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國軍將領,有戰死的,有自殺的,這些人中,少將中將比比皆是,但上將兵團司令,只有一個,他就是胡若愚。在國民黨高級幹部中,叫胡若愚的,有兩個,一個曾是張學良的副官,後任北平市長併兼任青島市長。
另一個就是今天講的這位。他是雲南省羅平縣人,父親曾是清末秀才,一九一一年十日三十日,參加昆明發動的''重九起義''。次年初離開雲南到江西,任督署警衛連長。後入雲南陸軍講武學堂將校班學習,畢業後,得到唐繼堯賞識,從營長,很快升到團長。
1927年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九軍軍長,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旋又加委為第八路軍總指揮,1930年,他加入反蔣隊列,失敗後,於1933年,在李宗仁的資助下,赴德國留學,並參與楊耿光率領的''中國歐洲軍事考察團'',赴法、比、荷、捷、波、蘇、英等國考察.1936年回國,著有《現代大軍統帥》、《現代戰爭理論》《現代戰略之根本》等書,在香港出版。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胡是軍委會中將高參,受命為李宗仁的第五戰區代理參謀,特派協助第二集團軍孫連仲指揮作戰,參與指揮了台兒莊會戰。1938年1月,任第三集團軍參謀長,在魯南地區參加抗擊日軍。之後,參與了娘子關戰役中,與八路軍協同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後,胡在南京退役。
解放戰爭一直打到1949年,他都在家賦閒,為什麼呢?因為他當年反過蔣,又跟李宗仁關係那麼好,老蔣能用他嗎?但到了1949年2月,老蔣確實沒人可用了,在白崇禧的推薦下,任命他為上將軍銜職務,先是任十一兵團副司令,司令是魯道源。不久,魯道源已患病住院,胡若愚任十一兵團上將司令。
但此時,國民黨部隊已是兵敗如山倒,胡若愚帶十一兵團一路敗退,追他們的,是陳賡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兵團,1949年11月底,在桂東南岑溪容縣楊梅圩,胡若愚在戰鬥中被解放軍擊斃,成了解放戰爭中國軍將領被擊斃的最高職務者,但,是誰擊斃的,至今無人知曉,有可能是流彈擊中的,也有可能是炮彈炸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