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茶之一黃山毛峰怎麼製作的?

2019-11-29     中國茶文化知識

十大名茶之一的黃山毛峰產自安徽黃山一帶,主要分歙縣和富溪鄉兩個種植區,兩地產的黃山毛峰都很正宗,沒有高低之分。黃山地區海拔高而土質肥沃,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總的來說,溫度合適、土壤優秀、光照少,極其適合茶樹生長,所以古時黃山一直有茶葉出產,歷史悠久。

黃山毛峰又稱徽茶,清代光緒年間由當地茶莊所創製,與大多數綠茶一樣,黃山毛峰在春季清明與穀雨前後採摘,以春季茶為好,夏季也產。,但不用於上市,而是供給茶飲料、奶茶店等。

至於一些傳說、歷史,就不多言了,沒啥意思。

茶葉的製作早就開始偏向機器化生產,純手工製作現在實屬罕見,也別瞧不上,這機器製作出的茶,可不比純手工製作差。機器化製作並沒有達到流水線生產,只是有了單個工序的制茶機器,如揉捻機、烘乾機、翻炒機等等,還是需要人為把控溫度和時間,機器的力度更穩定,火候更均衡,茶葉的品質更均衡。倒不是說純手工製作不好,純手工製作耗費人力物力,製作出的茶品質高低不一,也較為浪費。

其實這蠻好理解的,就像磨麵粉,以前用的是磨盤,占地大,速度慢,還得準備一頭驢。現在,一台研磨機就解決了,速度快效率高,麵粉還更細。

清明前採摘的黃山毛峰簡稱為明前毛峰,這時的毛峰最嫩,是每年的頭採茶。採摘時,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有些茶芽長得快,不可避免,就像幼兒班裡,總有一兩個超出平均身高的大塊頭。所以,發現有幾根一芽二葉的干茶,大家也別想多。明前茶貴如金,明清黃山毛峰主品飲所用,大多用來待客,送禮,咱們普通人作為口糧茶比較奢侈。

穀雨前採摘的黃山毛峰簡稱為雨前毛峰,以一芽二葉初展為採摘標準,這時的茶葉內質豐富,鮮爽滋味沒有明前毛峰強,苦澀之味也比明前毛峰重,有回甘,總的來說,滋味更均衡,作為常喝的口糧茶最為合適。

鮮葉採摘回來後,會先進行挑揀,將誤采的大葉片,葉梗剔除,再將茶芽根部的蒂子和病蟲害茶芽剔除。剔除完畢後,將茶葉全部均勻攤開,先讓鮮茶葉自然失去一部分水分,這樣可以保持新鮮度,攤晾時間並不長,當天便會開始進入製作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殺青,如果是手工製作,用的是傳統的鐵鍋灶台,現代都是用殺青機,茶葉入鍋後,開始啟動翻炒,炒制溫度先高後低,從150度慢慢降至130度,機器炒動更均勻,快速,沒啥好說的,主要說一下手工製作。

手工製作時,根據鍋的大小,通常鐵鍋的直徑80厘米左右,鍋深50厘米左右,每次炒制,一般會投入200克至250克茶葉,根據自己能力調節,最多在500克至700克。等鍋底泛紅時,便可放入茶葉,入鍋後會發出類似炒芝麻的聲響。炒制的手法簡單,單手翻炒即可,力度要輕,制茶多年的師傅,在炒制時會將茶葉拋起,離開鍋面20厘米左右,便於茶葉散去熱氣,控制茶葉溫度。不斷的翻炒,等到茶葉變得柔軟,芽葉失去光澤,葉片的邊緣有些乾燥,茶香透出濃郁時,便可以結束殺青,進入下一道工序。

殺青完畢後,會馬上進入揉捻工序,將殺青後的茶葉放入竹編的蔑盤上,用三種手法揉捻,先將茶葉盤在一起,雙手捏緊順著竹盤揉搓40秒左右,力度要輕。接著將茶葉抖開,散散熱氣,時間不用太長,重新盤在一起,繼續揉搓40秒,力度較第一次重一些。隨後再將茶葉抖開,抖均勻,經過前兩次揉搓,茶葉的條形外形已經基本形成,最後一次揉捻無需將茶葉盤在一起,整體輕搓30秒,搓動時力度要輕,抬手時輕抖。最後一次揉捻是為了固定茶形。

三次揉捻,速度不宜過快,先輕後重再輕,三個揉捻過程中,每次下手的力度要均勻,將茶葉抖開時,速度要快。揉捻要保證茶葉完整、色澤綠潤,並達到所需的外形 。

揉捻完畢後,進入最後一步烘焙,也就是乾燥。烘焙環節分為烘胚和打幹堆兩步。烘胚,將揉捻後的茶葉放入烘箱內,烘箱裡有很多層,越往下溫度越高,所以要不斷調整不同層的茶葉,並且要經常翻動,保證茶葉均勻乾燥,根據茶葉的烘乾情況調整時間。當茶葉的含水量降至15%左右,便進入第二次烘乾,打幹堆。打幹堆就是將烘胚過的茶葉轉移到竹製的容器上,堆在一起,溫度在50度左右,根據茶葉的香氣、顏色、乾燥程度,慢慢得結束烘焙。

烘焙結束後,茶葉散開攤晾片刻,便成茶了。如此,黃山上的嫩芽,變成了名優綠茶,黃山毛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SVjvG4BMH2_cNUgEYI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