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解放上海戰役中犧牲烈士的部分遺信、遺物 (資料圖片)
1949年5月12日,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及「鉗擊吳淞,解放上海」的戰略部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的密切配合和上海人民的全力支持下,「裡應外合」發起解放上海戰役。經過16天的鏖戰,上海這座舉世矚目的東方大都市,終於擺脫了黑暗,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位於上海市寶楊路599號的上海解放紀念館,集中展示了解放上海的這段歷史。通過250餘幅圖片、120餘件實物,生動地再現了解放上海戰役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成為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紅色記憶。
戰地日記:「最後的戰鬥是艱苦殘酷的,我卻不怕」
1947年8月11日,張勇在日記本「寫在前面」中寫道:「在很早以前我就想有這樣一本漂亮簿子,現在是如願了。我很愛它,我將要它變成我的歷史,變為我的鬥爭,變為我的工作。從今天起,從戰鬥動員起,我開始我的革命,對黨對人民的忠誠,能反影(映)著我的思想、工作、作風。我將有一個希望,希望在我旁邊的戰友,當他為人民完成了任務時,最後的一點血流乾了的時候,能替他收拾著這本子,看看他是怎樣工作的一個革命戰友。」
在解放上海戰役的月浦攻堅戰中,張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9軍87師260團三營副教導員。渡江戰役時,張勇的愛人胡興野也在29軍87師,是師部機關指導員兼文書,但彼此難以聯繫,只能偶爾通信。在張勇的遺物中,有他參加解放上海戰役前3天(1949年5月9日)寫給新婚才2個月的妻子興野的一封信。信中寫道:「要到上海去了!一切為了勝利。希你努力工作,在支部中很好動員,展開組織活動,使每個同志都緊張起來。我也如此。最後的戰鬥我堅信一定勝利的,但也是艱苦殘酷的,我卻不怕。我將願貢獻我的一切給這一戰鬥,為了永久的和平與幸福。努力吧!」
他是這樣想的,也確實這樣做了。1949年5月14日,在解放上海的月浦主戰場上,張勇英勇地衝到最前沿,阻擊敵軍坦克進犯,用集束手榴彈炸毀了其中一輛。而他自己也光榮犧牲。噩耗傳到妻子耳中的兩天後,信剛剛寄到,此時已是陰陽永隔,這封信竟成了他的遺書。
這封信的發現過程也很打動人心。胡興野後來與張勇的戰友成婚,沈鴿兵就是他們的孩子。捐贈時,沈鴿兵告訴我,母親一直有個珍藏的小盒子,平日裡誰也不能碰,大家都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直至母親過世,清理遺物時才發現,盒子裡就是這封信以及張勇的戰地日記和立功獎狀。沈鴿兵說,母親並不避諱和張勇叔叔的這段感情,相反,兩家人還常來常往,逢年過節聯絡問候,情誼已延續幾十年。
一等功臣獎章:英雄回家鄉深藏功與名
數十年深藏功與名,一生不改革命本色。邱祖清今年90歲了,家住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居委會。1949年5月,18歲的邱祖清在解放上海的戰鬥中不怕犧牲,連破敵人多座碉堡,為部隊前進開闢了道路。1964年,邱祖清轉業到南通交通部門工作。不論轉到地方工作,還是1986年離休之後,邱祖清都不曾提起當年在解放上海戰役中立下的戰功,不曾向組織提過任何照顧的要求。
1931年1月,邱祖清出身在一個窮苦人家,年幼時曾乞討為生。8歲的弟弟和12歲的姐姐,又餓又病夭折了。「那時候就有一個念頭,我要去當兵,解放全中國,讓窮人翻身做主人。」就這樣,1947年12月,16歲的邱祖清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這一天,入伍1年多的邱祖清火線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至今仍記得連長曹海雲對他說的話:「邱祖清同志,你從現在起就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馬上就要渡江,解放上海,希望你英勇殺敵,不怕犧牲。」此後,渡江作戰、解放上海,他都表現英勇,最突出的就是參加解放上海戰役的月浦之戰。
要解放上海,首要是消滅在上海城市外圍據點的敵人。吳淞是上海的水上門戶,月浦鎮是通往吳淞的大門。邱祖清所在的人民解放軍29軍87師260團在此次戰役中執行攻堅任務,連長、副連長、副指導員接連中彈倒下,不少戰友犧牲。邱祖清在向營長報告後帶領七連發起進攻,將兩組手榴彈綁在身上誓與敵人的碉堡同歸於盡:「我算是臨危受命,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在月浦激戰中,敵軍的武器裝備和防禦工事比我軍要強得多,面對敵人幾百個碉堡和地堡,想要攻破非常困難,他帶著3名戰士先後炸掉了好幾座,為全團開闢了前進的道路。歷經半個月的激戰,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上海。在總結表彰大會上,邱祖清榮獲「人民功臣」獎章。
木刻畫:解放軍到,老百姓笑
1949年5月28日清晨,上海市民打開房門,幾乎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只見街沿旁、屋檐下,到處是懷抱槍枝、和衣而臥的解放軍指戰員。征戰的硝煙還殘留在他們疲憊的臉上,酣甜的睡夢中卻沒有勝利者的驕矜。他們寧肯露宿街頭,也不願打攪上海市民。這是人民解放軍送給上海市民的第一份「見面禮」。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為迎接上海解放,組織畫家創作了《解放軍到,老百姓笑》這幅木刻畫。
其實,早在1949年4月1日,陳毅、粟裕就下達命令,頒布「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讓參加解放上海戰役的各部隊印製成「口袋書」,人手一份,作為指戰員、工作人員進入上海城市生活行動的準繩,要求「人人熟記,人人做到」。入城三大公約是:遵守軍管委及人民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各種規定;遵守城市政策,愛護市政設施;保持革命軍人艱苦樸素的傳統作風。入城十項守則是:無故不准打槍;不住民房店鋪,不准打擾戲院及一切娛樂場所;無事不上街,外出要請假;車馬不得在街上亂跑;不准在街上吃東西,不得扶肩搭背,不准擁擠街頭;買賣要公平;駐地打掃清潔,大小便上廁所;不准卜卦算命賭博宿娼;不准封建結合徇私舞弊;不准在牆壁上亂寫亂畫。
「勝利之師」睡馬路的消息,隨滬上各大媒體傳遍海內外,美國之音不得不作了報道,就連美國著名的《生活》雜誌也載文說:「各項消息指出一個歷史性的事實,那就是國民黨的時代已經結束。」
戰地文物:「嫁」到上海去「安家」
為上海解放紀念館捐贈文物最多的人,名叫吳文桂,當時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政治部民運隊隊長。筆者曾六上北京採訪她,她是「傾其所有」,全力協助我們。她動員全家,花了近兩年的時間用於查找、整理,共向上海解放紀念館捐贈了66件檔案和文物,約占紀念檔案和文物的1/5。她還努力為我要徵集採訪的一個個對象牽線搭橋。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民運隊在當時是做什麼的。他們的一大任務,就是做戰勤工作,比如要收集戰鬥器材、糧食等,還要掩埋戰地上的屍體。吳老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民運隊的一位女同志要執行掩埋屍體的任務,但屍體爛得快而且量大埋不過來,可這位女同志卻咬牙堅持住了,一天兩天三天……她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最後昏倒在現場。
在解放上海戰役中,吳文桂為了給部隊籌借修築工事的器材,冒著大雨趕往嘉定方泰鄉的老鄉家中,路上不慎跌入一丈多深的坑裡。直到次日下午器材籌集完畢,才發現人已無法站起,腳更是腫到鞋子也脫不下,只能用剪刀剪開鞋子治療。但踝關節剛復位,她就立即扶著別人的身子站起,動員那些因擔心敵軍轟炸掃射而不大願意運輸器材到前方陣地的船工們:「還請各位鄉親們辛苦一夜,請各位幫幫忙,我和大家同去同回。時間就是生命,現在就開船。我坐第一船,大家跟上。」目睹此景又聽聞此言後,船工們撐篙開船。
2005年,吳文桂將這麼多檔案和文物交給我時動情地說,這些「寶貝」伴隨著他們一家輾轉南北近60年,現在要「嫁」到上海去「安家」了,心裡的確有些捨不得,但能讓更多的人銘記這段歷史,那就值得。
(作者系上海市寶山區檔案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