深,有時是根本不可能修復關係的。

不僅是孤僻的獨身老人,甚至是有孩子的老人,也有孤獨死的可能。

在紀錄片《無人知曉》中,女兒住的地方距離孤獨死的母親只有短短15分鐘的車程,去世之前,母女倆已經有一個月沒通過電話。

在日本,養老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很大的問題,父母不想給孩子壓力,於是選擇減少交流,不去打擾孩子

拍攝聚焦老年孤獨死的紀錄片《老年公寓清潔隊》時,日本記者Shiori Ito聽到很多老人說,「我不想拖累我的小孩。」

他們在乎彼此,卻互不打擾,這就是他們聯繫的方式,我想是『很日本』的方式。」Shiori 表示。

體驗了特殊清掃工作的何潤鋒也說:「很多人覺得,日本人的文化不願意打擾別人,我覺得是一種比較體面的說法,其實它最後就會演變成一種自我的孤立,而且它會把這樣的一種狀態想像成體面的不去打擾別人的一種禮儀。」

在家庭關係逐漸變得不那麼緊密的同時,以熱心腸大姐為代表的鄰里社區團體,也在逐漸消亡

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

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身邊的鄰居也許比家人更能快速地提供幫助。但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鄰里關係也在逐漸疏遠

《孤獨死亡之現實》的作者結城康博,曾這樣分析這個現象:

日本人和所在社區之間的聯繫,正在減弱,我們連自己的鄰居都不認識,大家不想被別人打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雖然看似在人來人往的社區中生活,卻好似一座座孤島,對身邊的一切都視而不見,置身事外。

當孤獨死

距離我們越來越近

我國社會的現實,其實已經在逐漸向日本社會的趨勢靠攏。近日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2020全國人口出生率創43年來新低。

當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生活選擇,不結婚不生育已經逐漸變得不再稀奇

每個人都常把孤獨掛在嘴邊,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當下,好像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維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而且,愈加便利的技術,讓讓我們越來越不用與人溝通,就可以過上自得其樂的生活。

然而這樣,也失去了很多聯絡感情的需求與機會。

看起來,我們的社交軟體上有許多好友,每天被各種群消息轟炸。但如果我們真的在家裡出現意外,卻想不到會有誰,能第一時間確認我們的安全

實際上,在日本,孤獨死者的年齡呈現下降的趨勢。65歲以下的群體,沒有監護人,也不領取養老金,更容易發生自我忽視的情況。

資料顯示,日本的一家負責處理孤獨死後遺體火化的「漂流骨灰」的公司每個月會接到超過100個諮詢,不僅有來自死者家屬的,也有許多正值壯年的四五十歲的客戶。

他們因離婚或單身而覺得自己極有可能孤獨終老,對未來充滿擔憂,而身邊也沒有孩子,或願意幫助自己的親友

對於孤獨死的擔憂,不僅遊蕩在老人之間,同時也遊蕩在日本年輕人之間。

NHK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孤獨死的紀錄片,播出之後,反而收到很多來自年輕人的電話,他們都在害怕自己也會孤獨死

孤獨死,距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越來越近。

當孤獨死逐漸靠近

我們能做些什麼?

孤獨死的問題,不僅在於死去的那個人,更在於他生前所處的環境與發生的事情。當命運的齒輪開始瘋狂旋轉,一切都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菅野久美子在《孤獨社會》中提出了幾個解決方法:

1. 利用人工智慧和信息技術監護獨居者

日本IQFormation公司率先推出了「監護電量」服務,人工智慧一旦識別到用戶用電量明顯減少,就可以通知指定的監護人。

還可以在社交app上設置安全確認系統,獨居者可以定時收到安全確認的信息;如果24小時內沒有確認,3小時後又會收到一次信息;依然沒有確認,就電話聯繫,甚至安排人去現場確認。

2. 政府和社區推出相關服務

東京中野區政府就於2019年1月下旬面向獨居老年人引入了「安心居住套餐」,定期給老年人打電話確認安危,去世時也會補償喪葬費用和房屋恢復費用。

一些地區的社區製作了「互助地圖」,利用住宅區中的人脈網促成了鄰裡間的合作與互助。

3. 協助清理垃圾屋

日本社會上存在受理垃圾屋清掃工作的「萬事諮詢」行業。

很多孤獨死者的一大共性就是垃圾堆滿房間,居住的環境也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居住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而清理垃圾屋的服務就可以幫助這些人給物品排序,並且進行整理和丟棄,從而完成對自己生活和心情的一次由外向內的梳理。

此外,也有保險公司開發針對孤獨死房屋的小額短期保險,提供給房東購買。萬一出事,可以覆蓋清掃費用和一年的租金損失。

說到底,孤獨死是因為缺乏必要的關心。正如何潤鋒說:「這種死亡很可怕,這種死亡之前的狀態更可怕,你連你的至親都不知道你的情況。」

所以,我們所能做的最簡單的事,就是多去關心親人和朋友,當我們有機會對我們在乎的人說些什麼的時候,要把握住這些機會。

毫無保留地表達愛意,距離再遠,也要時時牽掛。

畢竟,死亡不可避免,但孤獨可以治癒。

參考資料

[1]《孤獨社會》

[2]《中國青年揭秘日本孤獨死老人如何善後|穀雨影像》

[3]紀錄片《無人知曉》

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d7635a1968ab0e47a4443413cc0aad7.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