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為何追認李聃為祖先?

2023-09-11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唐高祖李淵為何追認李聃為祖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中的第一句話。當時他騎青牛,過函谷關守將尹喜見"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誠心誠意的請求李聃能夠留下一部傳世的名作這才有了《老子》。

關於他身上的軼事典故數不勝數,就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曾遠赴河南問禮於其。他是道教中的太上老君,也是道家的創始人。

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李姓的始祖,當然這個身份是唐高祖李淵強加於他的。而李唐為何認道教老子為祖?因為奪權需要保護色,這是雙方共贏的選擇。

(一)、古來君王皆追祖,只為臉上貼金

其實歷史上的很多開國帝王,起兵時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合適的老祖宗。比如朱元璋,還曾想過追認朱熹為自己的先祖,可是兩者年代距離太近,考察起來太過容易。當然,他是因為出身庶族,李淵追認老子和他的情況大不相同。

1. 江山易改,李家地位不變

唐玄宗李隆基經過多方考證,西涼王是他們的世祖,而的祖先則是飛將軍李廣。其實唐明皇如此的執著於認祖,這是一種"遺傳現象"。早在太祖皇帝起兵之時,就已經認了一個非常厲害的祖先,那就是老子。

李淵的祖父李虎,那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他的父親則是北周的唐國公,而他的妻子則是北周皇族獨孤氏,且與隋朝的楊家沾親帶故。李淵家族世代顯赫,他還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不過這個青年貴族頗有遊俠風氣。

《舊唐書》"高祖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

時煬帝多所猜忌,人懷疑懼"。當時隋煬帝遠征高麗,負責掌管糧草的李淵,趁機廣結各路人士還因此受到猜忌。因為李淵的家族在關隴勢力很大,而且歷經幾朝幾代都不衰,作為皇帝肯定會提防李淵。

當然,以李淵的八面玲瓏,他輕而易舉的就將這件事情應付過去。從那開始,李淵處處受他人的排擠,而楊廣也總是有意無意的刁難他。

2.為子所挾,趁機起兵謀反

"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李淵起兵其實是被二兒子"逼迫"的,不得已才選擇造反。父子二人利用自己在晉陽的影響,又聯合了劉文靜等守將,四處的招兵買馬,迅速凝聚成自己的勢力。

隨後,又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揮師入關中。隋恭帝被迫禪讓,"戊午,隋帝詔: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自那開始,李家父子逐步的肅清各路反王,順利的將天下收歸己有。

像王世充還有竇建德以及劉黑闥等諸侯,根本不是李淵的對手。那些人只不過是為了一時的利益去不斷的攫取,只有唐高祖李淵是真正的著長遠計。他剛上任的時候,就在自己的轄區內頒布了很多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而追認李聃為祖先也是在那時開始的。

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原因?

(二)、"忘恩負義"為反賊,追認祖宗求正名

李淵家族蒙受過隋朝楊家的皇恩,同時李淵和隋煬帝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除了是表面上的君臣,還是表兄弟。因為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也就是獨孤皇后,是親姐妹。

此外,李淵還是楊廣的大舅哥。因為李淵的妹妹,是楊廣的妃子。這其實是一場,親戚之間的戰爭。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稱帝以後的李淵一直在想辦法洗刷自己的"罪名"。

1. 謀得正統大位的護身符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楊廣被刻畫成一個暴君的形象,與李淵父子不無關係。當然,並不是說楊廣是個好皇帝,但在史書中的確是有些誇大其詞。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李淵為了強調自己得位的正義性。

而追認老子為自己的祖先,也是如此。因為李淵和楊廣的關係實在是太過於密切,既是君臣,又是表兄弟,還有舅婿之誼。雖然隋朝的確是氣數已盡,可不論是講忠還是講義,李淵都不應該落井下石,所以他急需創造一個新話題,來蓋過那些關於他的不忠不義。

而追認老子,世人莫不震驚萬分,如此一來,人們只顧著討論李家人都是老子後裔之事,而無暇顧及其他。同時,他剛稱帝不久,天下未穩,各路煙塵仍在,他需要獲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不論是認祖歸宗還是親自去函谷關拜謁,都有助於拉攏道家人士。道家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在民間擁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李淵推崇老子,就是在拉攏他們。這一眾信道之人,就成了幫著李家問鼎中原的中堅力量。

2. 君權神授,增加繼位的合理合法性

老子不僅僅是思想家,是道家的開山鼻祖,他還是太上老君,是名副其實的神仙。《尚書》"有夏服受天命",可見早在夏朝時就出現了神授軍權的說法。像蕭道成還有蕭衍等人說自己是蕭何的後裔,因為他們的確是祖出無名。

而李淵雖然出身名門,但只是在那時候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不是古今流芳的人物。老子是道家的祖師爺,是神明般的人物,而李淵說是他的後裔,那麼他也就成了神明。

如此一來,大家自然就會認為他該當皇帝,也不會再去糾結於他謀權篡位。如此一來,李家便有了御極天下的資格,他成為九五之尊,他人自是沒有異議。

這麼一來,他就能夠壓其他反王一頭,再加上接受了隋恭帝的禪讓,至少在禮法上李淵是被認可的皇帝。那麼攻打其他藩王,也就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情。李淵人為的將天意,靠攏在了自己的這一方。

同時,老子那是何等的人物,有了這個身份,就等同於往自己臉上貼金。說起來,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在其推行政策時,即使不合理,人們也會認為這是神的旨意。

(三)、互惠互利,各取所需"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祈,神州及宗廟為大祀"。李淵選擇將道教當成自己的國教,並且宣布"道大佛小,先老後釋",其兒子李世民也曾說過。所以,李淵追認老子,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弘揚道教。為此,他還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1.

修養生息,深耕百廢待興之土"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當年秦末亂世結束,漢朝初定,從劉邦一直到漢景帝都是倡導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自東漢末年亂世以來,一直到隋朝,中國各地的戰火可以說是從未平息。

此外,隋末戰亂群雄逐鹿中原,這些戰爭極大的破壞了經濟發展的正常規律。

既然李淵想要讓自己的王朝長遠發展,就必須學著西方,尊奉道教。同時,道家的處世哲學,能夠對教化子民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而他追認老子,在全國各處興建道觀,除了為自己臉上貼金以外,還可以促進全民道化。

"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論和諧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道家一向追求和平,提倡自由美好的生活觀念,很適合曆經戰火屠戮的國家發展。所以,道教也是唐朝的國家。

很多人認為,佛教才是國教,而那只不過是武則天,為了去李家話而強硬推行的。同時,她又在佛經中,找到了自己成為皇帝的依據。不過縱觀整個李唐,一直都是奉道教為首的。

2. 振興道教,扶大廈之將傾

自從漢武帝倡導儒術以來,道教在漢朝就沒有了市場。當然,儒家只是一種思想,並不是宗教。道家的勁敵,當是東漢年間的舶來品,佛教。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佛教最為興盛的時候。

比如四大石窟,均是由北朝君王所建造;南朝也不敢示弱,所以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如果不是李淵追認老子為先祖,想必道教就會這麼一直的沒落下去。其本身有著很多的可取之處,再加上帝王的推崇,自然可以大行其道。

所以,李淵追認老子,既有利於自己宣傳君權神授,維護統治穩定又讓道教容光煥發,恢復了以往的繁盛。

佛教在多年的沉澱中已經與中國本土融為一體,它宣傳逆來順受,因果報應,更適合統治者宣傳教育。如果不是李淵,道教不會再有市場。在古代,只有君王宣傳什麼,大多數人才會信什麼。從這方面來講,李淵為道教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其實,這也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王,只不過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光芒太盛,完全把李淵的能力給壓了下去。

結語:

首先,李淵追認老子,是為了自己上位的合理合法性;其次,也是在為他以道治國做出鋪墊。同時,這個舉措也受到廣大道家人士的歡迎。

因為此前的統治者們一直對道教不是很重視,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若不是李淵,道教很有可能一步步的沒落下去。永遠都被佛教壓著一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9ce42c1e8997798dceedf4167de83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