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輿論的喧譁聲中,年過六旬的蘇泊爾品牌創始人蘇增福「一意孤行」:
他把發展勢頭正強勁的公司,低價賣給外資,僅留下0.01%的股份分紅,不顧風險轉身投入二次創業的征程。
儘管已年逾花甲,他卻始終堅信自己:「我在等待一場東風。」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如今蘇泊爾公司市值跌至430億。
而他二次開創的衛浴品牌卻勢如破竹般坐擁市場,成功躋身中國衛浴十大品牌。
蘇增福曾表示:「我能活多久,不受我掌控,但蘇泊爾能活多久,我能為他爭取。」
從炊具大王到衛浴大王,蘇增福經歷了兩次艱辛的創業之路,真正詮釋了「浙商精神」的含義。
白手起家,勇敢創業
1941年,蘇增福出生在玉環縣的一個貧民家庭,幼年時他的父親早逝,母親改嫁,跟家裡其他兄弟姐妹相比,他總是毫不起眼。
在後來的自傳中,他提及自己小時候總是吃不飽飯,甚至曾用5毛錢來維持一周的生活:「那時候真的過得很辛苦啊!」
對於幼時的蘇增福而言,「飢餓」是他關於童年最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由於自小生活不易,早早就磨練出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1960年,蘇增福參軍入伍,在東航艦隊度過了八年的艱苦軍旅生涯,練就了一身血氣方剛。
在退伍後,他沒有被安排去處,只能回家邊種田邊找工作。
1970年,台州一家農機廠正巧招人,蘇增福順利入職,開始了奔波的業務員生涯。
由於工作性質原因,蘇增福需要經常走南闖北地奔波於各地。
退伍,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次前往東北的出差途中,蘇增福因為沒有搶到坐票,全程只能站著,睏了就躺在火車座位底下小憩一下,絲毫不嫌棄周遭的環境。
蘇增福踏實本分、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得到了上層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
在持續數十年的辛勤工作下,他憑藉自身努力一步步挑起大梁,在45歲那年成為了農機廠的廠長。
肩負著眾人的信賴與期望,蘇增福任職後,不斷探索著農機廠未來的發展方向。
經過多番考察,他作出了一個決定——與當時聞名全國的「鍋王」瀋陽雙喜合作,購買其商標權來生產壓力鍋。
1989年,蘇增福投入300萬元引進了一條壓力鍋生產線,開啟第一次創業生涯。
然而,最初的路並不如想像中那般一帆風順。
由於雙喜的知名度甚高,相較之下初出茅廬的新品牌無法很快得到原材料供應商的認可,因此在成本方面需要成倍地「砸錢」。
面對這個難題,蘇增福並未露怯,他帶領著工人們埋頭研究解決方案,致力於尋找最優性價比的鋁材料。
1992年,在他自身的不懈努力與取消價格雙軌制的政策支持下,壓力鍋的生產成本大大下降,同時產量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黑馬品牌,銷量一時顯著增加,累計銷售達111萬隻,甚至超過了「鍋王」瀋陽雙喜。
鋁材料,圖片來源於網絡
夾縫生存,站穩腳跟
眼看著蘇增福生產的壓力鍋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合作夥伴瀋陽雙喜「見勢不妙」,開始研究應對策略。
在商業市場上,激烈的競爭角逐並不罕見。
然而,蘇增福「雙喜」品牌的火爆程度只增不減,導致事態的緊張氛圍逐漸升級。
在數次協商無果後,雙方最終鬧上了法庭。
1994年9月,蘇增福經他人得知,瀋陽雙喜將於明年1月1日起,單方面結束合作關係。
面對這樣實力強勁的對手,白手起家、缺乏背景的他毫無縛雞之力,身邊許多朋友也勸他放棄廠子,另謀新的出路。
可陰霾只是短暫的,多年的軍旅歲月磨練了他堅毅不屈的頑強精神:「市場競爭是很殘酷的,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優勝略汰,最後是真正強大的企業生存下來,這沒有什麼值得同情的。」
經歷了如此戲劇性的大起大落,蘇增福卻並未過度抱怨結果。
他很快從迷茫中走出來,決心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
浙大生物系畢業的兒子蘇顯澤,也來幫忙分擔重任。
在父子倆的商榷下,新的商標名以「SUPER」為原型,諧音改作「蘇泊爾」,兼具高端化與獨特性色彩。
面對這條嶄新又充滿未知的道路,蘇增福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一時為「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困擾。
好在他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很快便迎來了一線曙光。
1993年,國家公布了壓力鍋強制性新標準,要求各生產企業迅速調整、嚴格把好品質關。
而這對於擁有龐大生產鏈體系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千斤重擔,許多企業紛紛以「準備不足,技改難以負擔」為由,牴觸新標準的落實。
壓力鍋,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企業看似樹大多枝、根基紮實,卻也深受靈活性差、制動性不足等弊端束縛,而規模較小、發展未成熟的小企業則恰恰相反。
正是考慮到這些,蘇增福當即立斷調整生產技術,率先響應國家號召,推出了符合新標準的壓力鍋。
這一舉動轟動一時,許多消費者慕名而來,「蘇泊爾新型壓力鍋」很快受到國民的熱烈追捧,迅速占領壓力鍋市場50%以上的份額。
無風不起浪,蘇泊爾一戰成名的新聞激起了更多競爭對手,其中不乏瀋陽雙喜。
在經歷了兩次人為製造蘇泊爾高壓鍋爆炸事件後,蘇增福帶著充足的證據,向大連法院提起訴訟。
這場恩怨不斷的糾紛,以蘇增福一方勝訴告終,不少群眾鼓掌叫好,也為其他類似蘇泊爾的民營企業增添了極大的信心。
1995年1月17日,商業部、輕工總會與供銷總社發表聯合聲明——從1995年12月31日起,禁止不符合新標準的壓力鍋在市場上銷售。
這一消息引發多家媒體關注,人們不禁揣測瀋陽雙喜未來的命運如何,兩大「壓力鍋巨頭」之間的商戰會怎樣發展。
結果很快公之於眾,瀋陽雙喜因缺乏相關技術而被迫停產,蘇泊爾則順利邁過門檻,得以在炊具市場上安穩紮根。
壓力鍋,圖片來源於網絡
賣掉心血,目光長遠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蘇泊爾銷量遙遙領先於市場其他同類品牌,年產值高達數億,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新一代「鍋王」。
因為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商人蘇增福始終秉持著質樸踏實的本性,這也折射在蘇泊爾的產品品質上。
他一向認定消費者就是上帝,不論市場競爭多麼激烈,「高品質」仍是蘇泊爾的底線:
「中國消費者對價格很敏感,所以企業競爭更傾向於打價格戰或採取不正當手段,相互殘殺,而不是通過產品創新來提高競爭力。我的發現是,高品質產品能獲得高溢價,最終你的利潤不會比別人低。蘇泊爾不是打價格戰打出來的,只知道打價格戰的企業沒有前途。」
面對市場的強大需求,蘇泊爾集團不斷拓寬視野,一步步走出玉環,中取華中,北上杭州,出擊國內外。
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蘇增福父子廣納人才,組建炊具研究中心,致力於研發出高科技、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智能化炊具產品。
在蘇泊爾與時俱進的努力下,其壓力鍋、不粘鍋、電磁爐等產品先後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
同時,蘇泊爾也一躍成為國內最大、世界第三的炊具生產企業和中國小家電的領先品牌。
2004年,蘇泊爾登陸中小板,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炊具公司。
可出人意料的是,上市的首日股價卻不漲反跌,甚至跌破了發行價。
一直到2006年初,股價的走勢仍不樂觀。
這一反常情況引起了業內外許多人士的關注,有人懷疑蘇泊爾未來的發展空間正在日益萎縮,也有人揣測這是否預示著「牛市」即將來臨。
股價,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年,一個爆炸性新聞擊破了所有謠言——蘇泊爾與法國SEB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框架。
協議約定蘇泊爾將向SEB定向增發四千萬股股票,同時在完成對蘇泊爾的併購之後,由SEB集團選派人員正式進入蘇泊爾的管理層中,蘇增福父子則只保留0.01%股份。
一個紅極一時的經典國民品牌,如此輕易就被外國集團收購,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漫天的詆毀頓時襲來——「出賣民族資產」、「不顧中小股東利益」、「賣國賊」......
但面對質疑,蘇增福的坦率卻出人意料:「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什麼不放手呢?」
實際上,他早已預料到蘇泊爾股價的不景氣,並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2002年,為了進一步開拓企業發展前路,蘇增福前往韓國考察。
和以往的考察之行不同,此次他了解到的並不是成功案例,而是韓國最大的炊具企業南鮮集團的破產事件。
從韓國回來後,他一直憂心忡忡,忍不住反問自己:「200年後,蘇泊爾還存在嗎?」
事實證明,他的顧慮並非杞人憂天。
2004年起,蘇泊爾股價持續低谷,蘇增福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因此,當法國SEB集團提出收購請求時,蘇增福並未過多糾結便同意了。
接受採訪時,蘇增福提到:「在越南胡志明的工廠,工人的平均年薪只有7000元,但在中國需要4萬元。隨著成本的上升,勞動密集型企業未來不可避免將面臨轉移,到那時,蘇泊爾很可能成為第二個南鮮。」
在蘇增福看來,SEB集團作為一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企業,能夠為蘇泊爾提供先進的技術、管理和全球化的營銷網絡。
在堅實的後盾支撐下,蘇泊爾可以走向更大的平台,因此,從民營企業轉變為中外合資企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從頭再來,志在千里
在SEB集團的管理下,蘇泊爾先後實行了三次股權激勵計劃,大大激發了其發展潛力,市值也迅速成倍增長。
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長得這麼好,蘇增福欣慰之餘,也開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
帶著股權套現的大筆資金,他四處考察走訪,先後涉足醫藥、旅遊、港口、物流等業務,儘管已年過六旬,蘇增福卻比大多數年輕人還忙碌。
2007年,在一次和老友的閒聊中,蘇增福受到啟發,萌生了製造不鏽鋼龍頭的想法。
當時國內的自來水不能直接飲用,因為市面上的水龍頭普遍是銅質的,經常被檢測出鉛、汞含量超標的情況。
據他調查了解:衛浴這個領域,競爭還不到位,企業雖多,但沒有一家市場份額超過5%,這就給競爭留下了餘地。
已經66歲的蘇增福瞅准這一良機,決定開啟他的第二次創業之旅。
2009年,蘇泊爾衛浴公司正式成立。
萬事開頭難,此次創業之初,蘇增福仍遇到了不少阻礙。
他親自邀約曾經一同生產蘇泊爾壓力鍋的老朋友加入自己,卻頻頻碰壁,就連兒子蘇顯澤也不支持父親這麼大年紀卻再次冒險。
蘇增福一度無比鬱悶:「我閒不住啊,沒事情做我就很難受。我喜歡贏,贏了心裡就很過癮。」
儘管缺乏身邊人的支持,蘇增福仍不甘放棄。
他花費4年時間,先後建立了三代生產線,在一次次精益求精地創新過程中,終於製造出代表業內最先進水平的水龍頭。
他謙虛表示:「我就是個老農民,初中文化,如果我讀的書多一些,就可能不用4年這麼長的時間了。」
在最滿意的水龍頭沒有生產出來之前,蘇增福在公眾視野里消失了4年,無時無刻不在為實現目標默默努力著。
2012年,據《新財經》記者報道,蘇泊爾水龍頭的年產量有望達到600萬個。
「我希望從現在開始,5年之內,做到百億規模。」提及未來發展,蘇增福表示自己信心滿滿。
進入2020年以來,反覆不斷的疫情衝擊了許多企業的業績發展。
財報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蘇泊爾的營收及凈利潤增長遠遠落後同類品牌,不僅屢屢被曝光質量問題,在產品更新換代方面,「領軍者」蘇泊爾甚至還不及一些新興小家電企業。
面對內憂外患的處境,又有消息傳出SEB集團即將「撤退」。
曾經號稱「中國炊具、小家電行業領跑者」的蘇泊爾經此一劫,如今市值下降到了430億左右。
許多人大為惋惜,將目光重新轉到蘇增福身上。
如今,蘇泊爾衛浴已實現了不鏽鋼水龍頭從焊接、拋光、安裝、測試、包裝全過程的全自動化生產,在衛浴領域樹立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
至今仍有人追問,2006年時為什麼要把民族企業賣給外國集團。
蘇增福的回答總是簡短又有力:「鍋,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讓企業價值最大化、延長他的生命比控股權更重要。」
2020年8月2日,蘇泊爾衛浴「盛夏狂歡購-湖南站」活動圓滿舉辦,整體銷量突破220萬,最高單店銷售額近50萬,帶動了湖南及周邊地區的線下經濟發展。
2022年,「實體經濟」在疫情反覆的衝擊下,發展勢頭猶如坐過山車一般起伏不定。
困難當前,蘇增福表示:「實業是興國之本,沒有實業,國家怎麼能繁榮發展?將來我們依舊要靠實業支撐經濟發展,必須要把實業做到底。」
為了振興實業,也為了帶動更多企業重視實業經濟,蘇增福率領蘇泊爾衛浴不斷更新發展模式,舉辦了線下聯動、城鄉公益等多種活動,努力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
如今,蘇增福已達81歲高齡,由於身體原因,他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里。
但老人家從不曾掉以輕心,始終帶領公司緊跟時事熱點,積極順應市場風向,於今年1月7日最新推出了恆凈系列花灑產品,不斷為蘇泊爾衛浴品牌注入新鮮血液。
56歲開啟人生創業旅途,從蘇增福的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輩革命家不服輸的睿智與決絕。
若一條路無法直通羅馬,那就新開天地,再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