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謝晉元與四行倉庫保衛戰

2020-09-07   政協往事

原標題:父親謝晉元與四行倉庫保衛戰

四行倉庫舊照 (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父親命令將竹竿豎在樓頂平台上,將國旗升上藍天,當代表國家尊嚴的國旗壓倒了周圍的太陽旗在晴空飄揚時,租界上觀戰的民眾歡聲雷動,齊聲高呼「中華民族萬歲!」「抗戰必勝!」等口號,許多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上海《申報》刊登一篇特寫:「朝曦初上,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

100年前,黃埔軍校在中國革命大潮中應運而生。從此成為培養有志青年為國家民族奮鬥的熔爐,在中國革命進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埔軍校適應革命需要,迅速培養出數十萬學生,為打倒列強除軍閥,浴血奮戰,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

我的父親謝晉元,目睹帝國主義者製造「沙基慘案」,殘殺中國民眾,憤然從中山大學轉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後轉政治科,畢業後,即參加北伐。

1937年,侵華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想滅亡中國。全國人民在國共合作、共同抗戰的旗幟下,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為挽救國家危亡而英勇獻身。

8月9日,日軍製造上海虹橋機場事件,戰爭處於一觸即髮狀態。11日深夜,時任第88師262旅中校參謀主任的父親奉命組織該旅524團從無錫出發,開赴上海。

13日上午,日本海軍陸戰隊發動進攻。日軍依仗海陸空軍優勢火力,叫囂:「三天占領上海,三個月滅亡中國。」敵人的暴行,激起我軍同仇敵愾,英勇戰鬥。14日,我軍全線反攻,攻克敵盤踞的虹口、江灣、楊樹浦等多處據點。遭此打擊,日軍從本土調精銳師團和軍艦增援,在滬日艦達30餘艘,飛機400餘架,總兵力達20萬。日軍利用其海空軍優勢,從吳淞口等處登陸,避開我軍主力,從外圍包抄上海。我軍將士英勇頑強,與敵拼搏,消滅日軍數萬人。但是,在敵人火力優勢的攻擊下,大場防線被突破。10月26日,我軍全線撤退。

為掩護數十萬大軍西撤,第88師師長受統帥部命令,要求選派一位堅定果敢的軍官,率領一支部隊據守要點,擔任掩護工作。並要求堅持一段時日,以爭取即將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議譴責日本侵略行徑,期望引起國際輿論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聲援。

孫元良師長鄭重選擇後,命令父親率領524團一營斷後掩護。父親接到師長手令,表示決心以生命報效國家,誓死完成任務。他立即會同第一營營長楊瑞符少校分頭通知各連,全營向四行倉庫集中。

四行倉庫是金城、大陸、鹽業、中南四個銀行儲蓄會的堆棧,位於蘇州河北岸新垃圾橋(現西藏路橋)西面,是一幢五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倉庫內儲存了幾萬包糧食、牛皮和絲繭等物資,由於牆厚樓高,易守難攻。部隊進駐後,父親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並據守四行倉庫,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支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哪怕只剩最後一人,也要堅守陣地。當時全體戰士情緒激昂,按命令分頭設防,用倉庫儲存的物資和沙包將底層門窗全部堵死,二層以上窗口堵塞一半,以利投彈射擊;同時切斷電源,便於部隊隱蔽,並阻止敵人利用電線縱火;倉庫東南角有一家煙雜店,打一個牆洞與之相通,與對面新垃圾橋北堍的英軍碉堡可以通話。父親命令各連清點人數,造好名冊,以便犧牲後按名冊上報,優撫家屬。他組織一支敢死隊,親自掌握,以防萬一。又在倉庫外布置一支部隊,沿蘇州河邊布置沙袋工事,阻擊敵人,掩護庫內工事作業。待一切部署完畢,已近天亮了。

27日下午2時,敵兵大批湧進,來勢兇猛,直抵蘇州河邊。父親在樓上窗口見敵接近,即下令開火。掩護部隊也突然投彈、射擊,與倉庫樓上形成交叉火力,殺傷大批敵人,並炸毀敵戰車兩輛。激戰兩個多小時後,警戒部隊退入倉庫,敵兵企圖跟進,堵門攻擊,我軍從樓上窗口扔下大批手榴彈,敵遺屍潰逃。之後敵軍小批部隊輪番進攻,在我軍掃射下死傷累累,驚恐逃竄。第一天戰鬥,我軍共消滅敵兵80名。

駐守新垃圾橋的公共租界英軍,見我壯士孤軍死守四行倉庫,身處絕境,從27日凌晨起,多次婉勸我軍卸去武裝,退入租界,並保證我軍人身安全。對此,父親堅決予以拒絕。他說:「我們是中國軍人,寧願戰死在閘北這塊領土之內,也決不放棄殺敵的責任。」

租界內的中國民眾從猛烈的槍炮聲中,知道了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英勇殺敵的消息。人們奔走相告,深受鼓舞,紛紛會集在蘇州河南岸和附近高樓上觀戰和助威。他們不顧流彈橫飛,見我軍消滅了日本侵略軍,就一齊拍手歡呼,高聲叫好;見敵軍偷襲,便大聲喊叫和用大黑板寫字、畫圖,報告我軍防備。從早到晚,觀戰的人群川流不息,多達十幾萬人。在八百壯士崇高犧牲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各界人士自發組織起來,捐贈大批食品、藥品。當了解到我軍急需國旗時,女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於夜間送入倉庫。父親命令將竹竿豎在樓頂平台上,將國旗升上藍天,當代表國家尊嚴的國旗壓倒了周圍的太陽旗在晴空飄揚時,租界上觀戰的民眾歡聲雷動,齊聲高呼「中華民族萬歲!」「抗戰必勝!」等口號,許多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上海《申報》刊登一篇特寫:「朝曦初上,國旗飄展,隔河民眾經此地,紛紛脫帽鞠躬,感動落淚。」

民眾的愛國熱情進一步鼓舞了八百壯士的鬥志。28日晨,父親親手狙擊,斃敵兩名。在敵兵企圖爆破倉庫,用坦克掩護步兵衝擊洞口的緊要關頭,敢死隊員陳樹生在自己身上綁滿手榴彈,拉了導火索,從5樓窗口躍入敵叢,與10餘名敵兵同歸於盡,英勇壯烈的情景,令人淚下。29日,父親致函上海某團體表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衛國守土,職責所在,灑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餘一槍一彈,必與敵周旋到底。」慷慨激昂的言詞,令人起敬。30日,累遭慘敗的敵軍,羞惱成怒,不斷以3吋口徑平射炮猛轟,密集時竟達每秒一發;並以汽油澆灑,到處縱火,使倉庫四周成為一片火海;日軍揚言:「將不顧一切後果,採取極端手段,對付中國守軍。」

四行孤軍八百壯士打擊了侵略軍的氣焰,鼓舞了人民的鬥志,成為當時全世界矚目的事件。但距離倉庫近在咫尺的新垃圾橋南面,有兩隻巨大的煤氣櫃,日軍遭到慘敗,揚言採取瘋狂手段進行報復,萬一煤氣櫃中彈,則半個上海將化為灰燼,中外人士的生命財產會遭到重大損失。為此,公共租界當局多次電請中國政府命令孤軍撤出戰鬥。10月30日晚,最高當局的撤退命令通過多種途徑傳達到倉庫,謝晉元感到非常突然,再三表示全體官兵均已決心死守到底,要求成全壯士們與倉庫共存亡的決心。最後因軍令難違,只得含淚指揮部隊撤退。八百壯士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數千人,激戰四晝夜,斃敵200餘人,取得了軍事上、政治上、道義上的勝利。

當時,全面抗戰剛剛開始,中日兩國在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正因為國力、軍力、裝備等方面相差懸殊,才產生了國人精神、意志、鬥志上的懦弱。很多人認為:「中國不能和日本打,早打早亡,晚打晚亡。」而父親早在全面抗戰開始前幾年,就立下誓言:「只要我們每一個軍人,勇敢不怕死,敢於戰鬥,中國就不會亡。」這種為國犧牲的決心,激勵大家戰鬥到底。

人們作了一首歌曲《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同胞們起來,快快趕上戰場,拿八百壯士做榜樣。中國不會亡,不會亡。」雄壯激昂的旋律,在以後的抗戰期間,唱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激勵著千千萬萬熱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線,「拿八百壯士做榜樣,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去同敵人作殊死的鬥爭,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這歌聲也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決心,表現了中國軍人敢於戰鬥、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中國抗戰從此得到世界人民的巨大同情和支持。

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體名單,父親等「八百壯士」被列入其中。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傑出代表。」

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作為市重點工程進行擴建,擴大展館面積,充實展覽內容,成為上海唯一的戰爭遺址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窗口,於「八一三」淞滬抗戰紀念日對外開放。

走進展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父親寫給母親凌維誠的家信。「日內即將率部進入淞滬作戰,特修寸箋以慰遠念。」說明寫信的時間是在「八一三」淞滬會戰前夕,父親即將率領第262旅從無錫開赴上海迎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侵略者占我東北、華北,祖國大好河山被日寇蠶食,他們要滅亡中國,實現其吞併世界的野心。如果我們軍人不堅決抵抗,子孫後代將淪為亡國奴,過著悲慘的生活。可是,國家民族的命運,還是掌握在我們革命軍人手中,只要我們不怕犧牲,勇敢殺敵,侵略者的陰謀就不可能得逞。「而軍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門衰祚薄,親者丁稀,我心非鐵石,能無眷然乎。但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也。老親之慰奉,兒女之教養,家務一切之措施,勞卿擔負全職,庶免旅人之分心也。」父親一心為國殺敵,履行一個革命軍人應有的職責,為國不能顧家。但又始終放心不下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子女,只能把一切重擔,都託付給我母親。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安心殺敵,為國家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

(作者系謝晉元之子,民革楊浦區委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