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和賀子珍的幾個兒女中,李敏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孩子,但其實除了她之外,還有一個孩子也僥倖在戰亂之中得以存活下來,她的名字叫毛金花,於1930年在福建龍岩出生,彼時革迫於形勢所逼,不得已將她託付給了當地的一名鞋匠代為撫養。這名鞋匠名叫翁清河。
時光如白駒過隙,兩年時間匆匆而去,毛主席為革命事業再次來到了龍岩卻無暇抽身,只能拜託其弟毛澤民前去翁清河家代為探望。哪曾想,未能見到毛金花不說,還得知了她早夭的悲慘消息。毛主席為此痛心疾首,賀子珍卻一直堅信女兒尚在人間,只是不知到底身在何處。建國後,組織曾幾次相助於賀子珍找尋毛金花的下落卻無任何有用信息。
之後,朱老總的妻子康克清對此事的詳細情況比較清楚,願意在尋找毛金花一事上出一份力,她認為,事情的起因都是從翁清河這裡開始的,那不如就再仔仔細細將翁清河調查一番,或許能發現一些有用的線索,思及此,她便立即讓福建相關部門從他入手。
不查還好,一查才發現翁清河這個人多少是有些問題的,他自己也是當父親的人,竟為了謀生,將自己的骨血賣掉,而毛金花不過是一個被他暫時收養的孩子罷了,那他會不會也同樣為了謀生將毛金花也賣掉呢?
基於他此前的行為,這個猜想還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所以組織重新重視起翁清河這個人,又仔仔細細地對翁清河夫婦進行了詢問,但兩人說出的情況不僅有出入,還存在不少邏輯漏洞,組織不敢大意,為弄清事情的真相,又再次安排了人員對尋找毛金花下落一事展開調查。
時間來到1964年,龍岩政府部門收到了一封請求組織幫忙找尋親生父母的信件,寄信人名為楊月花,她在信件中聲稱自己是老紅軍的女兒,恰逢當時工作人員正在為毛金花下落一事焦頭爛額,這封信的出現讓他的腦海中似乎有什麼一閃而過,他沒有放過楊月花就是毛金花的可能,立刻將這一信息告訴了上級領導。
省里高度重視這件事,迅速展開了一次座談會,在會議上,翁清河抵抗不住心理壓力,承認了毛金花並未夭折,第二天許是擔心說出詳細情況後,會受到嚴懲,遂推翻前一天的說辭,仍堅持說毛金花早夭。雖有楊月花的養母等人的證詞在,但因多種原因的影響,致使調查也暫時陷入了僵局。
不久後,老紅軍羅萬昌回到故鄉,就住在楊月花家的旁邊,關於楊月花身世一事的轉折點也因他而出現。他此前就對毛金花的事情有所了解,而街坊鄰居又都在討論此事,這便引起了羅萬昌的注意,他為早日弄清楚事實真相,止住謠言,便主動找到了楊月花。
在與她的幾次溝通後,羅萬昌認為她就是毛金花的可能性極大。遂將此事告知了時任福建副省長的賀敏學。他可是賀子珍的弟弟,在看到羅萬昌在信中的一番推測後,也對此事更加有疑,於是便著手讓人調查,兩個月後,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如他們所料,楊月花就是毛金花。
因諸事纏身,得知消息後,十分開心的毛主席未能與之相見,賀子珍本打算與多年不見的女兒相認,奈何身體欠佳,賀敏學考慮到這一情況,勸說賀子珍由女兒李敏代她前去。與李敏一起的還有她的丈夫。
因事先並未言明李敏夫婦的身份,所以毛金花只當見到的是兩位領導,在認真彙報完工作後,李敏夫婦就離去了。而毛金花則心有疑惑,不明白這兩位領導為何在此前的會面中一直打量她。
等到賀敏學說起此事後,毛金花才知曉原來之前來見她的就是她的妹妹和妹夫,李敏和毛金花之後再相見時,卻互不打招呼,讓賀敏學有些好奇,便詢問毛金花,她給出的理由是自己是姐姐,應該由妹妹主動向她打招呼才對。
賀敏學聽後不僅沒有生氣,臉上還帶著幾分喜色,心想:毛金花這種作風可和姐姐如出一轍,不愧是姐姐的女兒,要是姐姐知道了,想必也一定很開心。
可惜的是,本打算等賀子珍身體情況有所好轉後再與毛金花相見,卻不料在1984年的時候,賀子珍就去世了。未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心心念念的女兒毛金花,對賀子珍來說,是一種遺憾。
同樣地,對一直尋找親生父母的毛金花來說也是一種遺憾,所以她此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去父母墓碑前看一眼他們,令人唏噓!