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85周年。1937年發生在上海的「八一三」淞滬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階段的第一次大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中國軍隊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戰場,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淞滬戰役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作戰情況之複雜、戰鬥之悲壯慘烈,在中國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都十分罕見。這場持續了110天的戰役,從戰略角度看,基本實現了中國的「空間換取時間、逐次消耗敵人」的戰略意圖,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迅速滅亡中國的陰謀。
正如著名軍事評論家卡爾遜在考察了這場戰役後所說:淞滬戰役足以證明兩點,「一,中國已下決心為她的獨立而戰,而且中國軍隊確有作戰的能力;二,日本的軍隊在日俄戰爭中,被世人視為可怕的軍隊,經中國一打,降到了第三等的地位。」這是較為客觀的評價。
「八一三」淞滬戰役(姚爾暢 繪)
戰雲密布
這場百萬大軍的決戰,它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日軍在《昭和十二年度(1937)對華作戰計劃》中指出:「在揚子江下游地區作戰時,以約三個師團在揚子江下游的白茆口登陸,另以兩個師團為基幹的一個軍在杭州灣的乍浦附近登陸,同向南京進攻,占領上海、南京、杭州的三角地帶。」為此,日軍在上海構築工事,囤積軍需,擴大海軍陸戰隊規模,頻繁演習,積極準備戰爭。
「七七」事變後,日本採取「速戰速決」戰略,準備在三個月內逼迫中國政府投降。日本海軍認為:「當前的重點在於迅速確保上海。這樣可以取得防止各國的干涉,破壞經濟中樞,實施大規模的對要地的空襲,打擊中國方面的士氣的效果。」所以在7月底平津淪陷,而中國政府沒有屈服時,一向倡導從南方侵略中國的日本海軍就積極圖謀在上海開闢戰場。
1937年,停泊於黃浦江上的日本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
7月初,日本海軍第三艦隊趕赴上海。28日,漢口的陸戰隊士兵到達上海,當晚,東京命令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保護」日本在華中、華南的權益。8月8日,172輛日本軍車抵滬。8月9日,日軍製造了虹橋機場事件,日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一等兵齋藤要藏駕車直衝虹橋機場,被守衛機場的中國保安隊開槍擊斃。事件發生後,日本加快戰爭的步伐,陸戰隊進入了既設陣地。8月12日,日本內閣決定增派上海派遣軍來滬。
虹橋機場事件中,中日雙方進行交涉
1935年,國民政府在人民抗日救亡的強烈呼聲下,著手整理東南海防。開始在吳縣至福山、無錫與江陰間修築防禦線,在上海市郊營造堡壘、掩體。1936年,張治中在南京陸軍軍官學校設立「高級教官室」,對京滬地區的兵力部署等事項進行研究。之後該室擴建為「軍校野營辦事處」,曾組織對上海日軍據點的偵察活動,還舉行過一場秘密對抗演習。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曾有意在華北應戰,但舉棋不定,直到8月初,上海形勢日益緊張,日軍全面進攻迫在眉睫,國民黨才被迫應戰。當時駐紮京滬沿線的88、87師等均為國民黨精銳部隊,一旦開戰,就能迅速投入使用。京滬杭地區交通發達,積存了不少戰略物資,中國軍隊在此應戰,能得到當地充足的人力、物力的支援,進可阻敵登陸,退可鎖扼長江、沿海抵擋,進行長期抗戰。而且,在國民政府看來,華北決戰對英美的影響遠不如淞滬之戰。1937年英國在華投資共12.5億元,其中的9億元在上海,占72%;1932年初,美國在華資產的64.9%也在上海。蔣介石期望在上海與日軍交戰後,英美在華的絕大部分利益直接處於日軍的炮火之下,逼迫英美或居間調停,或武力干涉。
抗戰時期,上海某處難民收容所
國民政府決定在京滬一帶抗擊日軍,並作了一些戰前準備。8月7日,國民政府召開國防會議,決定「抗戰到底」,命令87、88師在蘇州、無錫一帶集結。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張治中率領這兩個師向淞滬挺進,海軍將江陰以下長江中的航標全部破除,並在江陰江面築成阻塞線。13日晨,張治中下達了對虹口一帶的警戒令。同時,中國空軍主力也南下作戰。
血沃吳淞
8月13日上午九時十五分,一支日軍便衣隊躥入橫浜路上海保安隊防地,與保安隊發生交火。下午四時,日軍向八字橋等地的中國守軍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八一三」戰役正式打響。
8月13日至22日,為中國軍隊進攻階段。當時,中國軍隊已編成第9集團軍,總兵力40,000以上。日本在滬兵力總計14,000人,配有坦克和大炮,以及31艘軍艦和幾十架飛機。中國在人數和準備方面占有優勢,處於主動和有利的位置。
戰火燃燒的上海
13日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第9集團軍明天拂曉開始攻擊虹口之敵。」從8月14起,中國軍隊向日軍發起全面攻擊,逐漸縮小包圍圈,但是對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攻擊,因缺乏重武器而未能奏效。18日,由新趕到的36師居中進攻匯山碼頭,以分割虹口和楊樹浦之敵而殲滅之。但日軍憑堅固工事死守,此計劃又未實現。
奔赴陣地的中國軍隊
8月15日,日軍以第3、11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8月22日深夜到達吳淞口,在飛機、艦炮的掩護下,從吳淞口到張華浜一帶大舉登陸,至此戰役進入第二階段,戰鬥重心由閘北、虹口移至月浦、羅店、吳淞、寶山一帶,戰線也從開始時的10公里延長至50公里左右。雙方展開了登陸與反登陸的激烈戰鬥。
這時,長江南岸守備部隊編為第15集團軍,由陳誠指揮,反擊在吳淞登陸的日本上海派遣軍。中國軍隊第18軍與日第11師團在羅店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雙方相持於月浦、羅店、薀藻浜一線。日軍統帥部不斷增派援軍,9月6日,寶山落入敵手。時中國空軍因損失較重而停止白天飛行,日軍完全控制了制空權。11日,中國軍隊退守瀏河、薀藻浜、廟行、江灣至北站一線,戰役進入第三階段。
淞滬戰役中國軍隊的主要指揮官馮玉祥(右)和張治中
其時日軍重點指向羅店南方,守軍傷亡慘重,23日曹王廟陣地被敵突破,25日中國軍隊撤至瀏河、曹王廟、顧家鎮、江家宅一線。至9月下旬,中國參戰部隊有35個師,總計40萬人。日本陸軍為19萬人,加上海軍,總兵力超過20萬人,還有300門大炮,50餘艘軍艦、200輛坦克和300架飛機助攻。
進入10月後,中國軍隊退守薀藻浜南岸即陳家行、廣福、施相公廟、瀏河一線,如果此時撤退,防守蘇州河沿岸和吳福線,就可節節抵抗,且能避免過多傷亡。最高統帥部卻認為九國公約會議召開在即,要求再堅持兩個星期。
增援的中國軍隊抵達上海
10月18日,統帥部又下達全線反攻令。21日全線反擊開始,當夜小有進展,但第二天日軍在海空炮火支援下反撲,雙方相持到23日,十個團的攻擊軍幾乎全部覆沒,日軍於25日攻陷大場。次日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右岸江橋至南翔一線,僅留88師一部在閘北四行倉庫孤軍奮戰至30日,始撤入公共租界。在這一階段中,中國軍隊以陣地戰的形式苦守四十餘天,吸引了六個師團日軍,並為戰略轉移爭取了時間,但由於戰術呆板,主力損失過重,已難以為繼,從此戰役進入第四階段。
戰火中的四行倉庫
有謝晉元親筆題字的《八百孤軍抗日記》(上海市檔案館藏)
11月5日拂曉,日第10軍從金山衛、全公亭登陸,直驅松江。7日,日軍統帥部將第10軍和上海派遣軍編組為華中方面軍,企圖東西夾攻,聚殲中國軍隊。此時,或撤或守,中國統帥部仍舉棋不定,直到8日才下達第三期作戰計劃。9日,日軍攻陷松江,蔣介石才允許命令部隊撤退,這時中國軍隊上下失去聯絡,各部搶先撤後,陷入極度紊亂狀態。
11月11日,南市失守,至此,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區全部淪陷。同一天,青浦、白鶴巷一線陣地也被放棄。14日,日軍第16師團在白茆口登陸,淞滬日軍總數達30萬人。時中國各部隊軍無鬥志,伺機後逃。19日,吳福線也告不守。18日,敵軍攻陷嘉興、平望。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遷都重慶。12月1日,江陰也落入敵手。淞滬戰役逐告結束。
淞滬戰役經過要圖
戰略意義
「八一三」淞滬戰役,從戰略的角度看,日本方面並未獲得全勝,中國方面也沒全敗。淞滬戰役基本實現了中國的「空間換取時間、逐次消耗敵人」的戰略意圖,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迅速滅亡中國的陰謀。
在8、9月的戰役中,中國方面調集大軍,頑強殺敵,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但是,最高統帥部抱有投機心理,一味死守上海,沒有按預定計劃逐次後撤,致使作戰被動,遭受了本可避免的重大損失。儘管如此,淞滬戰役仍基本實現了爭取時間、消耗敵人的戰略目的。
正在投擲手榴彈的中國軍人
「八一三」淞滬戰役迫使日本逼迫中國迅速屈服的戰略沒有成功。日本攻擊淞滬的政治企圖在於:占領上海,兵臨南京,以逼迫中國政府訂立城下之盟。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日軍在淞滬戰線遲遲沒有進展,日本內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於10月1日策定和談誘降與軍事進攻並行的國策。中國政府內雖有人懷有二心,但在中國共產黨和全中國人民,包括國民黨愛國將領的反對投降、抗日到底主張的壓力下,也沒有與日本妥協。
淞滬戰役使得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一開始便遭受挫折。戰役初期,日軍企圖以有限的兵力消滅中國軍隊,認為最多三個星期即可解決滬戰。但中國軍民的奮勇抵抗,使得日軍的攻勢毫無進展,日軍不得不修改戰略。9月4日,日本軍方認為10月可以結束淞滬戰局。但中國軍民的努力再一次使日軍的夢想破滅。以後雖然相繼在金山衛和白茆口登陸成功,但沒有完成對中國軍隊的包圍聚殲,其「速決」戰略因而再次落空。
淞滬戰役客觀上改變了日軍進攻中國的路線。日軍侵華本以華北為主線,由北而南取大包圍的態勢,這顯然對中國是極不利的。淞滬戰興,中國集中兵力與日本海軍作戰,迫使日軍統帥部向上海增加兵力。8月21日,華北日軍為9個師團,淞滬日軍則只有2個師團。9月5日,日軍統帥部決定「把主作戰轉移到上海方面」,上海日軍達到9個整師團,而華北降為7個師團。從此,日軍的重心從華北移到「華中」。
在陣地嚴陣以待的中國軍人
淞滬戰役客觀上使日軍被迫從海岸線向內陸推進。這樣,中國政府和軍隊避免了可能出現的被大包圍的局面;而日軍在沿長江西進時,勢必分散兵力,減弱進攻速度,中國軍隊伺機組織了台兒莊戰役;日軍重兵用於淞滬,也減輕了華北、山西戰場的壓力,客觀上為八路軍迅速展開於敵後,建立各個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周恩來曾指出:日寇侵華「中心的一環,仍在壓迫我軍迅速退過黃河,拿著華北,好做文章。上海原是其牽制方面,次作戰線,誰知滬戰中的損失出乎敵人意料之外。」
淞滬戰役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在該役中,我國軍民共打死打傷日軍6萬多人。擊毀擊傷敵機200多架(包括南京、杭州等地擊落數),炸沉炸傷敵艦10餘艘,擊毀坦克、裝甲車數十輛,取得了不少的戰果。9月10日,到上海視察的日軍軍官報告:中國軍隊的「抵抗實在頑強,無論是被炮擊還是被包圍絕不後退」,「中國居民對敵人有極其強烈的敵愾心」,日軍「陷於嚴重的苦戰中」。在中國軍民的打擊下,日軍遭受了自1904年日俄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損失,該戰役也成為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反侵略戰爭中用兵最多、規模較大、成績較著的一次戰役。
在坦克掩護下進攻的日軍
深遠影響
「八一三」淞滬戰役,中國方面喪師失地,但也是有所得的。
淞滬戰役期間,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實行。從1937年2月開始,中共代表與國民黨就國共重新合作多次進行談判,由於國民黨堅持「先安內後攘外」,進展不大。「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後,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進程大大加快。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6日,陝甘寧蘇維埃政府正式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由於淞滬戰役的緊迫,加上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批評、推動和督促,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10月2日,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
1937年8月,周恩來(右二)、朱德(右一)、葉劍英(左二)為國共合作在南京談判期間與國民黨人士合影
淞滬戰役的展開,對國共第二次合作起了一種微妙的推動作用,正如周恩來所說的:「要不是『八一三』打響了,就不會允許我們建立八路軍總指揮部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的組織……但是到上海打響了,他(蔣介石)從廬山跑過來,覺得這是全面戰爭了,才發表了八路軍的番號,要我們的軍隊去打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宣告了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徹底失敗,從此中國民族解放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1937年,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主席團擬定的統一救國團體辦法(上海市檔案館藏)
淞滬戰役開始後,國民政府對淞滬戰局盲目樂觀,除了各地部分兵工廠內遷川湘外,並沒有積極進行工礦企業、機關單位的內遷工作。直到戰局有變,國民政府才有所行動。在上海各界人士的呼籲下,8月12日,國民黨組織上海工廠遷移監督委員會, 22日起,上海民營工廠開始內遷,到淪陷前共遷出民營廠148家,工人2100多名,機器物資1240噸。內遷廠中,機器業廠家約占上海內遷廠的一半,它們成為後方民族工業的主力軍。上海遷往陝西的利用五金廠則對陝甘寧邊區的工業發展和根據地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由於上海軍民在淞滬奮戰三個月,贏得了時間,才爭取了這次有組織的戰略大轉移,它對爭取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抗戰爆發後,利用五金廠經理沈鴻將工廠從上海遷至延安,促進了邊區工業的發展。圖為沈鴻從上海帶到延安的銑床
淞滬戰役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和勇氣。戰前,外人對於中國是否有力量抵抗日本的入侵頗有疑慮,淞滬一戰使國際輿論大為改觀,倫敦《泰晤士報》10月28日社論指出:「中外人士認為不能支持一周的陣地,而他們竟防守至十周之久,這就將使中國各地發生極大的精神影響。本報對這次在上海作戰中國軍隊的英勇智謀,表示最大敬意。」世界各國人民和友好人士,通過淞滬抗戰,看到了中國的抗戰形勢,了解了中國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強大武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中得出這場正義戰爭必然勝利的結論,因此,中國的抗日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更多的支援。
上海紅十字會煤業救護隊在淞滬戰役期間轉運傷員和難民
淞滬戰役極大鼓舞了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氣,體現了全國上下共赴國難的愛國精神。在淞滬戰役中,中國軍民所表現出來的為民族生存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精神為世人傳頌,與陣地共存亡的寶山守軍姚子青營、堅守閘北最後陣地的四行孤軍、寧死不受侮的閻海文、沈崇海烈士等等,成為當時青少年的楷模,許多青年從中汲取愛國主義精神,奔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
上海市民隔蘇州河關注四行倉庫的戰況(上海市檔案館藏)
上海市民捐給四行孤軍的物資(上海市檔案館藏)
(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文史資料研究會副會長等。)
(原題為《勿忘「八一三」!以空間換時間,將侵略者拖入泥淖:回望85年前這場持續110天的「上海大會戰」》)
來源:蘇智良/「檔案春秋」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